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收到一份80年前的《山东医务杂志》,仔细翻阅之后认为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杂志中的珍罕品种。
《山东医务杂志》第二卷一、二期合刊,由山东军区卫生部编辑,1945年1月出版,32开,86页,铅印,毛边杂志。印刷者:鲁中印刷厂代印。代售者:新华书店。定价:北币(北海币)12元。该刊系“山东战时邮政新闻纸类登记第108号登记为新闻纸类”。
《山东医务杂志》,刊名或由时任山东军区政委、被毛主席称为“红军一支笔”的舒同题写。封二刊有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手写体题词:“爱护伤病员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封四“《山东医务杂志》征稿条例”共七条,其中有:“来稿请缮写清楚,勿了(潦)草,勿用铅笔或红墨水写,并加注标点符号……来稿一经登载,报酬从丰(每千字暂定稿费北海币五元,绘图另定)”。
该杂志主要内容有:“给读者”(编者);“关于《军医杂志》改名为《山东医务杂志》的决定”(山东军区卫生部·一月一日);“反对乱处方”(白备伍)、“大叶肺炎”(董农)、“关于大练兵运动中健康检查的几个问题”(张芹)、“在大练兵运动的前夜”(学哲·时戈)、“一个重伤病员护理工作”(张惠新)、“我们怎样消灭了久治不愈的创伤”(辛精芳)及“补白”转载两栏目下的几篇小文章。
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两篇文章。一篇《反对乱处方》,作者白备伍,时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1909—1986),陕西佳县人,青年时代学医,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在陕北办医院,为红军和地方群众看病,1938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4月到沂蒙山区与八路军山东游击队四支队机关会合,参与组建后方医院任政委,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长,抗日战争中他克服困难、培养人才,筹备药厂,自制药械、创办战地医院,曾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长,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后任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
《我们怎样消灭了久治不愈的创伤》一文的作者为辛精芳。看过编者“小引”,笔者不由对这位革命先烈肃然起敬:“辛精芳同志,是爱护本杂志的热心读者与投稿者,他原是滨海二所所长,在这次(1944年8月)滨海反扫荡中,为了坚持分散隐蔽及收养伤员的任务,在大山战斗中,为人民为党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光荣地牺牲了。亲爱的战友!在革命卫生战线上和我们永别,但他的事业我们继续着。”“凡是他们分散住过的庄子,老百姓都知道‘老辛’或‘辛所长’。在分散的环境中他能经常利用拂晓前的一小时、集中一个单位的看护员或护士上课、并做到‘早来的早教’‘晚来的晚教’‘不来的找着教’。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他深入实际的作品,今特整理发表以兹纪念。”粗略翻阅这篇不足千字的“遗作”,辛精芳烈士生前对伤病员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在《山东省志·出版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中有:“1944年1月1日山东军区卫生部在鲁南创办了《军区杂志》,出至一卷三期,经编委会研究决定改变名称、扩大内容,1945年1月1日从二卷四期起正式改名为《山东医务杂志》,同年12月出至二卷十期后终刊。为不定期刊物,每期发行6000余份。该刊主编为白备伍,编辑6人。军区领导人罗荣桓、黎玉、萧华等都为该刊撰写过文章。该刊刊载主管部门的命令、指示,交流各地工作经验、介绍新的医术和战地救护技术等。”
或许通过“山东医务杂志结束语”一文(原文刊载于《山东医务杂志》第10期),会对该刊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回忆一卷一期出版时,我们虽然有个编委会,但事实上负责者是由卫校教务处主任邓太山兼顾,因为工作繁忙,一期只有几篇干巴巴的理论文章,后来感到这样下去不会对卫生干部有什么大的帮助,所以决定派一名专人(怡然同志)去帮助编辑二、三期,后受到非军医同志和地方卫生人员与医救会同仁的爱戴,他们要求订购,可是因为它经常刊载一些部队战斗伤亡和军队卫生批判的文章,故不能让非军医人员知道,在此情况下,为一方面照顾军医,另一方面也照顾地方卫生人员,两全其美,故改现名,但仍以部队为主,而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山东医务杂志》共刊行了10期,干部由1人增加到6人,印量由千份增加到六千份,形式、内容、编排上也逐渐改进了,军区罗、黎、萧、舒、李等首长常为杂志撰文题词,同时在经费上、干部配备上都给予很大方便。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一本杂志的变化,它已脱离军队卫生机关,来到了政权卫生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将由《医务生活》杂志负担起公共卫生、开业医生、各级教员、大中学生、各级地方干部等方面……根据作者语气,行文等方面综合来看,该“结束语”或许由山东军区卫生部长白备伍亲自撰写。
称该刊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珍罕刊物”绝非空穴之谈!首先,这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刊物,80余年风雨沧桑、斗转星移流传至今者堪称弥足珍贵。本期又是《军区杂志》更名为《山东医务杂志》的改刊号,其版本价值、收藏价值,约略等同于创刊号、终刊号,这是红色文献收藏界之共识。本期又是毛边本杂志,上书口等处甚至还带有少许未裁切齐整的毛边纸茬。尽管战争年代炮火硝烟、条件异常艰苦,但为使军医、卫生员及读者们看得更明白、通俗易懂,它还精心绘制了14幅插图,其中有一页两幅(眼部)彩图,十分珍罕。
笔者收藏、研究根据地老解放区杂志近30年,认为其中真能称上“珍罕”者无非四种:军队刊物,如《反攻杂志》(苏北军区政治部编印);公安刊物,如《渤海公安》(创刊号),由山东渤海区公安处编印;经济刊物,如《北银月刊》(北海银行胶东分行主办);军队医疗刊物,如《(部队)卫生通讯》(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编印)。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红色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