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五大主力,单从军事上说,在解放战争前期,任何一支主力,都能扛得住解放军三倍以上兵力的围攻。
五大主力横向对比,战斗力也有高下之分。
我们简要做一个对比。
正文的五个部分,分别叙述五个军,只是按番号序列来的,而不是简单的战斗力排名,大家要自己从文中找到排名。
一、第五军:规模正大、法度严谨之师
国军第五军的番号有很多,杂牌的不说,单是中央军序列的第五军就出现过五次,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五大主力的第五军,是1939年抗战中组建的那个第五军。
前四个分别是1929年3月组建由鲁涤平任军长的第五军,1929年6月组建以方振武为军长的第五军,1932年2月组建由张治中任军长的第五军,1933年2月组建由薛岳任军长的第五军。
这些部队都是国军为了打某一个方向的战役临时把几个师凑起来的,通常打完仗就撤掉其番号。
直到1939年2月,第五军番号才固定下来,成为国民党军最早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的核心骨干是第200师,系由装甲兵团扩充而来。
为什么说第五军是五大主力,根子就在这个装甲兵团和首任师长。
国军迟至1938年都没有所谓装甲兵概念,蒋介石派徐庭瑶出国考察,遍历英法德美意等强国,深感国军火力不济,现代化程度不高,所以下决心组建装甲部队。但苦于没有重装备自产能力,只能一顿买买买,勉强凑起一个团的建制,辖苏制九吨半战车80辆,德制大卡车百余辆,美制福特卡车400余辆,美制两轮、三轮摩托40余辆等。在此基础上扩充为师,即第200师。
这是国民党军的金疙瘩,蒋介石亲自挑选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担任各级军官,一期生杜聿明出任该师师长,二期生邱清泉任副师长,六期生廖耀湘任师参谋长。师的兵力极大,辖两个战车团、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战车防御炮兵团,另有特务营、通信营、搜索营、工兵营、修理厂和随军医院。全师总兵力多达2万余人。
杜聿明科班出身,军事功底较深,对200师的训练非常下功夫,操演之法极尽正规之能事,训练水平远高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白崇禧到该师视察后深以该师为国军最精锐之部队。
1939年2月升级为第五军后,新22师亦拨入该军,受200师的影响和带动,新22师训练水平和战斗力也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后来以该师为基础组建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印缅战场大放异彩,新六军在东北前一年半基本能保持优势,都与杜聿明最早的努力有极大关系。
杜聿明淮海战役被俘后受到非常高的优待,不光因为其内战中所犯过错甚少、抗战中所立功劳甚大,其杰出的练兵能力、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受我军尊重的。
第五军抗战中昆仑关一战,击败日军钢军第五师团。赴缅甸作战虽有遗憾,但非用兵之过。新22师留下当新一新六的种子,成就另两支主力。这个后文再讲。
第五军内战中一直充当主力,活跃在中原战场。因其机械化程度高,被部署在豫皖苏鲁交界处,要其来往奔突,作为四处进攻的主力矛头。
邱清泉练兵也是一把好手,邱在第五军担任新22师师长期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校阅时评定,第五军居西南各军第一,新22师又为第五军第一。
至于战斗力嘛,第五军参与的各场战役,基本上实现了邱清泉设想的以狂暴重火力歼击敌军的设想,仗仗皆硬,使当面解放军颇感不好应付。因此无论鲁西南大战刘邓也好,与华野交手也好,都没有留给解放军围歼的机会。豫东战役中,在粟裕设下重重包围,来回调动阻击、堵截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既定的歼灭第五军目标,而把大网撒到区寿年兵团头上,邱清泉部队的实力我们必须要承认。
当然有人会本能地联想到,你第五军这么厉害,两大野战军都抓不住打不灭,为啥国民党军还是被击败、邱清泉还是被击毙了。
这件事换个角度就能看得更明白一些,国军将领在军长层面军事素质并不弱于同时期解放军的纵队司令员,但国共双方的特点是,解放军越往高层越厉害,战略设计水平乃是几百年一遇的绝高水平。国民党军越到高层越拉胯,战略被动,处处受制。
加之军事背后凭恃的制度基础差异更大,蒋家王朝不得民心,这就更不用多说了。
第五军固然战斗力强大,局部战场很少吃亏,但世界各国无论哪国军队,总会有强有弱,国军部队不可能全是第五军水平,总有弱的,总有单打独斗弄不过解放军的。打着打着,慢慢从战略上陷入总体被动,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盖第五军之谓也。
二、十八军:土木精锐、守强攻弱之师
十八军是陈诚土木系的基本部队,组建于1930年。
十八军带有陈诚个人的鲜明印记。陈诚政治手腕强于军事手腕,并不善于练兵、指挥,而善于拉队伍搞派系,深得蒋介石派系斗争的精髓,故他对下能拉起一支基本队伍,对上又能赢得蒋介石的充分信任,是蒋记嫡系人马中与胡宗南并峙的两大实力派。
十八军自组建之日起,陈诚就十分着意于扩大队伍,从最初的只有一个11师,一路兼并、拉丁、扩军,师的番号先后有11师、13师、14师、16师、18师、43师、44师、52师、55师、59师、60师、67师、94师、98师、新23师、暂34师、118师、199师。共计18个师的番号。
番号为啥这么多?十八军这比后来的方面军都多,跟胡宗南统领的西北部队差不多。
实际并非如此。之所以出现这么荒诞的现象,与国民党军时期混乱的编制原则有关。国军师以下部队番号相对固定,但师一级经常调换,从这个军到那个军是常有的事,就是为了作战方便。
十八军是嫡系主力,几乎无日不战,所以各师调入调出、临时改换指挥关系比较频繁,加上陈诚这个人爱扩军,动不动抽出几个团拼出一个新的师级番号。
十八军真正实领师数量最多的是1933年,是年蒋介石加强对江西苏区之围剿,陈诚率军为其主力,共辖11、14、67、94、98师,共5个师。到抗战时代基本稳定在3个师左右,解放战争开打时辖11师、18师、118师,11师是其基本主力。
十八军的军长更迭亦十分频繁,计有陈诚、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杨伯涛,陈诚是其精神领袖,在朝中的奥援。
真正有功于该军者,是罗卓英和胡琏,罗卓英为人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很会在陈诚和下属将领之间搞关系,故能得手下将领之死力。抗战中罗率部与日军激战数年,虽然没有大功,也带领部队接受了血的锻炼。
胡琏于1944年8月接任十八军军长,直到1948年9月升任兵团副司令,担任军长的时间仅次于陈诚,但陈诚军长任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兼任,实际由罗卓英代为指挥,故胡琏实际指挥十八军的时间最长,他本人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十八军。
胡琏为人谨慎,作战勇敢,极善于动脑子,猛如虎,狡如狐,很是难缠。与中野华野打仗都很少吃亏。以1947年9 月的土山集战役为例,粟裕率华野主力一、三、四、六、八、十纵等,刚刚打赢了沙土集战役,全歼段霖茂整编57师。接着过来打胡琏整编11师,竟然收拾不下。
两个月前粟裕指挥四个纵队在南麻打胡琏也曾吃过大亏,华野伤亡远过于整编11师。在有前车之鉴且挟新胜之威的情况下,仍然弄不过胡琏,可见其狠。
不过十八军的战斗力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其进攻能力显然要比七十四师、第五军弱一些,这不是随便评价,三个军都在华东或中原战场打过仗,胡琏不论单打独斗还是作为战役集群的主力,进攻端显得都有些乏力,经常打不到预定目标,不是被这里拖住就是被那里拖住,反应相对迟缓,进攻效率相对不高。
笔者以为,这和十八军的历史特点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军编制混乱,一直到整体失败,军、师两级的番号都没有规整到位,这和我军自1937年八路军成军时就尽量正规的现象截然相反,我军一旦有条件就尽可能把番号规范化,1947年春以后各大野战军的整编,内部纵队和师基本做到一一对应,1949年初全军统一番号,自第一军开始,严格遵循三三制原则,比如一野一军下辖1、2、3师,三野二十军下辖58、59、60师等,1949年定下的师一级番号,至今仍在使用。
这不光是叫着顺使着方便,内在的规律是正规化,统一号令、统一秩序、统一战斗力标准。
国军固然有早期兼并地方军阀保留其编制的考虑,但编制混乱也与蒋系大将们的私心有关。十八军本可以不必指挥那么多师,但陈诚抓部队属实有些过于执着,打江西苏区时就一边打仗一边盯着那些被红军杀败的其他部队,逮到机会就把他们吞并过来,以保留其番号为代价把他们收入麾下,再把十八军的老底子干部派过去掌握部队。
土木系的发展壮大,一半靠介公给面子,一半靠陈诚脸酸手黑,兼并了不少杂牌甚至中央系部队。
部队频繁调换,干部也不断稀释,能打仗的人才保留不住,一方面练兵打仗的水平无法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和新六军、第五军的稳定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大进大出也容易造成凝聚力不足,打仗时锐气勇气较缺。
十八军的战斗力,至少比不过第五军。
接下来的章节概要如下,请诸君观看下篇。
三、七十四军:御林精锐、出头先烂之师
四、新一军:本是精锐、中道而衰之师
五、新六军:廖氏明语、死扛到底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