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秘书长郑国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纺织类高校特别是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院校学组)会员单位始终自觉地、主动地高举立德树人大旗,用好“传家宝”,守好“生命线”,坚持与时俱进、鼎故革新,纺织类高校政治建设统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思政课内容形式越发丰富多样,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很多新思路、新经验和新做法。
东华大学原创话剧《黄宝妹》首演成功刷屏,北京服装学院“党旗红引领时尚红”特色党建育人模式,取得丰硕成果,浙江理工大学挖掘红色资源思政功能,擦亮红色文化教育“金名片”;西安工程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梦桃精神代代相传”全国纺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实践扎实推动;武汉纺织大学首次开展全国纺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大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打造“一线四阶”课程体系,构建了“五融七步”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引领和精神重塑;中原工学院校领导带头讲党课、讲形势,为加快建成河南信息科技大学筑牢思想基础。苏州大学、青岛大学、江南大学等广大纺织类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活动。
同时,纺织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助推一大批重点学科取得突飞猛进。武汉纺织大学历时近四年研制的嫦娥六号“石头版国旗”闪耀月球背面,最耀眼“中国红”为纺织争光;天津工业大学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的“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等。这些都为保障纺织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全国纺织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教育大会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的一次重要动员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纺织类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高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纺织类高校思政课建设,促进现代化纺织人才强国建设。
一、坚持政治建设,推进党建引领与战略属性相融合
首先,以思想建设厚植教育之魂。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纺织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党的领导,基础在纺织企业,重心在纺织高校。切实增强纺织类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建 “一流班子、一流组织、一流队伍”。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学科专业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教育事业,奋力答好“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纺织何为、教育何为”的时代答卷。
其次,以党建引领凝聚教育之根。坚持党建引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全流程,推动学校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完善高校党组织领导机制,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品牌。
再次,以战略属性践行教育之本。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深刻领会现代化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纺织情、时代味”的堂堂正正的新一代“四有”中国青年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坚持理论武装,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党的奋斗目标顺利推进,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新时代纺织类高校思政课绝不能“摒弃过去”“推翻重来”,而是要通过探索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增实功。
一是依托行业,精准思政共性与个性供给。围绕纺织英模人物、优秀企业案例、前沿科技创新、行业重大活动、未来产业展望等角度,实施课程思政元素精准供给。广泛开展“全国纺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大课”、“全国纺织高校理论讲师进企业”活动。把“讲什么”和“怎么讲”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纺织特色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的行业性、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
二是高位谋划,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打造构建思政样板课程、思政名师、特色思政教学研究机制,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密切配合,纺织知识与综合性知识传播切换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三是科学研究,探索思政教学创新载体。立体推进,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具体载体、共性平台和方式方法,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动人。思政课教师要心怀家国情怀、博爱之心,做好心理疏导和知识传播,在专业选报、考研考博、就业辅导等环节,培养学生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抗压受挫能力。讲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将“纺织事”讲成“内行事”“分内事”,确保引导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三、坚持人才兴纺,推进立德树人与服务纺织相融合
一是涵养纺织情怀。纺织工业是母亲工业,历史悠久、贡献突出。“十四五”以来,提出了“科技、绿色、时尚”行业新定位,即: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纺织工业,章服之美,万物可织,锦绣世界,可谓“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要充分认识纺织工业的历史贡献、产业地位、未来趋势,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爱国爱纺、科教兴纺、奉献社会”产业报国初心和“因纺而教、应纺而动、顺纺而为、为纺而梦”的纺织高等教育工作落脚点。
二是赓续纺织精神。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精神文化支撑的产业难以持续长久。纺织精神是纺织工业之魂,是引领纺织工业初创、发展、改革、变强的精神指引和价值追求。要大力传承弘以“矢志报国、创新卓越、协同共赢、勤劳自强”为核心内涵的纺织精神,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融汇,梳理总结研究“纺织教育家精神”时代特色与行业内涵。
三是讲好纺织故事。讲好中国纺织故事、纺织教育家故事,传播中国纺织教育事业好声音。发挥纺织高校博物馆、纺织工业遗产、红色遗产资源,着力推动“四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纺织历史、纺织素养、纺织道德、纺织文化进一步融合,不断找寻擦亮纺织类高校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宣教品牌。
四、坚持鼎故革新,推进内容特色与手段创新相融合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成果和典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有效借鉴和吸收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核心思想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抑制对冲西方“普世价值”滋生的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产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突出思政内容与手段创新相统一。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拥抱智能技术、智能交互、场景模拟、数据采集评价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政课”“自媒体+思政课”“大数据+思政课”“人工智能+思政课”,实现“管、教、学、评”一体化。推动思政课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激发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时效性,助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
五、坚持自身建设,推进师德师风与教育生态相融合
尚贤者,政之本也。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传授者,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二者统一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先,继承纺织教育家精神。以张蹇先生、蒋乃镛先生、梅自强先生、姚穆先生等为代表我国历代优秀纺织教育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爱国、心中有国、产业报国”的坚定理想信念,以仁爱之心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其次,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注重教学研究又钻研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学学术水平,通过备好课、讲好课、思好课,积极锻造以“内化功、外化功、优化功”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功力,锻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再次,铸就高尚师德师风。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引导广大教师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争做师德师风表率,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良好学术氛围。完善纺织教师培育表彰机制,加强对优秀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激励奖励。不断构建实施分层实施、整体推进、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大思政”教育体系。
未来十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十年,也是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关键十年。全国纺织类高校秉持“人民属性、育人根本、纺织情怀”,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积极开拓,以实功、实招、实效,切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为如期建成教育强国书写纺织类高校锦绣篇章!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