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在数智化浪潮的冲击下,财经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具备智能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急需。当前,财经院校如何调整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将智能技术与财经知识相结合,培养符合时代和产业发展新需求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本期,高教周刊邀请财经院校的管理者们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编者
塑造财经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优势
姚玲珍
作为财经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财经院校如何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主动迎接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学位教育依托深厚的财经学科积淀,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全面拓展财经教育的应用边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高水平复合型财经人才。
财经院校怎样积极应对数智革新
当前,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财经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财经院校应依托精专业、强适配和可拓展的培养特点,结合数智化变革带来的新职业路径与教育创新工具,兼顾学科核心竞争力与新技术融合,全面塑造人才培育新优势。
“精专业”是财经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依托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术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结合高度精细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强适配”展现了财经院校在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展战略调整时的卓越应变能力。随着技术推动产业更新迭代的加速,财经院校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迅速响应新兴职业需求。例如,新增大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智能投资顾问等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能,还能提升他们在金融市场中的精准预测和风险管理能力。
“可拓展”意味着财经院校通过灵活交叉的学科设置,有效实现知识迁移,持续提升培养方案的前沿性,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新职业图谱,如金融科技师、数据分析科学家和数字化管理师等,对具备高素质、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财经院校凭借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独特的实践资源,在培养学生经济分析逻辑和提升商业敏锐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通过融入新职业技能训练,逐步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教学工具的数智化升级也为财经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大数据、全链路和数据建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助力财经院校建设高效的数据中台,为教学管理的智能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智能教室等新工具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评价的智能化,还推动了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因此,财经院校应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持续推动财经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着力构建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全球化浪潮与科技革命的协同推动,上海财经大学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制定《上海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着力构建自主性、创新性与高质量并存的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全覆盖,满足专业学位教育新需求。学校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全面布局,以应对新时代专业学位教育的需求。一是开设AI融合课程。通过打造“AI+CORE”系列课程,覆盖从AI基础到前沿技术进阶,再到跨学科融合应用的深度探索,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二是配备AI助手。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7×24小时AI助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构建智能学习生态。三是打造AI融合中心。学校专门设立集教学资料库、数智化课程平台与AI教学应用为一体的人工智能融合中心,为数字经济和实践教育提供资源,并借助AI技术推动教学智能化升级。四是搭建AI教学场景。在学位教育中,通过模拟真实的金融市场操作、企业管理决策、风险评估等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显著提升。
产教融合全链条,推动专业学位教育新转型。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学校积极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双重优势,实现协同育人,推动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一是升级实践基地,推进有组织实习。学校积极与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构建覆盖校院两级的实践基地网络,发挥基地的职业探索平台作用。二是紧密联系行业,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大力推广整合实践、行动课堂、虚拟仿真和实景案例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教学中广泛应用PBL(基于项目的学习)和OBE(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等创新教学方法,并打造“整合实践”“笃知课堂”“税校合作”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深入的行业浸润机会。三是促进双向互动,完善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持续优化“多导师制”,整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资源,形成全面、互动的导师协同育人网络。通过“浦江财享会”等高端平台和“双师同堂”等工作机制,构建活跃高效的校企合作网络。多措并举,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构建了开放式、实践导向的学习生态系统,实现产教融合的全链条式转型。
国际交流全方位,塑造专业学位教育新格局。学校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进一步塑造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学位教育新格局,培养能够应对全球财经挑战的复合型人才。一是提质升档国际课程,拓宽海外研学渠道。学校不断加强与全球顶尖高校的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打造“上财—伦敦政经”全球学位课程等特色双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学习平台。二是丰富海外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学校积极组织国际游学周、全球学习营、跨国企业访问等短期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进一步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打开进入国际组织的职业发展通道,在全球财经治理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三是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学校积极拓展与全球知名高校、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网络,推动双向交流与资源共享。“上财—哈佛全球领导力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与全球顶尖学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
招培育毕全流程,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新变化。学校通过创新性的招生、培养和毕业评估全流程体系,打造更加高效、灵活、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专业学位教育走向新的高度。一是强化实践考核,优化生源选拔标准。打破传统以学术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创新引入综合实践素质评估,并通过多元化的面试形式,考查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二是对标行业需求,推动专业学位培养范式改革。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型,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运用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与智能分析手段,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和培养方案。同时,大幅提高产教实践环节比例,建设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将学生的培养方案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有机融合。三是聚焦实践创新,定制多元学位评价体系。打破单一论文评价标准,更多关注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依据行业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制定多样化的实践成果要求,并通过“优秀成果评选推介”活动推进落地转化,确保研究成果具备实践创新性。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实施有组织的教学、科研、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推动财经学科的前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坚守财经教育的本质追求,巩固在全球财经学术与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学校将继续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变革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动能。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创新求变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
洪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时俱进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从培养内容到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例如,强化技术驱动效应,开设前沿技术课程,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技术型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一方面,要实现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塑造。要培育立足区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的综合型人才;培育能深耕本区域特色,又具备全国乃至全球视野的跨区域、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高校要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学理念,构建校、研、政、协、企五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使高校人才培养能够真正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夯实复合型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山东财经大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通过多年深耕,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电商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紧跟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精准定位电商赛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全球电商市场中应对挑战的能力。对专业设置的精心打磨,不仅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基础,还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
二是精心打造课程和教材体系,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电商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锤炼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过硬的实战能力。
三是通过“双师型”建设,引入行业精英担任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实践指导。“教、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日后在全球市场中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随着“AI+”时代的来临,学校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计划,助力推进数字时代电商人才的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包括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四个建设,推进“数据、算力”两个共享和深化“产教协同”一个融合等内容。
四个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数智化转型,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组学科专业资源,建立跨学科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在课程建设方面,打造“AAI(AI+AT+IS)”跨学科数字赋能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概论通识课(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础课(Applied Technology Course)及若干门数智赋能交叉融合专业课(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ized Courses)。在教材建设方面,以数字教材为引领,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教师数字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与胜任力,通过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智能教学应用和加强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等方式推动教学改革。
两个共享。一是建设数据集中共享平台,以校内教学、科研、管理运行数据为主体打造数据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数据价值度量评估方法,构建数据共享机制。二是打造算力共享基座,全面整合校级及二级单位机构平台算力,打造泛在的算力共享平台,确保高水平教学科研活动能够获得充分的算力支撑。
一个融合。学校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业环境,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行业前沿和实际操作,拥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体验。
在“421”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学校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等各专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并据此修订了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版方案中,“人工智能概论”被纳入通识必修课程。为确保2024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立项建设了50门“数智赋能·交叉融合”课程。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聚焦数字化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
2024年7月,学校与百度智能云等公司合作,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新文科“AI才”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应用平台。
“AI才”大模型运用机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集“知识数字化、教学辅助、学术交流、研究工具、训练平台和智能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教服务平台,具有专业性、个性化、系统性和一站式服务等特点。它通过教学素材快速数字化、自有知识库创建、数字人直播等技术的创新突破,大大提升了人机协同、智能交互的效率和质量。助学助管微信小程序“山财小治”开发了智能问答、模型实践、学习题库、个人中心等4个功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成为学校实施个性化智慧教学管理的好助手。
“AI才”大模型打通“知、教、学、研、训、智”6个智能模块,塑造了一个跨空间、跨时间、跨学科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实现了通用大模型中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目前,“AI才”大模型已面向学校师生免费开放使用。
未来,学校将紧跟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实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电商人才,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山东财经大学校长)
探索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新路径
战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行了科学谋划和重点部署。其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大力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赋能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将对改革产生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财经类专业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经类专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财经类专业是培养未来经济领域专家的摇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性、质优指向和先进本质,都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能力的支撑,而财经类专业正致力于培养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通市场、会技术”的财经人才,以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其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技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财经理论知识,还需要经历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的锻炼和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的磨砺,从而具备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能力。传统财经知识与最新财经技能的融合,将极大地增强财经类专业人才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再次,财经类专业通过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法学等学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孕育出了如金融科技、金融工程、精算学等交叉学科及专业方向。这些交叉学科及专业方向注重实践导向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怎样探索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新路
财经院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要学科方向,涵盖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等多个领域,具有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当前,大力培养数智型经管人才,已成为我国财经院校推进新质生产力要求下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旨在通过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江西财经大学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化;贵州财经大学则依托“数据科学与应用”国际产学研用学科联盟,积极探索基于数字经济+“四化”的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院校的学科专业改革目标与新质生产力的跃升逻辑相契合。在坚持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体,以“理工”类学科、“文法”类学科为两翼,以其他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中,财经院校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将其融入经济管理学科中,走出了一条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这已成为我国财经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普遍趋势和共同愿景。
紧贴新质生产力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等方面。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及时总结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结合市场变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我国数智型经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
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财经院校应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及新兴产业业态,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大力实施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程,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财经专业的深度融合,加大此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增设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的双学位项目,改造传统专业如会计学、金融学等。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主动打破路径依赖与学科壁垒,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和竞赛竞技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数智型经管人才培养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培养学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全社会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科技实干、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将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踏实肯干的笃行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结合的立体式宣传,引导新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财经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将科技素养纳入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财经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增加培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相关课程。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视野,学习国际先进的财经管理理念和实践。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对提升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与速率,具有强劲的引领支撑力,而培养和造就大批财经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极大地反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院校要通过调整优化财经类专业设置与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6日 第05版
作者:姚玲珍 洪俊杰 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