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2025年首个工作日,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李忠东就收到了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特刊。
“从华西都市报的忠实读者到成为华西都市报的采访对象,我和华西都市报结缘也有20多年了。”李忠东说。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每天通过华西都市报了解天下大事,是包括李忠东在内的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生活习惯。“在野外搞地质工作的时候,在乡镇上总要想尽办法去买华西都市报。有时候在边远地方,过期的报纸我们都会视为珍宝,翻来覆去反复研读。”在李忠东的眼中,报纸不仅是了解资讯的渠道,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一张报纸也带给他内心的宁静。
从写帖子,到给报刊写文章,然后出书、做自媒体,最后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作家,李忠东一步步投入到地质科普工作之中。
李忠东说,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20多年,也是和华西都市报共同进步的20多年。他多次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采访,细致解答地质、旅游、地学、文化等领域的问题,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广大读者。
李忠东说,科普作家需要用细腻形象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专业且枯燥的地质学理论转化为大白话,讲清楚、写明白,让普通受众听明白、看得懂,“从这点上来说,和记者的采访报道工作是殊途同归的。”
如何讲好科普故事?李忠东认为,科普一定要用公众喜欢的形式,寓教于乐,还要善于在社会热点中寻找爆点,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现在我也经常通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找热点线索。”李忠东告诉记者。
2024年,李忠东获得了“科普中国2023年度科普人物”,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继续合作,看大美四川,讲好地球故事,做接地气的科普报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