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在金东区孝顺镇余店村,金华“文明好潮”嘉年华启幕,非遗展区六大展位亮点纷呈。制作绞胎瓷的黄斌师傅40余年匠心独运,传统钩编技艺传承人方园利传承母爱,盘纸工艺传承人邵路杰指尖生花,做传统糖画的手工艺人宗春林复刻童年,金东画塑工艺师于晓华黏土新生,花灯手艺人方文聪温暖坚守……他们以精湛技艺和传承精神,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舞台焕发光彩,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底蕴深厚的文化盛宴,传承独特文化魅力与历史记忆。
绞胎瓷
黄斌 40余年匠心独运,黄师傅的绞胎瓷传奇
现场非遗展区内,黄斌师傅的摊位是非遗项目“绞胎瓷”,形色各异的瓷器放置于摊位之上,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关于烧制绞胎瓷,黄师傅已经做了40多个年头了。
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复杂,靠其工匠精神才能完成。黄师傅首先要将多种高岭土挑选好,用两种及两种以上颜色的土经过5次打磨、水洗冲刷,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操作,才可以得到最下层的泥土,那才是制作绞胎瓷的原材料。再等待一个星期将水收干,之后经过至少24种工艺,将几种泥团进行手工揉搓、编纹,以其匠心巧思将手下的泥土编织成一个个花纹样式各异的成品。其中有羽毛纹、乱纹、战国玛瑙纹等各式纹路,很多都是黄师傅自创的,另外黄师傅的绞胎瓷有单品和系列构成,每样都是限量版,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定义不同花纹样式。一窑烧制大约120个单品或至多10套系列,每次开窑都如同一场未知的赌局,开窑成功率不定。且每个瓷器都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虽一窑放进,但最后烧制出来的纹路却有每个瓷器独属的风韵。
如今在黄师傅就职的婺越绞胎瓷展示馆里,还放着百余套他亲自烧制的瓷器,它们每个都单独放在馆内,瓷器温润的光辉闪耀在展示馆内,娓娓诉说着非遗传承千百年来的故事。
传统钩编
方园利 细细钩针钩织出毛线的非遗华章
传统钩编,仅凭一枚细细钩针,搭配色彩各异的毛线,经过匠人的巧手,编织出一个个憨态可掬、形色各异的毛线作品。非遗展区的现场,有位年轻的小姐姐就从事着这一项技艺,她面前的每个玩偶都由不同色彩的毛线钩成,分明原来是毛线,如今却可以拥有栩栩如生的面庞。
这位年轻、热爱传统手工艺的小姐姐叫方园利,据了解,方老师从事钩编这一行已有六七年之久,初出茅庐的方老师之前也开过店,方老师也停不下她热爱钩编的手,日常也在店里将钩针舞得上下翻飞。钩成成品后,就放在自己的服装店里售卖。一来二去,就积累了不少的老客。之后方老师干脆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在工作室里带出了徒弟。
钩编这一技艺除了考验眼力,也考验耐心。需要坐在桌前一直盯着手中的毛线,小的玩偶需要钩织2-3个小时,大的玩偶甚至需要钩织月余。方老师钩编的作品里除了玩偶这一品类,还有包包、发夹、项链等,而目前很难见到的微钩也能在方老师这里见到。微钩因其需要用到很细的蕾丝线,因此尤其考验眼力和技艺,市场上的数量并不多。
如今,方老师钩织的作品除了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售卖,也接受客户微信预定,有些客人甚至每月都会来图进行定制。另外,在坡阳古街、双龙风景区以及金华之光非遗展馆里,也能看见方老师细心钩织的作品。
方园利每周还兼职给学校、社区上课,教授钩编这一传统技艺。
盘纸
邵路杰 指尖上的盘纸艺术
纸张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必需品,但如何把初看时与美态美感关系不大的纸张变成宛若艺术品般静美呢?在非遗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盘纸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着属于纸文化艺术品独特的美。
多年前,邵路杰从姑姑处传承到盘纸技艺后,便立马沉浸其中,全情投入进去。在全职盘纸工作一年后,开创了自己的盘纸工作室,专注于盘纸和立体纸艺设计。
盘纸,通常只以纸作为原材料,凭借匠人巧手和简单工具,通过卷、捏、拼贴等技法,将平面纸张幻化为立体精美图案。
从初初学艺时的单纯模仿,到如今进行自主创新,邵路杰靠着自己过人的毅力与精致巧思,创新设计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盘纸作品。
当天的非遗展区摊位上,一幅幅精致的盘纸作品在这里尽展风采。于纸间,花鸟鱼虫灵动欲飞,亭台楼阁精巧呈现,幅幅不同的作品,倾注着邵路杰不同的用心和巧思。
在弘扬传承非遗文化的今天,盘纸不仅是种技艺的传承,更成为情感与文化的寄托,它带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糖画
宗春林 给传统糖画画上现代身影
“我想要猴子,我想要兔子。”小的时候,每每看见糖画,总能听见孩童这样的声音。作为许多人幼年时对于重大活动的固有印象,总感觉有活动时一定会有糖画的存在。但随着经济渐渐发展,糖画的身影好像也被一并淹没在时代的进程中,很难见到了。
非遗展区里,宗师傅的糖画摊上,摆着小时候见到过的糖画转盘,只要付了糖画的钱,每个人就可以转动一次,转到什么就给你画什么,可不许耍赖多转。宗师傅介绍说,糖画的原料是麦芽糖糖稀,买来糖稀需要在家熬上一个多小时,等它冷却凝固结块后,敲打下来成为一块块的固态糖块。每次出摊,就用糖块放进去熬制,一个小锅可以画上约10个糖画,除了龙凤要较多步骤外,其他的画对他来说都是手到擒来。
如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项目已经鲜有人愿意学习了,宗师傅却将自己的糖画店开在了闹市区里。以麦芽糖为原料,发展出一系列的衍生品,如糖葫芦等更多传统的手工艺美食。让更多传统的手工艺项目,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却仍经久不衰,传承活跃在每一个年轻一代中。
金东画塑
于晓华 为白色树脂粘土填上色彩
非遗摊位前,于晓华手拿树脂黏土,在指尖轻巧揉搓成球,再经过称量,一片多肉花瓣便缓缓成型。这就是于晓华所传承的非遗项目,金东画塑。
于晓华与金东画塑的缘分,始于家中养的多肉。真多肉枯萎后,花盆空缺亟待填补,机缘巧合下,她在直播中看到画塑教学,便开启了自学之路。
初始,于晓华手拿实物进行细致地观察与对比,再凭借认真研习主播的教学,对画塑技艺从逐渐掌握到渐渐精通。
金东画塑的制作工艺,考验的是个人的耐心与细致。制作时,于晓华需先将黏土捏塑成型,每一道纹理、每一处细节都需在指尖细细刻画。之后再用毛笔沾上油画颜料进行填色,于每个花朵叶片上绘制出鲜艳的色彩。将每组叶片分别塑形、绘制完成后,统一组装起来,树脂黏土便在她的手下焕发了新生。如今,于晓华所掌握的除了多肉等植物的塑形上色,也尝试了多种不同形态的物品,动物的不同形态也在她手下变得栩栩如生,未来于晓华还期待能涉猎人物的画塑。
非遗摊位前的每一幅作品,所呈现的不仅是于晓华个人高超的非遗技艺,也承载着她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花灯
方文聪 情系花灯,非遗传承与温暖坚守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古人善以浪漫的笔触描写一切,花灯,常常成为承载着古人浪漫情怀的代表,也是我国自古以来春节的代表符号。但这一传统,如今却难觅手作踪迹。
非遗传承人方文聪自小受父亲熏陶,耳濡目染着关于花灯的一切,制型、填色等制作步骤都印刻在幼时他的眼里,渐渐,这份关于花灯的情怀便横亘在他心里难以抹去。几年前因机缘巧合,方文聪接过了父亲手里花灯制作的接力棒。初始,他沿用父亲的手法,以竹子为骨,以纸为皮,但这么做出来的花灯往往在第二年就烂了,花灯的保存一直是个大问题。在他不断探索与尝试后,最终采用了以铁丝做骨,以布做皮,还拾起自己的绘画功底为花灯填上色彩,这样制作的花灯存放时长变得大大延长。
如今制作花灯于方文聪而言,只是他个人的业余爱好,并希望不以此盈利。只是爱一年做十多个大小形态各异的花灯,摆放在家里供孩子玩耍,让大家来家中一起热闹热闹。摆放花灯的区域,成为方文聪家中的一块欢乐天地,成为维系情感的纽带,也让更多人能亲眼见到古人诗画里那美丽的花灯。
作者:金佳衡/文 王毅琳 王郅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