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B的服饰鞋帽每年都卖的很火,但Major League Baseball(美国职棒大联盟)却冷得出奇。
“中国人不爱打棒球”似乎已成了共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棒球这项运动规则复杂,技巧要求高,还需要较为广阔的场地,甚至不同位置的参与感都相差甚大。
在逐渐城市化,逐渐加速的社会节奏下,棒球运动确实对参与者有太高的标准。
但综艺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总可以把小众做成流行。
冷眼惊喜地发现,芒果勇敢地瞄准棒球题材,做出了国内首档棒球综艺:《超棒的我们》。
节目采取的是青春励志的稳妥打法,邀请12位水平各异的少年,挑战两个月封闭式的合宿、训练、比赛,在金牌教练团的助力下,完成一场属于棒球的青春试炼。
但冷眼也不禁捏了一把汗,如此冷门又极具门槛的体育题材,节目能不能讲好这个故事?
青春叙事依旧是王牌
相比于篮球、足球等大众题材,棒球运动的赛事少、规则复杂,但却尤其地适合被综艺化。
首先,棒球运动对抗强烈,观赏性强,还是集体作战,赛场上每一位选手不仅要守好自己的地盘,还要和队友打配合,尤其是作为主心骨的投球手和接球手,团队默契直接成为胜负的关键。
所以在这样的竞技故事里,很容易就可以生发出合作、理解、友情、团魂等生动的情感。
其次,优质的棒球影视作品也为节目提供了叙事路径。
日剧《下克上棒球少年》、韩剧《棒球大联盟》中不被看好的棒球队绝地反击的故事,现实的撕扯与少年的不屈交织碰撞,带来极具感染力的青春热血,口碑和收视效果俱佳。
而国内棒球纪录片《棒!少年》更是将真实的镜头对准困境少年的棒球故事,拿下了FIRST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
一颗小小的棒球,在绿茵场上击打的是自己的命运。
这都是节目组敢做棒球题材的底气,哪怕是小众运动,棒球运动天然的青春励志属性依旧吸引了国内大量的观众。
《超棒的我们》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成长叙事。
选角上,12位少年差异巨大,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有的是完全没有经验的小白,还有的是其他运动员的转型,也正因如此,他们对于棒球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像是陈建宇,一开始就把棒球简单地打趣为时尚单品,而真正打过球的少年们,则会认为棒球是一场充满魅力的团队战役。
不同实力、不同特点的少年,不仅仅可以拓宽群像的多面性,塑造更为饱满的故事线,更重要的是可以借他们对于棒球运动的多元理解,以及在真正的棒球训练中的变化,来告诉观众,棒球运动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节目呈现了真实严苛的训练过程,从每天形影不离、早出晚归的训练,到直接上场比赛,用真刀真枪的实战,让少年们快速积累起棒球经验。
在节目中我们会看到:
一开始连球都看不见的少年们经过训练后可以一接一个准;
对于比赛规则完全一无所知的小白可以在球场上喊出一连串的术语调整打法;
甚至测试环节球都打不准的陈建宇都能完成一记漂亮的“假打真触”……
这一切离不开金牌教练团的指导。
刚开始,邱企彬、张振旺、张伏佳、徐铮四位教练对于少年们并不看好,击球、接球等测试都达不到普通棒球运动员的标准,肌肉力量也都不够格,甚至徐铮教练足够坦率地承认,有些少年是把他当作“娱乐组”看待的。
但哪怕这样,教练组仍然倾囊相授,足够细致地讲解每一颗球的打法,甚至在1v1训练课上看到其他少年来旁听,还会故意放大声音,毫不吝啬地让少年们“偷学”。
而在真正的比赛上,教练们会不遗余力地鼓励,看到失误甚至会真的生气,种种细节都表明,不管是少年还是教练,都不是简简单单地走个过场,对于棒球,他们是认真的。
除此之外,少年们珍贵的友谊也让冷眼惊喜到,2个月的合宿不仅仅让每个人都发生了质的转变,还让少年们有了“团魂”。
第一次的100%接球,从一开始12个人一颗球都接不到,到在钻石球场上有条不紊地喊着“我接”;
第一次的上场参赛,从一开始搞不懂规则,到26天后作为“猎阳队”高喊着安打声,完成一次次的击球;
第一次的严厉复盘,从一开始的收敛客气,到互相指出赛场问题,特别是原本话少的队长振宇开始清晰而严厉地布置策略,都让冷眼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团队诞生的过程。
从个人的成长,到少年与教练的相爱相杀,再到熊熊燃烧的团魂,节目抓住了极具高光的故事瞬间,用真实的训练和备战过程,呈现了一个足够青春热血,也足够有吸引力的棒球故事。
人物和规则需要交叉强化
成长叙事当然出彩,但作为首档棒球节目,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记住这项运动。
但可惜的是,节目组恰好在“记住”这方面做的不够。
最主要的,人物不够“标签化”,换句话说,人物没有和棒球联系上。
除了队长振宇、邵司辰、程家豪在一开始凭借着较为丰富的球场经验,打出了几个不错的球,给观众留下了几分印象,其余的人,似乎没有特别的记忆点。
其实冷眼并不排斥毫无经验的小白,不过对于国内首档棒球节目来说,最好能带点“源动力”。
要么是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棒球场经验;要么跟棒球有颇深的渊源,比如特别爱看棒球比赛;要么就是某项能力非常适合打棒球,比如扔得准,蹲得稳等等。
像是电视剧《下克上棒球少年》、《棒球大联盟》的定位本就是处于困境中的棒球手,《棒!少年》也是将棒球作为改变命运的手段。
而《超棒的我们》虽然足够青春,但缺少了点执着于棒球不破不立的姿态,因此冷眼也会觉得这样的少年有点让人难共情,不够“有血有肉”。
同时,节目对少年的定位不够清晰。
一开始,节目测试少年各项实力,并让他们竞选最想打的位置,甚至给予教练的1v1辅导,我们就理所当然的将球场位置和少年做了匹配,但经过26天训练后,原本参加1v1辅导的少年几乎全部更换了位置,会让观众感到迷惑。
在还没认清选手的时候,观众主要就是靠标签来识人,而当选手和标签的连接断裂,观众就很难将少年和规则模块放在一起去理解。
除此之外,节目在解释棒球规则方面的逻辑也不够合理。
《超棒的我们》作为一档棒球运动普及节目,节目组确实在解释棒球规则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一开始测试少年击球、接球的能力,就是从最基础的练习解释棒球运动中的赢球和输球,教练的点评更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棒球规则做了详细的补充,甚至用“以赛代训”的方式用赛事解说来解释棒球竞技中的技巧与配合。
但问题就在于,复杂的规则在节目里没有一个合理的“内容推进”。
节目测试完少年水平后,就直接转到对赛场各区域和互相之间衔接的解释,跨度相当大,当发现选手有些跟不上的时候,节目又突然用一个简化版的足棒球的形式来解释棒球规则,之后又再次转变为基础训练的竞技,反复横跳,逻辑不够清晰。
对于观众们来说,在还在消化棒球知识的时候,突然又加入了踢足球的元素,之后又是无数的专业术语涌入,太容易被绕晕了。
在这里,冷眼想起了一档同为体育类型,讲述羽毛球竞技的节目:《Racket Boys》,一套完美的体育竞技真人秀制作模板。
在这档节目里,前两期选手出场,节目就在反复强调每位艺人的技能点和等级划分,配合教练的解说与花字,节目给每位选手在反应速度、基本功、肌肉力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定位。
这样具体的、规范化的评判标准,既能帮助少年打造出角色定位,让观众潜移默化地记住选手的基本信息,又能让观众迅速认知到羽毛球运动的核心技能点。
在此基础上,节目组又拆解了规则,设计了防守测试、杀球测试和竞赛运营测试三大板块考察选手,给观众搭建了一个明确的观看导向,循序渐进地引导观众系统性地认识羽毛球运动。
《超棒的我们》也可以沿用这样的思路。
要么,以人物带动规则的理解。
在一开始的能力测试上,就可以为选手打上足够多的“标签”,比如力气大、心态稳、打的准,适合投球;或者是跑得快、够灵活,适合打内场,尤其适合二垒……
在能力基础上,强化少年的赛场定位,并以少年为锚点讲述棒球运动不同区域的功能。
比如投球手振宇需要在赛场上有一颗“强心脏”,既要投得准,还要选择投“好球”还是“坏球”,接球可以直接联系“跑垒”、“接杀”的规则,接不到球还可以讲讲“故意四坏球”的规则,以不同的变化串联到整个比赛的大局。
要么反过来,以规则带动人物的记忆。
先以一场棒球比赛给观众带来整体的规则概念,比如足棒球游戏就可以前置,用足球讲清楚棒球场每个位置的规则,再加入棒球投球接球的规则,之后以每位选手出发,设定核心板块测定能力,让选手的训练和竞争符合各个点位的能力规范。
而真人秀内容也可以和规则做有效的连接,目前节目的主线是赛场训练,副线是少年们快乐热闹的宿舍生活,其实也可以穿插少年们一起看球赛学习的过程,将训练主线和生活副线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观众对于棒球运动的理解。
人物、规则、故事齐头并进乍一看很符合逻辑,实则会给节目带来大量的理解负担。节目需要在合理的阶段瞄准不同的核心,再做有序的推进,才能使得棒球运动深入人心,让这场热血的棒球故事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当然,话说回来,尽管逻辑还有些混乱,但在目前的市场下,能够去选择棒球做一档竞技运动综艺,无疑是令人惊讶且值得鼓励的,冷眼甚至可以想象到节目组前期有过多少犹豫与挑战,最终才能呈现出这样一个青春热血的故事。
而不管是节目组、少年还是教练,冷眼好像都看到了大家的认真、坚持、热忱。
这或许就是竞技体育带来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