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占江 帅标 通讯员 李琴 邵海琪
近年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化解调处为着力点,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落脚点,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乡友示范、公众参与的“桑梓情”镇域治理体系,将矛盾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呈现出一片基层善治好“枫”景。
凝聚“情”意 群策群力解民忧
桑梓镇地处新化县东部,毗邻冷水江市,境内煤炭资源、铁矿资源丰富。由于国道G354穿境而过,加上机动车数量多,造成进出镇政府的街道常年拥堵,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桑梓镇广泛凝聚“爱桑梓、念桑梓、建桑梓”的“桑梓情”情感共识,形成“我的家乡我来建设”的浓厚氛围,发挥多方力量,坚持党员、镇机关干部全参与、村民群众自动参与的原则,开展志愿者执勤,取消道路两边的停车位,将关停的碳素厂闲置空地利用起来,免费给老百姓停车。同时,在拥堵路段安装电子摄像头,对违停车辆进行抓拍。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从根源上解决“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现在开车出门方便多了,哪怕碰到镇上赶集都不会堵车了。”从外地回乡的村民高兴地说道。
依靠“桑梓情”汇民“情”,群策群力解民忧。桑梓镇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建立32支志愿服务队伍,1800余名“桑梓情”志愿者,围绕“三个桑梓”建设,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人次,对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的志愿者实行“德分”奖励,引导志愿者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了“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凝聚了桑梓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正能量。
依靠“法”理 定纷止争调民安
大树社区姜家岭组两兄弟为了父亲遗留的3分地,吵得不可开交,双方坚持要对簿公堂。村支两委上门调解数次没有调解好。无奈之下,村支两委发动村里的“五老”人员姜寿文,和社区干部姜汝华、姜友旦,一起上门做两兄弟的思想工作。姜寿文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在村里小有名气。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兄弟俩同意平分父亲的3分地,握手言和。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桑梓镇强化司法阵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室”,建强“一心两所”,运用法治力量调解处理矛盾纠纷,筑牢维稳防线。在全镇31个村(社区),建立村民矛盾调解室,由村支两委、五老人员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的“资历威望”和人熟事清的“乡土优势”,从本地风俗、邻里乡情等角度寻找突破口化解村内纠纷,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做到小事不出村,有力促进基层纠纷综合治理和社会和谐。为切实解决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人员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桑梓镇探索推行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一心两所”共建新模式,各村(社区)实行定期摸排上报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诉求由镇综治中心综合协调,多元参与调处,合力实现定纷止争。落实矛盾问题“三三”调处工作方式(村级组织调处三次,群工办调处三次,镇、司法所、派出所调处三次)确保矛盾纠纷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不推诿,不上交。
2024年,该镇排查纠纷847起,调解案件数157件、调解成功154件,调解成功率达98%,协议涉及金额10.2万元,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汇集“邻”力 互帮互助纾民困
“远亲不如近邻”,在乡村,邻与邻之间挨着最近,交往最为密切。桑梓镇探索将“三长制”与“桑梓情”镇域治理模式有机结合,汇集“三长”人员力量,引导“三长”在解决矛盾纠纷、群众诉求、安全隐患上发挥作用,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在洪潮村,每当邻里间出现矛盾纠纷时,他们总会默契地想起那位被大家亲切称为“永中老师”的人。几个月前,村民谭淑娥因农田放水与邻居发生纠纷,起初,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局面一度僵持。姜永中听到消息后顾不上吃饭,马上赶到现场,耐心倾听两人的诉求,帮他们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及时理顺村民情绪,有效缓解双方矛盾。洪潮村积极维修破损水渠。如今,清澈的山泉水灌溉了良田,也滋润了村民的心田。
“公平公正地为群众办实事,处理问题,群众就会信任你。”退休后的姜永中主动申请担任“邻长”,他走村串户、摸清民情民意,把邻里间的“急难愁盼”记挂心上,以一颗依然辽阔的“暮年心”奔走在为“邻”办实事、解纠纷、促和谐的道路上。
桑梓镇充分发挥片、组、邻“三长”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帮助理顺村民情绪,有效缓解双方矛盾,实现多元解纷,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基层。自“三长制”推行以来,该镇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460余次,解决村民实际困难100余起,帮助化解饮水、山林权属、土地边界类矛盾纠纷60余起,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炼拓展‘桑梓情’核心要义,聚焦发展堵点、民生痛点和治理难点,通过党员示范、志愿服务、德分兑换等‘小切口’,撬动构建切实际、可复制、能推广、有实效的镇域‘大治理’格局。”新化县桑梓镇党委书记周龙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