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药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中国青年药师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成为推动药学服务升级与转型、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本刊特别推出“药师·新锐谈”专栏,旨在深入挖掘并展示中国青年药师的风采,通过他们的专业视角和实践经验,为药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药师·新锐谈”的第二期嘉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廖音副主任药师。廖音毕业于北大医学部药学院,任内分泌临床药师十余年,具有中国药物治疗管理药师资格,对于常见慢病治疗药物管理和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具有较丰富的经验。自任专职临床药师以来,开展患者教育2000余例,参与药学门诊与会诊200余例,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专著3部,副主编1部,并任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采访中,廖音药师将分享她在糖尿病患者用药管理和常见慢病治疗药物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还将分享对药师职业发展的看法,探讨如何在科研与临床工作之间找到平衡,并展望新技术背景下药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师不仅要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还需要有能力总结经验、分享成果,推动行业的进步。也就是说,要在保证自己术业专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惠及学科发展的抱负和能力。”

——廖音副主任药师


《药学瞭望》:您在内分泌专业临床药师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您认为当前年轻药师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您在糖尿病患者用药管理和常见慢病治疗药物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廖音副主任药师:首先,作为一名在内分泌科工作多年的临床药师,我觉得现在的年轻药师是幸运的,他们现在有了很多政策支持。就在2023年,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药师门诊的药学服务纳入收费项目;2024年9月北京市也正式公布了药学门诊、药学监护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北京市卫健委于2024年9月发布了首批慢病长处方使用的8个病种目录,在北京市8类慢性病长期处方用药指南中,明确提到“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建议在上级医院咨询药师门诊后,再进行长期延续治疗。”

这些政策都是对药师服务价值的认可,让我们在进行药学服务时能够更加有底气。但不论是资深药师,还是作为未来慢病管理主力的年轻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年轻药师的专业能力和规范化培训力度尚有不足。尤其基层医院是慢病管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还需要增强基层及社区药师的配备及人员培训力度。近些年北京市将药学人员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刚工作的药师经过3年规范化培训,对医院药学各个环节以及临床药学、药物重整都有了较多的认识。但规范化培训也没有达到百分百的覆盖,且其培训内容往往不够深入。针对上述不足,2022年北京市将住院药师培训和国家卫健委紧缺人才项目临床药师培训并轨进行一体化培养。2024年6月国家又启动了紧缺人才-药师岗位培训项目,都是为了能在更广的范围进一步提升药师在各岗位的胜任力。

其次,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平衡好科研工作和临床药学实践,是年轻药师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这两项内容不论是哪一项,想要做精做深,都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对于慢病管理,往往是存在多种共病,需要年轻药师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各常见疾病均需了解,还需培养临床思维,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建议。而科研工作,也是年轻药师个人发展和科室发展中的重要工作,要培养的是科研思维,也需要花费更多的个人时间去完成。如何将这两种思维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和平衡,对所有药师都是一大考验。不过总体来说,我觉得目前有了更多政策的支持,也有更多新技术的辅助,比如大数据、AI等。

当然,年轻药师在慢病管理中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最难的还是长期坚持,这个坚持既包括患者对自己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的长期坚持,也包括药师或其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长期随访,还包括药师选好一个方向,慢慢积累,之后深入地做下去的坚持,做精做专,使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能够相互促进。

作为内分泌科临床药师,以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慢病管理的实践给年轻药师提几点建议:

一是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性。糖尿病管理的前沿进展迅速,建议定期阅读相关指南和文献,例如ADA和EASD的糖尿病管理指南。

二是重视并多参与临床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议年轻药师多参与查房、药学会诊、病例讨论等临床实践活动。

三是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我们药师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困惑,有助于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并提高治疗效果。

四是保持耐心,长期积累。这既包括知识、技巧上的积累,也包括病例的积累。长期的沉淀与积累,对于开展科研活动和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水平都会很有帮助。

我相信,只要年轻药师能够坚持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同时用心对待患者,始终以提高疗效、确保用药安全性为目标,就一定能够在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药学瞭望》:您不仅在临床药师岗位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参与了大量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包括患者教育、药学门诊、药学会诊以及学术论文发表和专业著作的编写。这些经历对您的职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您是如何平衡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的?

廖音副主任药师:确实,医、教、研都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我的专业成长。

首先,在工作的最初几年中,肯定是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主。临床药学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在医院的职责也在逐渐扩展,比如从合理用药管理到后来的用药咨询、再到用药重整、药学门诊、药学监护。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我个人的专业能力也在一步步成长。在具有一定独立处理临床案例的能力后,担负起了更多教学的工作,从住院药师的规培学员、首都医科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到临床药师专业学员,以及首医长学制的临床药理系课程授课。教学虽然占用了很多时间,但也让我系统地总结知识,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对药物治疗专业知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通过思考如何更合理地设计课程,改进讲课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因此,教学和临床药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带教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让更多的药师具有岗位实践能力,总体目标都是一致的。

然而,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不同,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平衡确实是一个挑战,想要做精做深都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慢病人群往往存在多种共病,需要年轻药师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各常见疾病均需了解,还需培养临床思维,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建议。而科研工作,也是年轻药师个人发展和科室发展中的重要工作,要培养的是科研思维。如何将这两种思维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和平衡,对所有药师都是一大考验。

对我而言,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个人与科室的长远发展。我认为,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师,不仅要能够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总结自身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以此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解决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问题导向,而科研成果则能够反过来指导和优化临床实践,从而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我的研究方向几乎全部源自临床实际问题,如患者对多药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使我能够始终聚焦于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避免研究与临床脱节。同时,我也将学术研究的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例如,通过调查胰岛素使用问题,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育患者;通过分析糖尿病处方的合理性和用药趋势,我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当前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方案,并在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时更加胸有成竹。这种将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过程,不仅验证了研究的实际价值,也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内容。

此外,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是连接临床和学术的重要桥梁。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给学生临床知识,也可以教给他们科研方法和思路,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分工合作不仅提高了效率,也给团队成员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无论是患者教育、药学门诊还是学术论文的撰写,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药师职业的意义和责任。未来,我也希望通过继续学习和探索,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药师,与大家一起推动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

《药学瞭望》:在您看来,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如何能够助力年轻药师在患者教育、药物管理等方面提升效率和质量?您是否有过相关的实践或探索,能否分享一下经验和成果?

廖音副主任药师: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临床药学服务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患者教育和药物管理领域,对年轻药师而言,这些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数字化、智能化在医院药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信息的获取与整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年轻药师可以快速获取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和患者病历等信息,大大节省查阅时间。比如我院在科研方面建立了大数据平台,方便检索病历信息,并已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病历的生成,系统可以通过记录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将其中的有效信息自动整理成病历的格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信息的输出:数字化工具还可以帮助药师制作科普或患者教育材料。例如通过AI,药师可以更有效率地将复杂的药物机制用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帮助患者更直观地理解用药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这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实践或探索。例如在患者教育方面,利用平台将患者的用药信息导入,可以根据模板自动生成包含患者用药的用法交代,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生活方式、自我监测等注意事项的用药指导单,能大大节省人工制作指导单的时间。此外,我们曾开发了一款针对肠道准备药物——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增强现实小程序。患者仅需使用手机扫描药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直观、形象地查看到具体的使用操作流程,在家也能接受用药指导。其他在探索的还有可与合理用药系统相连的药学服务机器人,可以代替药师为患者提供一般的用药咨询,比如药品信息、药物相互作用,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把知识传递给患者。

三是合理用药的辅助决策: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数据和用药情况,帮助药师快速识别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需求,可以帮助药师追踪随访患者,监测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智能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药物管理的精确性与规范性。

我们主任开发了AI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决策系统和糖尿病风险筛查模型,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使AI可以帮助药师制定抗感染方案、监护计划,可以帮助患者评估自己是否有较高糖尿病风险;相信以后还可以用于更多领域。

其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临床药学的教学和科研领域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比如教学中的VR虚拟情景可以高效率地让学员得到更多更充分的练习,数字化平台让课程资源更加丰富且易于获取。这些技术能够优化教学方式、提高科研效率,并为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创造更多可能性。

总之,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是年轻药师提升效率和质量的有力助手,但同时也要关注它们也有自身的缺陷,并不能取代药师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看到更多年轻药师能够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同时保持对患者需求的敏感性,并且不要过度依赖AI,仍需继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用技术和关怀共同推动药学服务的进步。

(来源:药学瞭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