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想到,最近收获了一个市级表扬。起因是患有干燥综合症30多年的居民沈阿姨,此前多年一直在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顾军花医生这里看病,但时常遇到“挂号难”。去年开始,沈阿姨通过社区就能直接约到顾医生的专家门诊了,且费用只需要50元。为此,她专门致电12345表扬,“感谢家庭医生这项服务,方便了我们老人就医。”

在上海的社区医疗机构

就可以挂各大医院的专家号?

这是真的!

据上海市卫健委消息,2024年4月起,全市二、三级医院将50%的号源早于社会面5天优先给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业界,这被称为“号源新政”,备受关注。据上海市卫健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数据,目前,全市37家市级医院全类型号源,即普通、专科/专病、专家号源——均已下沉社区,平均每个工作日约有72万个号,市级医院拿出50%的号提前5天优先提供给社区。

如此规模的号源撬动了什么?

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上海“号源新政”落地至今已有大半年

记者回访社区医疗机构、三甲医院发现

一些新情况也开始出现

社区上转患者“三优先”

落实情况如何?

“号源新政是从去年4月开始的,自那以后,我们的上转量不断提升,数量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帮助了不少居民解决了就医困难。”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金靓印象很深:社区有一名孤老,70多岁,此前多次前往私立医院看病,虽然自费多,但老人的考量的也很实在,因为“挂号不难、排队少点、服务好点”。

令老人意外的是,这次经家庭医生推荐并预约了华东医院闵行门诊部去拔牙,“又快又方便,医生态度也很好,费用也便宜,基本上都进医保报销了。”

“小小一个号,不晓得是多少老人的心头痛。”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感慨。

“号源下沉”这一政策对老人来说,首先就是“挂号友好”。“过去到大医院挂专家号、特需号,不仅挂号费高,关键是老人抢不到、子女也抢不到。”有社区医生直接对记者说,有人担心“号源新政”实施后,社区医疗机构可能沦为“挂号中转站”——居民就来挂一个上级医院的号。不过,在社区医生接触的一个个实例中,他们更多的感触是,这一政策切实帮助居民尤其是老人解决了看病“第一难”——“挂号难”。这何尝不是老龄化社会里一项增值的社区家庭医生服务。

根据上海实施的“号源新政”,不仅号源优先下沉社区,还对社区上转患者实行“三优先”,即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在闵行,区卫健委又在基础上制定了服务细则:对经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到闵行区属公立医院的患者,在优先就诊方面,到院当天门诊就诊“提前5个号”;在优先检查方面,在3天内完成相应检查项目(除外钼靶等门诊需求量少,一周内医院排班较少的项目);在优先住院方面,经评估后于一周内收治入院。

实打实的政策红利,让居民与社区家庭医生之间的“粘性”,渐渐变强了。

“沈医生,谢谢侬哦!”刚从瑞金医院北院出院的钱阿姨不忘向自己的家庭医生——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生沈琳表达谢意。

钱阿姨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多种慢性病,每月都会找沈琳配药。“前不久阿姨来看病,刚坐下就说头晕。”这让沈琳起了疑,为保险起见,决定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排查。


沈琳为患者治疗中

号源下沉社区已有大半年,沈琳感觉,号源池内的转诊医院及专家数量在不断扩充,目前已有全市70家三级医院和137家二级医院入驻上海市分级诊疗管理系统。

很快,沈琳就为钱阿姨预约了瑞金医院北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经检查考虑为颈动脉重度狭窄,钱阿姨当天被收治入院。“老太太,你命大哦。”听到主诊医生这么说,钱阿姨不免心有余悸,“幸好有家庭医生为我把关,又有绿色通道让后续看病更加便利。”

居民百姓对“号源下沉”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攀升的预约量中体现。普陀区甘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岚介绍,目前该中心月均转诊200余人,透过一次次初诊与转诊,不少患者对社区医生有了新认识。

如何避免“先开检查、

下次再复诊”的尴尬

自“号源新政”开展以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接诊社区签约门诊患者48万余人次,其中,通过市级分级诊疗平台上转门诊患者5162人次。医院门办副主任张玉君还对数据做了梳理,发现社区患者预约最多的学科前三名分别是骨科、内分泌代谢科和骨质疏松科,这很符合医院的专业特长。

“对于社区上转,我们根据申康的统一部署、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了很多准备。”张玉君介绍,首先是落实号源下沉政策,医院门诊所有号源,包括普通、专科、专家、特需等均提前35天100%上传到上海市申康医联平台,由医联平台将50%号源提前优先给社区医生使用。同时,医院通过技术手段,锁定每位专家门诊第一个预约时间段的前2个号源至开诊前两天,该号源仅开放给社区签约居民,且只能在申康平台预约,保证社区签约居民优先就诊。

与此同时,六院还通过信息赋能,对院内较为热门的科室及专家,医院叫号系统会对医院组合内签约的社区转诊患者,自动赋予绿色通道的优先叫号标记。

“所以,社区上转的患者不需要繁琐手续,直接在就诊时,就能实现无感无障碍优先。”张玉君笑言,在候诊时,很多其他候诊患者发现社区签约患者可以提前叫号,都会上前打听,而后回到社区要求签约、预约。这实际也意味着,这部分通过社区预约的患者,成了分级诊疗的“最佳招牌”。

而随着社区转诊量增加,张玉君和同事们也注意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院的骨科就诊体量较大,为更精准服务患者,骨科的普通门诊直接设置了9个专科加1个综合门诊,而这可能会造成一些社区预约上的困惑。“目前,我们已在积极解决社区医生反馈的预问诊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患者通过社区直接约了平时很难得约到的专家特需号,但相关检查事前都未做,导致难得的就诊机会只能变成“医生先开检查、下次再复诊”。

“这对患者的体验感肯定有影响,我们正在积极和社区医院沟通,比如考虑是否可以提前安排社区可做的检查,请患者就诊之时一并带来。而对社区暂时不能做的检查,我们建议社区医生先帮助签约居民预约普通门诊,然后再预约专家号,这样把宝贵的号源资源用足、用好。”张玉君说。

“挂得上”之后

如何实现“挂得准”?

从“挂得上”专家号到“挂得准”专家号,是医疗机构管理者思考的新问题。

最近,普陀区甘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孙昆刚为李阿姨完成了一次转诊。67岁的李阿姨体检查出肺结节,情况不太好。这病该如何治、找谁治?李阿姨一时没了方向,“请家庭医生帮忙,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上号多,也希望他们能给我推荐最适合的医生。”

“如今,专科划分得越来越细,精准转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孙昆坦言,在选择医疗服务时,不仅患者有信息差,基层医生同样有困扰。


孙昆正在为患者转诊

一位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告诉记者,专家号源属于稀缺医疗资源,上级医院将号源下沉社区,相当于让渡了部分权利,这是重大利好,也是重大责任。这实际意味着,家庭医生成了分级诊疗环节做到精准上转的重要把关者。因此,就社区医疗机构而言,对预约转诊的考核不能只在乎“量”,如何提升预约转诊的“质”,将是下一步考核的重点。

而要做好这件事,需要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双向奔赴”。有医院调研发现,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号源还没有被真正用起来。新的一年,该如何破局?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来,不少市级医院已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亮家底”,以期建立起专家团队与基层医生间更密切的关系。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为例,医院急诊办公室牵头编制了《社区交流手册》,详尽介绍医院学科、亚学科、专病、专家,以及就诊方式、服务时间、特色陪诊服务等就诊讯息。随着手册下发,院方发现,预约转诊量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患者对专病及专家门诊的需求开始被释放。

在“号源新政”推进的过程中,大家的一个普遍的感受是:要真正实现“挂得准”,就得让社区医生认识上级医院的学科特色、专家特色,但这并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

毕竟,号源下沉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该政策的配套举措,市卫健委专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医生至上级医院进修工作的通知》提到,社区医生在上级医院进修期间,应熟悉医院各专科特色、专科医生专业特长等,提高为居民预约上级医院号源的精准性。据悉,这一职业后培训要实现社区医生“全覆盖”,如此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一开年,闵行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姚岱红就要去上级医院培训了。按照初步计划,一周五天工作,她三天会在闵行区中心医院培训,两天在社区看诊。“围绕社区疾病谱和诊疗需求,我会去上级医院看急诊、大外科、大内科,不仅要了解诊疗特色,也会关注一些细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都是社区常见病,如今生物制剂等创新药也很多,需要更新知识储备。”姚岱红说。

可以预见地说,无论是姚岱红,还是孙昆、沈琳,在新的一年里,他们将多了一群上级医院的“医生朋友”,而扩大的朋友圈,也将进一步赋能社区精准转诊。

转诊只是第一步,“上下联动”如何更好联起来?

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言,号源下沉并非上级医院给基层医疗机构预留号源那么简单,为患者转诊只是第一步。

随着号源下沉工作的推进,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间的联系也开始密切起来。

高女士因月经异常症状来到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她的家庭医生曹锦峰了解病情后,当即与中心妇科医生金晓娜联合会诊。“B超检查发现,患者子宫内膜异常增厚,这可能预示着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曹锦峰当即为她预约了第二天四院妇科主任秦锦龙的专家门诊。经上级医院诊治,高女士顺利完成了宫腔镜手术。同一时间,秦锦龙将诊治情况反馈给了曹锦峰,并指导随访事宜。

“像高女士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患者在上级医院完成治疗后,到社区医院康复、随访,再通过转诊服务继续预约专家复诊。”嘉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晓青介绍,通过这样的“双向转诊”,各级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优势,为辖区居民的健康护航。

可见,号源“沉下去”,不仅仅希望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更希望把社区诊疗水平“提起来”,让更多市民留在“家门口”看病,有需要再跑上级医院。

当然,推进分级诊疗、重塑更为有序的就医秩序并不容易。眼下,一些新情况也持续引发社区医生的关注。有医生发现,居民就诊完毕后想回到社区随访,但转诊平台信息同步有延迟,“有的老人还得再跑一趟”。还有部分家庭医生尚未形成对转诊患者追踪管理的意识,这也使得部分患者失访。另外,转诊患者“爽约”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环节还需优化、磨合。

新的一年,期待“号源新政”再发力,为破解挂号难和就医难提供更多新解法和更优解。

本文来源:上观·文汇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微信编辑:佳思敏

校对:W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