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扩大至全国推广。消息一出,引发网络热议,但专业性太强,真正搞明白的人并不多。在我看来,以下几个信息颇为重要,梳理清楚了也就大致搞明白了。
第一个问题,国家为何着急全面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点,首先,这一制度已经在36个城市试点了两年,想必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定的成效。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中国现在的养老体系已经很难支撑。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养老体系的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和全国社保基金,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才是个人养老金。目前,中国养老的基本面是,对第一支柱的依赖度过高,都眼巴巴指望“政府养老”。而如今,光靠“第一支柱”,显然力有不逮。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截至2021年,参与企业年金的企业数有将近12万个,参与人数超过了2800万,但只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也就是说,覆盖率仍然非常低。正因如此,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势在必行。


个人养老金制度本质来说还是自己存钱给自己养老。

第二个问题,为何民众对于个人养老金的参与热情不高?
从试点的经验看,个人养老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税收优惠。按照政策,个人可以向养老金账户最多缴纳1.2万元/年,这部分资金可以享受税收抵扣。如果你的年度综合所得税率是10%,那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少交1200元的所得税,按照我国个税标准,所得税最高税率为45%,意味着每年可以省税5400元。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养老金的避税功能,其实主要是对收入较高的人比较明显,收入越高的人,能够享受省税额度越高,反之,收入越低的人,省税效果越少,如果还没有达到缴纳个税的门槛,那么,缴纳个人养老金就完全没有抵税的效果。就此而言,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在实际上其实相当有限。
在过去两年的试点中,个人养老金的参与并不普遍。按照2023年底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的数据:中国个人养老金参保率为23%。应该说,这一数据放在全世界范围来比较,已经不算低了。不过,个人养老金的问题在于,虽然开户的人数规模还不错,但是真正往账户里存钱的人并不多,即使往里存钱,资金量也很低。按照人社部去年披露的数据,向养老金账户里缴存资金的用户只有开户数的3成,人均缴存资金量也只有2000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开通养老金账户,只是为了参加银行开户送礼的活动,在薅到银行羊毛之后,养老金账户就处于闲置状态,真正参与养老金投资的比例还是很低。


如果你本来就是高收入群体,个税税率大于3%,那你就值得去买

第三,对于个人养老金?普通民众担心什么?
上文已经提及,税收政策难以惠及普通民众。如果不考虑税收,而是从增值的角度看,之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标的主要包括存款、国债、理财、保险和养老基金等等。这些低风险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都很低,年化收益率不到2%,而且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转入“适度宽松”,未来整体利率还可能进一步走低。
按照最新政策,个人养老金做了一些投资上的重大调整,投资渠道拓宽了,未来可以投资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
换言之,对于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是账户里的资金能否保值或者升值。仅投资渠道拓宽,难以消除民众的上述担忧。
此外,个人养老金还有一大不确定性在于将来如何领取。个人养老账户实行封闭运作,平时的资金只进不出,只能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才可以领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也可以申请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不过无论是将来退休领取,还是出了特殊情况提前领取,都需要得到信息平台核验。很多普通民众对于审批可能有天然的担忧和抵触心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全部是自己缴纳,原本属于自己的资金,将来却无法由自己掌控支配,这难免会让很多人产生迟疑。而且,考虑到延迟退休等因素,将来几十年之后,自己何时能够取回个人养老金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这足以让很多人对个人养老金打退堂鼓。
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加上税收优惠不是太明显,对于长期投资回报率又没有太大的信心,多重因素之下,导致很多人对于参与个人养老金并不积极。如何打消民众对于这三大因素的担忧,将是未来个人养老金业务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