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话,或许你能发现,诸葛亮身上有个谜团。
谜团,就出现在赤壁之战后。
建安十三年前后,赤壁之战爆发,在此期间诸葛亮出使东吴、纵横捭阖、联合孙吴、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到建安二十六年,这十年间,《诸葛亮传》中没有关于诸葛亮的任何记载。
这十年间,刘备带庞统入蜀,带法正夺取汉中。可,诸葛亮去哪了?为什么在本传中,没有诸葛亮的任何记载?
为什么?
想弄清楚谜团,就必须抽丝剥茧地搞清楚,这十年间,诸葛亮都做了什么?
好在,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我们依然能找到,这十年来,诸葛亮的身影。
诸葛亮消失的十年
『1』消失的那十年
下面,我们要从其他人的传记中,寻找诸葛亮的蛛丝马迹了。
《三国志·伊籍传》中记载:昭文将军伊籍,曾经“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国的律法。由此可知,入蜀后的诸葛亮,参与了制定律法的工作。
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诸葛亮制定的法律,十分的严格。《后汉纪》就记载了,在制定律法过程中,法正和诸葛亮的分歧。
有一天,受不了诸葛亮“法家思维”的法正,找到刘备告状:“想当年,高祖入关的时候,约法三章,施以宽仁,于是秦国人都来归附。现在,主公刚刚得到益州,就大搞高压政策,不合适啊。”
诸葛亮听说了之后,不以为然,立马反驳:“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严苛得太久了,所以高祖施以宽仁;可益州呢,刘璋在这里的时候,宽仁得太久了,所以现在要严起来。”
诸葛亮说得有理,所以刘备为诸葛亮投了赞成票。
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的依法治国,也分人。
《三国志·法正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有人找到诸葛亮,说:“法正那小子凭借一己之好恶,杀了不少人。你得告诉主公一声,别让这小子太狂了。”
诸葛亮咋说的,他说:“想当年,主公危难之时,就是法正帮他翻身的,算了吧,算了吧。”
这当然是明面上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则是:诸葛亮知道,刘备太喜欢法正了,也愿意纵容法正。此所谓:“亮知先主雅爱信正。”
所以,诸葛亮才不触这个霉头呢。
他杀的只会是彭羕这样的人。
这十年里,诸葛亮还见到了自己的哥哥诸葛瑾。
建安二十年,为了讨要荆州三郡,孙权派出诸葛瑾出使四川。负责接待的,正是诸葛亮。
然而,兄弟两人摆出了公事公办的架势,除了在公开场合见面以外,从不单独见面。《三国志·诸葛瑾传》中形容为:“退无私面。”
这就很有意思了。
所以有人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备不能做到坦然相处。
或许吧,或许。
诸葛亮与刘备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坐镇成都,搞后勤。史书中说“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总之,这十年来,诸葛亮参与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杂七杂八的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以至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都不去记载。
因此,攻打汉中,不见诸葛亮的身影;关羽讨襄樊,刘备征东吴,也不见诸葛亮表态。
或许位置很尴尬,所以诸葛亮,干脆不发一言。
那么此时,刘备真正倚重的人是谁?是法正。
史书记载,此时的法正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才是刘备的总参谋长。
所以,这段时间,诸葛亮被冷落了,至少可以说是,退居二线了。
说到这里,该问一句:曾经发出“如鱼得水”感叹的刘备,这十多年里,为什么没有重用诸葛亮呢?
『2』 政治家与政客的理念冲突
有两个原因,是人尽皆知的。
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长于理国,不长于军事,所以刘备便让诸葛亮,埋头处理日常事务。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有了法正。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叹道:“假如法正在,就一定能劝得住主公。”
这说明什么,说明刘备对法正是言听计从;而对诸葛亮,则是尊重,一如当初的“三顾茅庐”一般。
而尊敬对方,就不能如臂使指,因为对待尊敬的人,我们心中往往都会拿着一股劲儿,拧着的劲儿。
孔明的理想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以供参考。
是易中天说的。
他说:此时的刘备和诸葛亮,理念发生了冲突。
诸葛亮和刘备都是政治家,但刘备在夺取益州后,却沦为了一个政客。
政治家脑子中,有理想;而政客的眼中,只有利益。
诸葛亮还是那个有理想的政治家。当初,他为什么不选择曹操、刘表和孙权,而选择刘备呢?因为理想。
他的理想还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但政客刘备,却需要利益。于是他要重用庞统和法正,因为这两个人能帮他攫取更多的利益和地盘。
至于诸葛亮,做好分内的事,就够了。
或许吧,或许真的是理念有冲突吧。
惟其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刘备快要咽气之时,会想到托孤诸葛亮。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有理想的政治家,是值得信赖的。
而这样的理想,也贯穿了诸葛亮整个治蜀的生涯。
也不知道是幸事,还是不幸了……
★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