不久前的挪威之行,位于首都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令人印象格外深刻。
刚入园内,远远就看见高大的树墙前站着一尊不高的铜像,同行的挪威奥斯陆大学克努特教授告诉我们,那便是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Gustav Vigeland,1869—1943)之像。走近细看,只见他右手拿锤,左手攥凿,虽然“目视”着我们,眼神中却思绪万千。再往前走,入目是一大片人体雕塑,按照中轴线布置,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形态各异……包含650个人物的192座雕塑汇聚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心血,展现着他对生命孕育、成长、奋斗、衰老与死亡的理解。
沿着公园精心设计的动线,我们开启了这趟“生命之旅”。
克努特引领我们穿过密林夹峙的大草坪,迈上宽敞的“生命之桥”。栏杆边站立着58尊单个或群体的青铜人像。
其中我们闻名已久的《生气男孩》雕塑观众最多——他背对着如洗蓝天里的太阳,后脑勺溜光锃亮,只见这娃娃张臂、提肩、握拳,一只脚抬起正往地上跺。因为生气,小肚儿微微鼓出,凑近一瞧,小拳头早已锃光瓦亮,那是被游客们摸的。克努特说,小朋友生气大哭,是因为对面的父母忙着亲热不理自己。哦!我莞尔。
穿过“生命之桥”,就是《生命之泉》群组雕塑了。泉水中心,6个巨人协力举一个碟形水盆过头顶,泉水由巨盆漫溢而出,生生不息。池子周围的墙体上矗立着20座两米多高的人树合一的雕塑组合:树下约会、拥抱亲昵、攀树而望、倚树托腮、倒挂金钟、孩童坐在树杈之上……维格兰演绎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展露的是生命熠熠的光彩。
另一边池壁上,维格兰以青铜雕出生命从襁褓走向坟墓过程中的60个场景。我正停步欣赏,只见墙下两个只穿着泳裤的小男孩忙着学狗刨、头入水(潜水),玩得正欢。没过多久,二人出水,手抵池沿叽叽喳喳,笑声回响间,我不由得恍然,眼前这鲜活姿态,是生命历程的又一次循环与出发。
《生命之泉》周围的地面上,维格兰用黑白花岗岩构建了迷宫图案,总长3公里、共16个图案,你想走完迷宫得拐5000个弯,顺利的话也需花45分钟。克努特说,维格兰以迷宫比喻生命之旅,一路上的选择与结果、顺达与转折,都是必经风景。
再往后走,拾级而上,愈登愈高,我们来到了7米高的环形台上,只见一根粗大的石雕“生命之柱”直插天空。克努特介绍,这块巨石采自海尔顿市附近的山里,由驳船运到奥斯陆,再以人力从港口搬到雕塑公园。然后,市政当局专门为维格兰做了便于上下攀行的特制高塔,他在里面围着石柱开始了漫长的创作征程,一干就是14年。
17.3米高的柱体上,维格兰塑造了121个人物,他们相互簇拥、勉力扶持,奋力向上攀登,目标是苍穹之上。周边的环形台阶上,雪白的石头塑成了36组雕塑,那是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场景。
公园主轴上的最后一尊雕塑是《生命之环》。4个成年人和3个儿童连成一个直径3米的空心环,总结的是这座雕塑公园的主题:人的一生,从出生走向死亡,快乐和悲伤如影随形,天堂只在美好的愿望中。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知为何,看着维格兰几乎花费毕生精力打造的这部关于人生的宏大诗篇,我想起那些来自中华大地的圣贤之言。
我还想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来人间。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彭德倩
来源:作者:程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