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俊 通讯员 尹希云


官亭镇喇家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


赵木川新村搬迁户喜迁新居。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尹希云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伤痛,但也见证了无数党员干部与受灾群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动人篇章。

如今,重建家园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再次踏上这片承载着苦难与希望的土地,回访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探寻党员干部暖阳般的坚守与担当。

新年前夕,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赵木川村避险搬迁新村,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映入眼帘。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孩子在新修的道路上嬉笑玩耍,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安宁的笑容。

在这个集中安置点,有一位特殊的“村民”——库永照。地震发生后,他作为县委统一选派的驻点党员干部,担任安置点点长,成为这里的“大管家”。

“库干部,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这日子还不知道咋过呢。”一位老大娘拉着库永照的手,眼中满是感激。

“在民和县,有151名像库永照这样的党员干部扎根其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和无私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是受灾群众心中最坚实的堡垒,让群众在困境中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民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白世继介绍,正是因为有他们尽心尽力的守护,才取得了安全事故零发生、矛盾纠纷零上交的优异成绩,他们用辛苦指数换取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离开赵木川村,我们来到距离震中仅10多公里的中川乡农场村。这里,曾是砂涌肆虐的重灾区,淹没草滩村和金田村的砂涌从这里倾泻而下,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让全村211户村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满目疮痍。然而,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重建景象。

“马支书,你看我这房子建得咋样?多亏了你天天盯着,我这心里踏实。”一位正在修建新房的村民感激地对马正海说。42岁的马正海,作为村支书,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成为农场村最忙碌的身影。

站在村头,望着建成的一栋栋新房,马正海不由感慨:“当初看到村子被地震毁成那样,我就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大家住上安全的房子。”

“马支书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我们重建家园就有信心。”村民向记者介绍,马支书每天头顶烈日,穿梭在各家各户的建房工地。从房屋加固维修施工技术学习,到建筑材料的质量把关,事无巨细,他都一一操心。哪家开始浇筑构造柱,哪家的水泥标号不对,他一眼就能看出,及时催促进度、解决困难。

正午时分,民主村炊烟袅袅,宁静祥和。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要感谢白书记。”村民张玉山见到我们,第一句话便是感恩感谢。

他口中的“白书记”,是民和县委组织派驻民主村的第一书记白渊祥。地震发生后,他带领工作队两名队员第一时间就地转化为抗震救灾工作队,成为全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一支关键力量。

民主村地形可以概括为“两山夹一谷”,农业种植缺水是这里的大难题,而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更是淤堵并损毁了部分水渠。

“全村近千亩土地,就指望这些水渠灌溉。”白渊祥介绍,为保障震后春灌,他一边积极与乡党委政府、定点帮扶单位对接,协调解决滑坡土方问题;一边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终于在10月底渠道重建项目按期竣工,11月初,全村水浇地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冬灌。

下午,站在金田草滩新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醒目的二层楼房。一楼大厅是金田草滩新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给群众办理各类业务。

中川乡党委副书记马玉明介绍,党群服务中心是金田草滩新村最早投入使用的建筑,12名工作人员是第一批入住新村的人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之前,县委组织部从全县抽调38名党员干部,服务下沉、阵地前移、力量前置、分片包户,为受灾群众 “一对一”开展新房入住服务。“党员干部多跑腿、人民群众就少跑路”,成为这些党员干部履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没有这些党员干部,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他们给我们送吃的、用的,帮我们修房子,就像亲人一样。”“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干部天天陪着我们,心里暖乎乎的。”……采访中,我们听到无数群众对党和党员干部的感恩话语和质朴心声。

如今,重建后的家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曾经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其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诠释担当的高尚情怀。党员干部当之无愧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