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卧龙岗市肯布拉港港口,立有一块中英双语纪念碑,如下图:



碑文上写着:胜利 谨献给在1938年达尔弗拉姆大罢工中团结一致的劳动者和与之同舟共济的民众。

这是一段历史见证,见证了中澳人民的跨洋情谊。

1938年11月15日,“达尔弗拉姆”(Dalfram)号货船驶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卧龙岗市肯布拉港(Port Kembla)4号码头。这艘货船为运送资源而来,日本政府向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采购三十万吨生铁,准备装上“达尔弗拉姆”号货轮发运。



时值南京大屠杀过去未到一年,正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关键时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生铁,无疑是日本急需的资源。可以想见,这30万吨生铁,能为日本军队转化为多少战斗力用于中国战场。

但是得知该批生铁用途之后,澳大利亚码头工人坐不住了。在坎布拉港南岸工会(The South Coast Labor Union)组织下,180名码头工人拒绝搬运货物,并且发起罢工,要求政府和公司不再向日本出口生铁。



在今日许多人看来,这种方式无异螳臂当车,你改变得了吗,砸了饭碗怎么办?但是在澳大利亚,各界全部行动了起来,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平民,都表达了对罢工工人的支持,各个中小企业主、社会团体均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罢工工人家庭维持生活。许多当地人每天开着卡车,从城内市场上接收各界捐献给罢工工人的蔬菜、水果运到坎布拉港送给罢工工人。

澳大利亚政府起初予以拒绝,理由是“外交政策应该由政府制定,任何其他组织都无权代行其责”。但是当罢工持续到第10周,政府也坐不住了,不得不派司法部长罗伯特·孟席斯与罢工工人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工人与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向“达尔弗拉姆号”装运1万吨生铁。而澳大利亚政府随后则保证将不再向日本出口生铁。

事件最后胜利的是码头工人,他们支持了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也使澳大利亚政府明确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



再讲一下这个故事的后续,结果并没那么美好。必和必拓公司果然因为订单失信破产,工人们大多集体失业,他们渡过了一段困难的日子。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们,为着一个他们认为正确的信念,有勇气去采取行动,这本身就激动人心并令人钦佩。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他们的信念是对的,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各界纷纷伸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尤其是当地华人,对码头工人的感激溢于言表,救助不遗余力。而必和必拓也没有就此沉沦,如今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矿业巨头。

另外,当初出面与工人谈判的是司法部长罗伯特·孟席斯。抗议人群中的一名妇女把孟席斯叫作“生铁鲍勃”,这个贬意的绰号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孟席斯出任澳大利亚总理,并成为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理。但“生铁鲍勃”这个绰号,一直伴随这位政治人物到其结束政治生涯。

遗憾的是,80多年过去,这个曾经令人血脉贲张的事件,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在如今中文互联网上,更是踪迹难寻。但是澳洲人并没有遗忘这批码头工人,2014年,澳大利亚制片人桑德拉·皮尔斯与中国合拍了一部纪录片《生铁鲍勃:1938达尔弗拉姆事件》,在南京和卧龙岗取景,采访了很多当事者的子女,以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今天的澳大利亚码头工人也没有遗忘那段历史,2023年11月15日,澳大利亚伍伦贡市肯布拉港举行“达尔富拉姆事件”85周年纪念活动,中澳代表一起向“达尔富拉姆事件”纪念碑敬献花圈。

南岸工会理事会秘书长阿瑟·罗里斯表示,那段历史不应被忘记。

“我们认为,这段历史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相反的,我们应该纪念这一事件,不仅为那段英雄的历史,更因为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人们需要记住在二次大战之前以及期间,世界上所发生的变化。因为我们担心,如果我们遗忘了历史,历史就很有可能重演。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发生在这里的事,是关于友谊、关于生活在地球的这一端的人们对地球另一端的人民的关心。人们知道,出于良知,他们需要做出行动。我们为世界的和平而采取了行动,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中国人民在那个时候遭受的苦难难以言表。这就是为什么坎伯拉港口的搬运工们和船员们那么做的原因:支持中国人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