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奋


《脚手架上下的生活——关于农民工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局部。

《快递员上下的生活——关于揽收员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局部。

2021年夏天,郭定奋本科毕业,一年后考上硕士研究生。为了赚取学费,他曾辗转于建筑工地、手机厂流水线、服装厂、快递站打工,并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

日前,展览“郭定奋的六个项目”在LCCA良仓当代举行,这也是LCCA良仓当代开幕的首展。展览的六个项目分别是:《工友记——关于工人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脚手架上下的生活——关于农民工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工厂上下的生活——关于车间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快递员上下的生活——关于揽收员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电线杆上的鸟——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驻地创作》和《全球化——关于外贸包装袋的视觉研究计划》。

艺术家郭定奋来自粤西雷州半岛,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从2018年开始,他去过建筑工地、在流水线上组装手机、在服装厂印T恤、送快递……一方面是为了赚学费,另一方面也在打工现场积累了丰沛的艺术创作素材。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郭定奋分享了自己的一套田野工作方法。他会在打工场所收集第一手资料后,再回头进行艺术转换,他的最新一个作品就和在外贸服装厂的经历有关:“我一直好奇广州这些服装外贸小作坊是怎么生存的,他们的原理是怎样的,于是我就去找了一家生产便宜球衣的小作坊。”

在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院教授刘庆元看来:“郭定奋很主动地连接、挖掘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暗道,其切入之自然和体现出来的某种难以言说的淡定感,让人记忆深刻……他通过投身于不同的社会现实图景中,将问题转化为意识,意识带动具体实践,在建筑工地、工厂流水线、小作坊、路桥之下、电动三轮车上一一回应自我的耐受力与想象力。我想这或许是郭定奋从当下艺术套路教条里出走的、最鲜活生动的‘一个人的从实求知记’”。

“厂里每天重复的劳作就像在印无数张版画”

2024年2月份,郭定奋入职某小型服装厂,他的工作流程是把T恤调整对齐放在热转印机上,再把客户定制的名字跟号码放在T恤对应的位置上,反复测量调整字体和号码的位置,确认无误后拉下把手烫印12秒。

“用热转印机的时候很像在印版画,每天重复的劳作就像在印无数张版画。”他告诉记者,他经手的这些商品会销往世界各地,每件包装上都印有各国文字的注意事项,大致意思是让小孩远离这个密封的袋子,避免窒息之类的,有英、俄、日、韩、阿拉伯等20种语言。艺术家把袋子上所有的文字提取出来,打乱重组,拼贴成9首诗歌,再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印出来,完成了《全球化——关于外贸包装袋的视觉研究计划》这件作品。

这9首用不同语言拼凑而成的诗歌,仿佛一门异世界语言,在令人迷惑不解的同时,诗意在陌生感中悄然释放。诗歌中,还有紫荆花、招潮蟹、红土、红色拖鞋等这些来自郭定奋的家乡湛江的意象。

在展厅的另一侧,墙上一张断裂的长方形木板,局部被密密麻麻刻画了车间工人在睡觉的速写。艺术家告诉记者,原来这张就是他本人在工厂宿舍睡过的床板,这件作品《工厂上下的生活——关于车间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也记录下了郭定奋在深圳一家手机厂打工的经历。

那是2022年7月,郭定奋为赚学费到富士康打暑期工。枯燥无味的夜班让工人在黎明前的静谧时刻,在车间里就近寻找最舒适的睡姿,或坐或卧,短睡休息。郭定奋悄悄地游走,因为车间里不能带手机,他快速用画笔记录下工友各式各样的睡姿。

“工友们不知道我是什么艺术家,只知道我还在读书,知道我喜欢画画,他们也不会觉得你很奇怪。”后来,由于工资被中介扣除了一大部分,在离职那天,他决定将睡觉的床板踢断用凉席卷起,背在肩上扛走,作为薪酬的一部分补偿。他在床板上刻制了工友们凌晨时在生产线上睡觉的俯视图,为这次短暂的手机厂打工之旅留下纪念,也把工人横七竖八的睡姿刻画成一首的沉默的“劳动者之歌”,带到了观众面前。

在客运站与流浪者共度的24小时

2018年,郭定奋在广州客运站偶遇了一位流浪者,从而开启了一段从陌生到深厚友谊的旅程。郭定奋用1400多张照片定格了与流浪汉王庭根共度的24小时。

在作品《工友记——关于工人的个人视觉研究计划》中,艺术家聚焦了流浪汉这一边缘人物,他们有着迥异于城市里大多数人的身体实践,时常在车站或桥底出没,他们也时常独坐并长期保持一个姿势。

照片里,起初的流浪者带着戒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仅与艺术家分享了清水和干粮,还邀请艺术家在他的凉席旁休息。“一开始我不敢靠近他,感觉他有点神志不清。他常年保持这个姿势坐在那里,有时候突然笑一下,有时候突然说话骂路人。到后面跟他熟了,就离他特别近。他可能也不明白我要干嘛,但是我比较年轻,也像人畜无害的学生。他怕自己的食物和水不干净,给了我一瓶未开封的新水,天黑了他还问我要不要在他旁边睡觉。”最终,在王庭根的请求下,艺术家为他修剪了头发,作为离别前的礼物。

对郭定奋来说,与这位流浪者的接触,尽管只是观察和拍照,却为他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一年,我刚刚开始接触当代艺术,还不知道当代艺术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当时有个课程叫《观察与记录》,老师说要出去外面观察一天,再根据得到的信息创作作品,于是我决定去接触流浪汉吧,用相机拍摄他的一天。因为我爸妈、我哥都是建筑工人,我对这样的底层人物还是比较有亲切感,跟他们相处也更轻松一点。”

2019年,郭定奋还去看过流浪者,2020年就不在那了。他去了哪里?他是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归?仍未有解答。但这段与流浪者静默的、短暂的相处,却让城市流浪汉这一冰冷形象生出了一丝温热。如刘庆元所言:“在这些朴素、沉着和执拗的‘劳动’作品面前,你会感到有一种情感让你心绪牵扯和驻足,既熟悉又陌生。”

时代发展和人的快速流动,极大拓宽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而郭定奋选择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参与其中,创造出一幕幕大时代语境之下的社会剧场。他以温和的、平视的目光注视着建筑工人、快递员、车间工人、流浪汉的身体实践,使不被看见的边缘人视角得以“被看见”,他的作品带观者触摸到不同个体的生存处境和体验,散发出真实之美与人性之光。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链接

LCCA良仓当代:

为年轻艺术家打造“自给自足”的乐土

夕阳西下,漫步在良仓·新造创意园内,粗粝的红墙依旧,城市喧嚣远去。作为曾经的广东番禺新造国家粮食储备库、广东省粮油储运公司第二仓库以及民国时期番禺县政府旧址,今天的良仓·新造创意园依然承载着老一辈关于粮食的诸多记忆,保留厚重的时代痕迹。

刚刚开幕的LCCA良仓当代,是目前良仓·新造创意园内唯一的艺术展览空间,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裴丽创办。这是一栋两层的展览空间,面积不太大,却得以给年轻艺术家提供不可多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裴丽告诉南都记者,这里原本是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她认为学生们也需要一个可以展览、可以学习的地方,于是将一楼的空间开放给学生做展览。

“这里采用的是师生全自助模式,布展工作都由学生们完成,自己写推文、拍照,我也会全程帮助他们做出符合学术规范的,以一个成熟艺术家的要求来做的展览。”裴丽希望LCCA可以给一些还不太成熟的艺术家打造过渡平台,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而LCCA选择的第一位首展艺术家,就是已有较为成熟作品产出的郭定奋。

在裴丽看来,新造良仓是一个开展艺术活动的绝佳位置,一个是离学校(广美)近,又相对独立于学校组织以外,在大学城外开辟另一片天地。另一个原因则是园区年轻人较多,氛围良好。她向记者坦言,年轻人想要在美术馆和商业机构做展览的机会一般不太容易。因此她把LCCA视为一个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年轻艺术家孵化器,并借助园区的优势与其他创意行业加强联系,“像隔壁直播间的网红、摩托俱乐部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广美的,都会有人进来看展,我也会给他们讲解,平时门都是开着。”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对外实践基地,LCCA以当代艺术为媒介,展开关于自我探索、时代脉搏与未来展望的对话与图景。裴丽希望,这里能成为广州年轻艺术家们的一个纯粹的创作空间:“没有浮华的包装,没有商业的裹挟,努力让每一份创造力都能在自由与尊重的氛围中自由生长,不断延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