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见
今天,美育已成为教育热点和社会热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重视美育的综合性、整体性功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与社会环境,是做好全民美育、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所需,应当形成社会共识与合力。
美育是提升文明素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世纪初,蔡元培呼唤以美育的普遍性与超功利性,实现陶养大众情感、培育民众心灵的目标。美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文化涵养、文明教养,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当下,随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美育的功能更加凸显。
美育诉诸情感,作用于心灵,强调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历时性过程。这一属性,决定了只有形成一种能够在日常生活全部场域中都能使人获得审美陶养的整体性社会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中华传统美育就是一种包含自然美育、生活美育和艺术人文美育在内的综合性、整体性美育。无论是名门望族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还是文人雅士的携琴访友、江阁远眺等,都具有一种趣味与美感的陶养作用。这种综合性、整体性美育在数千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中和之美”等内涵丰富的美育传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一个重要落点就是要重视其综合性、整体性功能的发挥。
美育综合性、整体性功能的发挥,需要全学科课程教学系统、全过程学校育人系统、全场域社会资源系统实现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大美之艺”全面渗透日常生活。近年,政府部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等皆取得显著成效。比如,美育课程从传统单一的艺术学科向着艺术人文多学科融合方向发展。像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建设“陕西省中华美育资源建设研究中心”,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学校美育课程;广东省实施“省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并规定教师团队中校外成员不少于3名,且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不少于1名,有效推动了区域美育浸润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但从全局来看,建构综合性、整体性大美育机制,需要各地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从教育、文旅等多方面进行整体布局、系统谋划。
学校美育也正与社会美育融合发展。比如,上海启动“城市美育日”,实施“大美育计划”,推动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以“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服务提升市民审美素养和城市艺术品位、文明程度;江苏省成立江苏省学校美育协会,助力美育持续推进。
美育浸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需要建构相应机制和环境,又需要持续深入、久久为功。由此,方能使人们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尽显东方风雅、走向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