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为方便大家阅读,全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和我母亲成家前,我的父亲就有一个儿子,但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他的战友临终托付给他的孩子,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我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哥。
大哥三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因为意外去世了,临终前把大哥托付给了我父亲。
三年后,也就是1983年,我的父母组成了新的家庭,随后,生了我和弟弟。
1983年,我的姥爷上山拉煤,那天天气阴沉沉的,去的时候没下雨,回来的时候,飘起了小雨,雨越下越大,姥爷的架子车陷到了泥路里。
姥爷试着拉了多次,都拉不动一紧张,架子车的绳子断了,姥爷摔了个“狗啃屎”,一屁 股坐到了地上,磕到了旁边的石头,不省人事。
我的父亲恰好路过,看见有人摔倒了,上前瞅了瞅,背起就往家里赶。
熬姜茶,找大夫,一番折腾,姥爷醒了。
因为一直下雨,再加上姥爷磕到了头,就在爷爷家住了下来。
父亲勤快,憨厚,嘴甜,天天给姥爷端汤,拿馍。没几天姥爷就喜欢上了勤快的父亲。
在问到父亲成家了没有,父亲直摇头说,家里穷,一直没找到对象。
姥爷说,“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只要踏实肯干,日子慢慢就好了。
姥爷家还有个老闺女,一直挑挑拣拣剩下了,姥爷看父亲憨厚,私自做主给闺女定了婚姻大事。
可姥爷也没想到,憨厚的父亲哪里是穷找不到对象的,而是他养了一个不是自己的孩子。
村里人都说他憨憨的。
半年后父亲和母亲领了证,成了婚。
父亲家确实是穷,一家七口人住在三老瓦房里,就连结婚,也是和弟弟妹妹们住在西屋一大间里,中间扯了一块布帘。
那时候大多数的家庭日子过得都不富裕,母亲也并没在意,她说只要俩人肯干,日子慢慢就会过好了。
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对母亲都很好,一大家人日子苦是苦了点,但也会有一些盼头。
一个月后的一天,母亲万万没想到她竟然当上了妈,有一个六七岁的儿子。
那天,母亲在小河边洗衣服,看见父亲领着一个小男孩,急匆匆走过去,以为是拉的街坊的孩子。
有个洗衣服的大娘多了一嘴:咱们吖,都没青玲(我母亲)得劲儿,刚进门就有个那么大的儿子,多省事儿。”
母亲一脸的雾水。
旁边有个街坊,使了个眼神,顺手捞起河水,洒了大娘一身水。
几个人端着盆嘻嘻哈哈走了,留母亲一个人怔怔的看着河水发呆。
回家后,母亲找来最 小的小姑子,用一块糖哄着她说了实话。
当得知自己真的如大娘所说,刚进门就有一个那么大的儿子时,抄起木棍满大街寻起了父亲。
父亲见瞒不过,索性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说孩子是战友留下的,他不能看着不管,领回来自己养,怕母亲知道后不同意婚事,就把孩子放到亲戚家了一段时间,又说事情就是这样 ,你都知道了,你看咋办吧,打我骂我都行。
母亲见状,气的抡起棍子就打,父亲不躲不跑,母亲扔了棍子,转身回屋就收拾衣服,急匆匆捆成小包裹,背起就走。
小姑在后面追,小叔在后面喊,父亲急得团团转,刚到胡同口,奶奶领着大哥回来了,见状推了大哥一下,大哥追上去紧紧抱住了母亲的胳膊,边哭边喊:“妈啊,你别走,你走了我就没妈妈了。”
大哥哭着喊着,母亲的心软了下来,父亲没错,虽然隐瞒了大哥的事情,也是无奈之举,大哥也没错,他不过是个孩子, 而且还是父亲的战友托付的孩子。
就这样母亲留了下来,也在这一天当上了母亲。
姥姥姥爷知道后,也没过多的去纠缠这件事。
从此以后,母亲走到哪里大哥就跟到哪里。母亲做饭,大哥坐在灶台前烧锅,母亲洗衣服,大哥在后面端着盆,母亲下地干农活,大哥在后面有模有样地扛着锄头。
大哥读书了,放了学就钻灶屋里,和面,蒸馍,做饭,炒菜,做完饭就去捡柴和,扫树叶,割草,喂猪,喂鸡,喂羊。
大哥这么懂事,母亲也很宽慰。
后来,母亲怀孕,先后生了我和弟弟,大哥抱会儿我,抱会儿弟弟,再大点领着我俩玩。
父亲,母亲,下地干活,大哥放了学,就带着我和弟弟。
大哥打小就聪明,学习上从没让母亲操过心,我和弟弟会说话后,大哥就开始慢慢教我俩背古诗,数数。
母亲干完活回来,看我俩坐在大哥身边掰着指头,有模有样的学数数笑了。
大哥读初一那会儿,父亲生了场重病,家里没少欠债,大哥背着书包回家了,非说不读了,要回来帮衬母亲干家务。
母亲说,家里只要吃上饭,你们仨的学就都得上,农村孩子不读书干啥呢?读了书才有 机会出去看看。
大哥不同意,母亲好说歹说,拽着大哥把他送到了学校,告诉他不读书门都没有,必 须读。
母亲给大哥凑齐了学费,送到学校,连着跑了好几趟,叮嘱大哥啥也不要想,好好读书,有她在,学费生活费都不要操心。
父亲病好后,干不了重活,一家老小都指着母亲,农闲时,母亲借钱支了个小摊,去集市上卖起了袜子,慢慢的小摊变大了,卖起了布。
那时候,大人小孩的衣服,都是买布找裁缝做的,母亲能说会道,又勤快。天天早上,天没亮就拉着架子车,去集市了,天黑透才回来。
再后来,她在摊边上加了个缝纫机,换起了拉链,卖着布,做着小活儿。
大哥考上高中那一年,父亲开始跟着母亲去摆摊,父亲在边上卖布,母亲蹬着缝纫机学会了做简单的裤子,上衣。
碰上星期天,我们三兄妹会步行到镇上找父母。
大哥那时读了高中,很是爱学习,我和弟弟在布摊下钻来钻去跑着玩,大哥在布摊里面看着书。
母亲说,你俩有你大哥一半就好了。
弟弟上窜下窜,来回折腾,伴着鬼脸跟母亲说:“有当官的就有抬轿的”,大哥是当官的,我就是抬轿的。
父亲笑着说:“仨孩子哪能个个成才呢?”
哥哥考上了北方的一所重 点大学,毕业后留到了省城。
他很孝顺,发了工资就寄回家了,一星期写一封信回来,妈长妈短的,三四张纸上,基本都是写给母亲的各种嘱咐的话。末尾才会了了草草写上几行,让我和弟弟好好学习的言语。
我在大哥的鞭策下考上了师范,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弟弟初中毕业,去上了技校。
大哥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回来盖了四间平房,两间偏房,拉了院墙,也装上了大红门。
房子盖好后,房间里刷了大白,拉了电线,大哥又回来添了电视,床。
我们家的日子算是慢慢地好了起来。
大哥在外面处了对象,女朋友也是农村人,过年回来办的婚事,大嫂跟着母亲身后妈长妈短的,母亲脸上笑开了花。
大嫂怀了身孕,母亲去省城照顾大嫂,去了四年逢年过节,带着侄子回来,都要在街坊邻里面前,夸一夸,城里好啊,到处都是楼房,还有小汽车,儿媳妇买的衣服穿都穿不完,营养品一箱箱的。
侄子大了些,母亲回到了老家,操办起了弟弟的婚事。
弟弟刚结婚没一年,母亲摔了一跤,躺床上再没起来。
大哥回来把母亲接到了省城,这一照顾就是八年,期间我和弟弟多次去,想把母亲接回来,家里三个孩子,轮流照顾,也该轮到我们姐弟俩了。
大哥不同意,他说城里的条件比家好多了,再说他的日子比我们好过的多,他多尽尽孝也是应该的。
善良是循环着存在的,大哥小的时候,母亲疼爱他,母亲老了又换大哥照顾母亲。
亲情有时候跟血缘无关,你只管付出,到了时候就会收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