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兴永秀桥位于柘林镇王家圩村八桥6组与庄行镇潘垫村柴塘12组交界河的下横泾上。桥堍南是柘林镇,桥堍北是庄行镇,也是两镇的交界处。历史上此处北岸建有常兴庙、常兴庵,上世纪集镇、庙宇就已不存在,现只有这古桥牢固完好。上世纪70年代前,王家圩村村民要去庄行街上或乘公交车去南桥镇上和去那边的亲戚家,这常兴永秀桥是必经之路。


常兴永秀桥作为柘林镇文物保护点,一直由王家圩村配合镇文化巡查部门进行着巡查保护工作。公布的资料显示:“常兴永秀桥于清代乾隆34年建,清代道光19年12月重修。桥的南北桥堍各有碑记一块,没有介绍其碑文的内容;桥柱上有二幅桥联,只记录着桥联中的十个字(见下图)。


作为桥的所在地,而且是保护单位之一,王家圩村党总支书记陈灵得知情况后,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于是由村干部及村民周仁龙、胡效忠、夏峥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启了对常兴永秀桥的探密。


志愿者周仁龙先后走访了庄行镇原文化工作者王英、柘林镇原文化工作者王正荣和王家圩村八旬老人汤士龙等,从而对常兴庙的集镇、庙宇、桥等的过去和现状有了较完整的了解。

据王正荣回忆:2007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时,考虑到常兴永桥桥堍南是本镇王家圩村的地界,就进行了普查登记。至于碑文和桥联,由于当时全镇文物普查面广量大,再加总认为原常兴庙地处庄行镇的,该桥应属庄行的。所以只记载了走访时得知的桥南北桥堍各有碑,没有进行了解;对桥联也只进行了实地目测,当时桥柱上的字迹已经损毁,在岸上只看清十个字作了记载。

为了弄清楚碑文和桥联,志愿者周仁龙、胡效忠和夏峥嵘多次实地勘察。终于在北堍桥墩下寻找二个碑;一个是此桥于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桥立的碑(如下图)。碑已经损坏,碑文不全且字迹模糊不清;


另一个是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雕刻的碑(如下图)。


在南堍桥墩下发现另一个碑,碑文能基本看清。经过对碑文考证,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时立的碑(如下图)。



记载的内容包括初建桥时的碑文内容和重修的时间等,碑文字大多能看清楚。在对桥联近距离接触察看,又认出大致文字,当然有的字由于桥柱面的化解脱落而难以辨认。通过这次深入研究,对永秀桥的碑文内容和桥联的二幅对联(如下图),有了基本认识。


紧接着志愿者周仁龙又约了村干部借来了小农船,再次对常兴永秀桥进行探访,对整理出的碑文和桥联文字是否确切,作进一步的实地勘察认定。



碑文和桥联都有了,具体说的是什么呢?碑文不太难解,难的是二幅桥联作何解释呢?经过对当地古代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文字上解释,又多方请教资深人士,终于对此有了大概的粗浅理解。


碑文具体说的是:大清乾隆三十四年蒲月(五月)艾日(端午)吉旦建造常兴永秀桥。本啚(本地)范御缘㐅㐅㐅助银陆拾两,潘垫陆荣润助银肆拾两,阮巷镇耆寿堂蒋助银叁拾两,本啚(本地)汤永佳助银叁拾两。领就(带领完成这项工程的是)陈锡同,勸缘(从事劝进化缘之职称,佛教用语)衲(指“和尚”)顕月,匠作(工匠的领班,俗称:作头师傅)金永源。道光十九年十二月里人(本地区的人)重脩(修)仝(共同)立。

两幅对联的大意是第一联:“东连沧海龙眠一水之安”:这一句描述的是桥的东侧连接着茫茫的大海,如同龙安睡在一水之间,寓意桥的东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给人以安宁和宽广的感觉;也表达着境地是东海之滨、龙脉(民间传说本地的龙兴祥和之地)的风水宝地,给人们带来祥和安居生活。“西接申江经骛万人之路”:这一句描述的是桥的西侧连接着申江(可能是指上海的黄浦江),经骛代表着繁忙的交通,万人之路则形象地描绘了桥上人流如织的繁忙景象;也表达着境地人丁兴旺、物产丰富、百姓勤劳的繁华乐业美景。

第二联:“人渡斜阳鸟鹊浮空横曲水”:这一句通过描绘夕阳斜照下的人群和鸟鹊,以及浮空横曲的江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人渡表示人群如波浪般涌动,鸟鹊在空中飞翔,与斜阳相映成趣,横曲水则指江水的曲折流淌。“影摇片月绿扬夹岸福长虹”:这一句通过影摇片月,绿扬夹岸,福长虹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影摇片月指月光在江面上摇曳生姿,绿扬夹岸则形容两岸杨柳依依,福长虹则寓意桥是连接两岸的福祉之桥。

这组对联通过对桥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勤劳繁忙景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常兴永秀桥

王家圩村的文化记忆

也许当年的风采不再

但它们仍旧挺着脊梁

诉说着百年的风雨沧桑

报送:庄佳婷(柘林镇)

编辑:何海丹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