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沉浮录”
刘备这一生,有过两次大起大落的沉浮,都跟关羽、张飞有过直接的关系。第一次“起飞”,是救援徐州后,刘备当上了徐州牧。这意味着他跻身诸侯圈子,跟当时的袁绍、袁术、吕布、刘表、曹操等处于同一级别。
可惜张飞醉酒,引来吕布偷袭。刘备开启了“皇叔流浪记”。先居小沛,后归曹操,白门楼后“贼心不死”跑回徐州,被曹操打爆,关羽投降,刘备投奔袁绍......
直至寄居荆州,刘备用了七年时间反思人生,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才开始爬坡,酝酿着第二次起飞!
果然,随着赤壁之战结束,刘备第二次起飞,这就是他进入西川,直至汉中之战的这一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整个三国大事都要给刘备让路,哪怕曹操大战马超,都难以夺走刘备的光彩。毕竟,最终马超归降了刘备。
哪料正当刘备蓄势一飞冲天时,霹雳一声,关羽死了,荆州丢了。陡然间,刘备跌落下来。好在这一次跌落,刘备有了足够雄厚的积累,不至于再次流浪。
但荆州的丢失,则意味着刘备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且蜀汉势力还会被封死在西川。也正是在这种态势下,刘备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
二、夷陵之战的目标
对于夷陵之战,《三国演义》明显是在打悲情牌。说刘备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起“倾国之兵伐吴”。但从正史中却可以推断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根本诉求,是拿回荆州。
也就是说,刘备想通过“夷陵之战”,逼孙权坐上谈判桌,拿回曾经属于蜀汉的那些荆州城池,继续让蜀汉保留,“荆州和西川,两路齐飞,席卷中原”的《隆中对》策略。
因此夷陵之战的前期,刘备进展得异常迅猛,飞速拿下战略要地秭归等城池,造成了大兵压境之势,一度让东吴的孙权几乎崩溃,表示要求和。可惜条件却根本达不到刘备的诉求,甚至还有讥讽刘备的意思。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诸葛)瑾与(刘)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出自《三国志》)
总的意思就是说:皇叔先生,你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好,咱就谈谈这事,我觉得你太糊涂。敢问你和关羽的亲近程度,能跟汉朝那些先帝比吗?荆州能跟天下比吗?所谓仇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皇叔先生,你放着汉贼曹丕不揍,却打东吴,你咋这么想不明白呢……
可想而知,刘备岂能罢手,自然要继续打!但就凭刘备那五万左右的兵马,如何能吞并东吴?兵力上已经摆明了,刘备的真实意图!
所以孙权很快缓过神来,启用陆逊,避其锋芒,大踏步撤退,跟刘备开启持久战。随着战事胶着,刘备逐渐失去了主动权,随后,遭陆逊反攻,刘备大败……
以上便是,夷陵之战的大致脉络。公允来言,陆逊赢得有些侥幸。意思就是说,从战前态势和刘备诉求分析,虽大概率会输,不过若战术对头,绝不至于输得那么惨,甚至很有可能,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关于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便产生了诸多解释。
三、刘备战败的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来自对手陆逊:他认为夷陵之战,刘备输在了放弃水路,只想用步兵平推。只要掌控住了水路,便随时可以机动作战,陆逊就是这么干的。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夷陵之战是“水陆协同”的立体作战,刘备却没意识到这点。
这其实不能全怪刘备,蜀汉水军精锐全在关羽手中(关羽一直在荆州练水军),却随着关羽被杀全军覆没了。这同时也是孙权为何非要杀关羽的最大动机。
三国时期唯有关羽(水军),能对东吴造成致命的威胁。只要解决了关羽(水军),孙权就可以继续“接着奏乐,接着舞”。
第二种解释,是来自于吃瓜看客曹丕。他认为刘备不知兵,就不该扎连营七百里,所谓“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但问题是,既然曹丕这么优秀,为何却选择壁上观?
都说夷陵之战损失最惨的是刘备,实则却是曹魏。刘晔几乎哀求曹丕,别听孙权忽悠,发布夹击东吴,这是多好的一统天下的机会。可曹丕就是不同意,结果等刘备败了,才想起出兵伐吴,却空手而过。
所以问题不在“连营七百里”,而在于曹丕,在最不该当吃瓜看客时,他却当得沾沾自喜。若曹丕及时下手,无论夹击东吴,还是攻打蜀汉,都是千载难逢一统三国的好时机。若真如此了,就算再来八个司马懿,也没法“成精”。
第三种解释,来自于诸葛亮。他说,若是法正还活着,就能阻止刘备东征。就算阻止不住,也绝不至于输得这么惨!诸葛亮的解释,有人说是自我开脱,但实则却是最关键的。因为刘备伐吴时,身边根本没有得力助手,而法正便是第一人选。
同时笔者必须要说明,其实还有一人,却总是被忽略,此人便是张飞!在夷陵之战前,张飞被手下人杀掉了,致使刘备成了“光杆司令”,若张飞能协助刘备东征,他的这三大优势,足以改变夷陵之战。
四、张飞可改变夷陵战局
其一:张飞善打硬仗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张飞善打硬仗这个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有了“谈三国猛将,必首推张飞”之说!但可知猛将仅为符号,不是去阵前单挑,而是善于打硬仗。
如同张飞据水断桥,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经典的诠释。还如刘备指出的,张飞经常鞭打士卒。这虽不是好事,却反映出了张飞治军严苛的特点。也就是说,张飞所统领的阆中人马,都是一大波不要命的家伙,这就是“主将决定气质论”。
夷陵之战,打到中期的相持阶段时,就成了刘备的攻坚战!倘若张飞活着,这种啃硬骨头的战斗,必然全由张飞来指挥和承担,这是张飞的优势所在。
只要张飞能打开局面,那么战局必然改观。就算是刘备放弃水路,陆逊也没心情再抽调人马,搞水路的机动作战了,因为无意义了——前面城池丢着,败仗一个跟一个,军心都要被打崩了,还有啥心思,搞什么机动作战?
可惜张飞却死了,等于直接瓦解了,他所统领的“阆中精锐部队”的战力。这个损失,刘备根本无法弥补。也让陆逊有了时间和空间,跟刘备周旋,一点点消灭蜀汉士气。
其二:张飞是山地战大师
张飞在三国时期,最牛战绩除了据水断桥外,便是大破张郃——这一战,便是山地作战!同时,张郃是曹魏名将中,最善于利用地形和讲究战术的,却被张飞揍得几乎全军覆没,这说明了啥?
只能证明,张飞除了勇猛之外,还是一位战术大师。尤其是山地作战,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再看夷陵之战,大部分都是在山地间进行!《三国志》中说得很清楚,陆逊便是利用山地的地形,层层阻击。
所以,若张飞活着,还用得着刘备发愁吗?这事交给我家三弟去,这是他的特长!奈何张三爷走了。刘备也许在制定战略方面很强,但具体战术和执行,放眼当时的蜀汉,谁能跟张飞比?所谓,没了强有力的爪牙,再强悍的大脑,也拙荆见肘。
其三:张飞可直接影响刘备
法正之所以被诸葛亮称赞,是因他能影响刘备。而这种优势张飞也拥有,甚至比法正还强大。
夷陵之战时,刘备身边谁能有这作用?没人!全是刘备独断专行。而更要命的是,刘备还好感情用事。如汉中之战时,刘备非要顶着曹魏的乱箭齐发,亲自进行敢死冲锋。气得法正提马横在刘备面前表示:要死,我先死!刘备这才放弃。
夷陵之战何尝不是如此呢?刘备冲动起来谁敢拦,谁又能拦得住?若张飞活着,必然是他了。且只要张飞一站出来,再冲动的刘备也会表示,啥都好说。这就是所谓的“一个篱笆三个桩”。
有人说,张飞比刘备更冲动,但问题是张飞做人冲动,但打仗冲动过吗?他是名将,若真冲动异常早就死了,何来万人敌之称。最起码若张飞在,最差也能起到纠错作用,这是最低需求吧。故而就算刘备败了,也绝不至于败得那么彻底,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