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赓续文脉 以艺通心——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师徒作品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

展览以传承为主线,分为“缘起云锦·一脉相承”“师徒携手·传承不息”“赓续匠心·云锦新章”“云锦风华·行远永传”四个单元,展示周双喜及两位徒弟蔡向阳、陈林的68件套云锦作品,体现云锦手艺人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不断探索。



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在中国所有的织锦技艺中,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唯一一个还不能被机器完全取代的织造工艺,也是云锦最核心的技艺。两位工匠配合,一天也仅能织五六厘米,所以古人有“寸锦寸金”之说。

展览中,一幅名为《大吉大利》的云锦作品上,荔枝与公鸡生机盎然,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荔”与“利”谐音,象征着顺利、有利;“鸡”与“吉”谐音,寓意着吉祥如意。“我们用了七个颜色才把荔枝的立体感表现出来,公鸡身上的颜色也非常丰富。”陈林告诉记者,作品创作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挑战织造工艺配色的难关。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过去一直靠口口相传。“我刚接触云锦时,我的师傅们已经70多岁了。如今我也已经快到这个年纪,我希望能把徒弟们推到台前。”周双喜表示,这个展览意味着两代人的交接,希望他们能坚守本心,守正创新,把南京云锦的古法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

师徒传承是古老而有效的传承方式。



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专业的蔡向阳毕业后,选择加入南京云锦研究所,成为该所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织工”。历经十余年,蔡向阳凭借着过硬的专业和对非遗传承的热爱,成为一名熟练的云锦织造艺人并师从周双喜,参与了定陵龙袍等文物复制品的织造。“传承中‘传’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的是‘承’,就是要能够承上启下。如果还固守技艺不做创新,显然是不行的。”作为新生代的云锦传承人,蔡向阳对云锦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一直为之奋斗。

陈林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4年,她来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实习,第一次接触到云锦就被深深震撼。2006年,陈林开始正式学习云锦工艺,后正式拜入周双喜门下。“我接触云锦已经20年了,从前学习云锦纹样设计,拜师后又学习了织造技艺,把全部程序贯通,对云锦的工艺流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跟随周双喜学习的这些年,非遗传承的种子通过周双喜的言传身教在陈林的心里扎下了根,“师傅一生只做云锦这一件事,我们也想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把云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