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东晋到唐代贞观之间的300年里,王献之的地位胜过其父,可以说是那段时间的“书圣”,尤其是梁武帝的推崇。若不是李世民高举帝王意志“造星”,王羲之可能没有今天的地位。

时过境迁,今天关于颜真卿与王羲之地位争议,甚嚣尘上。有人从政治影响力,有人从精神价值观,还有谈人品差异…今天,我们对比分析颜真卿所善之“篆籀绞转”与王羲之“一搨直下”技法差异,差异化对比分析、学习。

以下文章作者为“艮谦斋”

我们从大的用笔体系里可以分为三种用笔体系,一是“篆籀绞转”,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种是碑派“方折铺毫”。这里着重比较“篆籀绞转”与“一搨直下”两种用笔体系在行草书中的应用。

这两种用笔体系,在行草书中都有很经典的范式作品。

一搨直下

“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对前人笔法的一种提炼,他对运笔与笔锋状态的体验,强化起笔和行笔的方便。应该说“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笔特征。开创了帖学的源头。王羲之的《十七帖》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这种用笔方法。如下图1、2。



▲图1:《十七帖》局部



▲图2:王羲之《远宦帖》

篆籀绞转

顾名思义,最先是用于篆书的书写,因为篆书以曲线为主的结字形态,形成独特的用笔方法(图3左)。这种笔法在行草书经过了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几代人不断提炼与纯化,最终以怀素《自叙帖》最为典型(图3右)。



▲图3:左《峄山碑》右《自叙帖》(局部)

012

起笔方式的区别

“篆籀绞转”的笔法在起笔处都有一个逆锋起笔回锋的过程,将尖锋通过回旋的方式将笔锋裹住。通过回旋裹锋的控笔动作,笔毫处于微微扭曲的状态,笔锋也处于中锋状态。因为回旋裹锋需要顺着笔毫方向的改变才能完成书写,所以总体上从起笔到行笔的动作相对舒缓。如图4左、图5左。

“一搨直下”的笔法起笔,突现入笔的自由与快捷。笔尖直接入纸,入纸后再根据笔锋入纸的角度,进行摆正,调到中锋状态。因为直起直落的起笔动作,有点象“打点”的方式,入纸后摆正笔锋也是一个储存笔势准备发力的过程,再到行笔。形成了“打点”-“发力点”-“迅猛笔势”起笔三步骤。这种带有“快”、“准”、“狠”的起笔与笔势别于“篆籀绞转”。如图4右、图5右。



▲图4:篆籀起笔:笔毫微微裹绞状直顺(左);

一搨直下:尖锋入纸笔(右)



▲图5:《小草千字文》中的“行”篆籀绞转起笔(左);

《行穰帖》中的“行”一拓直下的起笔(右)

2

行笔方式的区别

“篆籀绞转”因为起笔舒缓的笔势和微微带有裹绞状态的笔锋,所以行笔上有两个特征,一是运笔的力度相对匀速,提按变化小,另一方面行笔速度也相对较慢,但运笔的速度变化相对丰富。运笔过程中力度变化较小,这需要相对衡定的控笔能力。因为带有裹绞形态的笔毫,墨水渗透到纸上的轨迹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线条质感常带有颗粒性的枯笔形态。如图6左、图7左。

“一搨直下”在行笔中,因为起笔储足了快速行笔的笔势,所以行笔直接,“一搨直下”就是这种行笔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过”。“一搨直下”笔锋在行笔过程呈平行状,所以枯笔会出现平行的飞白形态。如图6右、图7右。



▲图6:篆籀行笔,笔毫微微裹绞状(左);

一搨直下,行笔保持笔毫直顺(右)



▲图7:“侯真卿”篆籀绞转行笔(左);

“顿首丧”一搨直下的行笔(右)

3

折笔方式的区别

我认为这两种笔法最突出的用笔特征不是起笔与行笔过程,而是转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绞转”突出是“圆转”,“圆转”因为是通过一定弧度的曲线现实改变画笔的方向。当笔毫顺着曲线运笔时,笔毫也在圆转中裹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绞转”笔法。这一笔法可以现实笔画与笔画之间连绵不断的对接,“绞转”笔法成熟的为连绵大草的出现奠定了用笔的基础。

“一搨直下”在转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转”。“切转”与“绞转”不同,“切转”是通过“下切”的用笔动作,重新摆正笔锋,储足另一个方向的行笔笔势。很显然“切转”是突然改变行笔方向,“切转”角度根据行笔的方向确定,运用最多的横折、竖提两种笔画。所以相对“绞转”来看,“切转”出现的笔画形态一般都是锐角与直角。“切转”在笔画与笔画之间连带上没“绞转”来得方便,“切”实际上就是另一个笔画方向的重新起笔。所以王羲之的草书,还是和行书属于同一范畴的用笔方式。



▲图8:篆籀圆转,缓变方向笔毫呈裹绞状(左);

一搨直下切转,突然改变运笔方向(右)



▲图9:“亡侄”一线下来方向变化,圆转的裹绞笔意;

“丧乱之极”,切转方直(右)

4

用笔审美的区别题

“篆籀绞转”这种用笔方法连绵的长节奏,速度变化产生的缓急,故线条形态有粗细、浓枯,产生线条的节奏感更强,线条形态的变化更丰富,这些线质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复杂。在表达情感上有先天的优势,可以表现出郁郁芊芊的生机。“篆籀绞转”好比悠扬连绵,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颜真卿《祭侄文稿》

而“一搨直下”在行笔过程中的直接与干净,形成精致与典雅,一板一眼的节奏感,易出君子之风、潇洒风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赏叮当有致,起伏跌宕的古筝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