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没有年轮
文 | 葛乃福
TONIGHT
夜读
俗话说,人到高年,愈加怀旧。
这“旧”字自然包括童年。山清水秀的家乡固然难忘,和发小们玩斗蟋蟀的童年亦如是。1982年夏,余光中在信上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余光中的故国之思,令诗人流沙河深深感动,因此于1982年7月流沙河创作了《就是那一只蟋蟀》。时隔三年,诗人洛夫将余光中信上的那句话作为小引,创作了《蟋蟀之歌》。
乡愁没有年轮,离乡愈久,乡愁愈盛。洛夫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四十七行诗在《蟋蟀之歌》中一挥而就,从院子、墙脚、石阶缝写到“白发散落的枕边”,追忆这蟋蟀“唧唧复唧唧”的踪迹。蟋蟀声声音相异,远近高低各不同。究竟是在哪年哪月哪晚,哪城哪乡哪站听到过的呢?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思索和辨别,他终于认同了叫起来有股辣味的、叫得最轻最亲的三张犁巷子里的那只,唯有那只能将他从梦中带出,从枕边吵醒。“唧唧”者蟋蟀也。唧唧之声在诗中复沓出现有八次之多,说明诗人要确认他童年时的那只蟋蟀颇费辛劳。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悬念、延宕和点题等艺术表现手法,使诗作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因为有悬念,就不会令读者有冗长之感;因为有延宕就令读者和诗人一起去穿越时光隧道,有兴致去遨游,而“苍凉”、“悲伤”等感情色彩浓郁的词汇是乡愁和心灵撞击后所迸发出的火花。最后诗人醒明本旨,画龙点睛地点题,相信别的游子也总会找到了他们久违的“唧唧”的,至此,诗人和读者分享了审美的愉悦。诗人表现这首诗的寓意超越了一己的慰藉而具有普遍性,诚如诗评家李元洛所说,洛夫的蟋蟀“一语百情而发人联想”,“它的声声唧唧,鸣唱的是海外几代游子的哀怨与乡愁”。诚者斯言!
记得曾有这样一个谜语,迷面是“笼中鸟”(打一个三国时人物),谜底是“关羽”。若干年后,旅美著名诗人非马的《鸟笼》一诗,蜚声文坛。“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短短的九行诗运用了反常合道的手法,耐人寻味。
好诗总是不胫而走的。非马的《鸟笼》一经问世,就有人仿作。有位诗人以《笼中鸟》为题,仿作了四首。其中第二首为:“他们在雨中挣扎/我在笼中逍遥/诗人自古多情/日月为我鼓噪”。这诗虽然显得有些直白,也道出了笼中鸟的真实心迹,写的角度颇有值得肯定之处。笼中鸟习惯于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因此心安理得地坐享“鼓噪”也就顺“理”成章了。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葛乃福
编辑:顾金华
诵读:田静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