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是一本奇怪的书,不过一说封面上巨大红色惊叹号旁边的作者笔名——赤濑川原平,很多人马上就会睁大眼睛。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在日本火爆异常的怪才,身兼作家、编剧、画家等职,这几年火热的citywalk就可以追溯到他。
赤濑川原平与建筑史学者藤森照信、漫画作家南伸坊等人在1986年创办路上观察学会,成为日本“街溜子”的大本营。他们于1993年出版的《路上观察学入门》堪称citywalk的指导手册,这本书2020年由三联书店推出简体中文版,为国内的citywalk热潮加入了劲爆的助燃剂。
上街“找茬”的日本年轻人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电视、杂志还霸占着日本年轻人的信息渠道。他们从节目和报道中获知潮流资讯,紧跟着动态而行动,反应速度不亚于现在网友每天刷手机找新梗。“托马森”就是赤濑川原平在50年前创造的“新梗”,指的是城市街道上的奇怪角落,比如几节楼梯是可以走上去的,却直通到一面墙;一扇门安装着锁,有窗、灯,却高高地悬在二层室外,人是绝对没法走的。
托马森是一名曾在日本职业大联盟打球的棒球运动员,球队重金引进他,他却总是一个球也打不中。城市中的“托马森”,指的就是被精心保存却无用的东西。寻找托马森令人上瘾,上瘾者们走遍城市与乡野,不断去发现自己日常生活圈中暗暗存在却从未引起注意的目标。
赤濑川原平以美术学校学生为主,发起了“托马森观测中心”,在《写真时代》等杂志上写专栏连载,向读者们征集各地的“托马森”地点,甚至不惜花钱悬赏,让大家寄来照片、写细致而略显滑稽的考察报告。他还办了展览,展示收集来的几十上百处托马森的资料,到很多书店去做演讲。
自发寻找托马森的人们还从欧洲、中国等地发来最新的发现。一位观测者1985年从酒泉一座停产的羊毛工厂发回图文,最夸张的一栋厂房上,就有6处托马森。
“当一座古旧的城市在苦痛中蜕变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时,托马森会在这磨合的嘎吱嘎吱声中一个接一个诞生,而后逐渐消失。”赤濑川原平在书中写道。
确如他所言,当城市空间的局部面临发展停滞,进入临时状态时,托马森便成堆出现。到处都是暂时钉上的门、还没拔走的桩、砍了一半的电线杆,等等。而当城市更新再启,这些东西可能很快就被“一扫而空”。中间态存在的这段时间,往往就是citywalk最有机会发现有趣东西的时候,而这些东西总是跟逛游者的情感和回忆有关。
托马森“逃脱”城市管理
作家、城市漫游者btr在《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新书分享会上谈到,路上观察学的一个关键词是“观察”,它体现了一种特征,即“我们上路但不消费,我们只是观察,我们就观察那些原本看不见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渐渐让看不见的东西显现的过程”。
他认为,“托马森”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路上到处是艺术,群众都可以来参与,这种发现的乐趣和欢乐的气氛会传染。读完这本书,读者会发现,赤濑川原平要找的是街上真正让人激动的东西,而不是要把这些从街上找到的东西分类、定义,搞成某种科学。
为了跟读者们分享发现,btr翻了过去一年拍摄的所有照片。他在厦门发现了一处无用楼梯,16级楼梯上去就是一道墙。楼梯还有方便推车上下行的坡道。在上海五原路,他发现了一处无用信箱,一组6个信箱上有5个被写上了“不用”。在皋兰路的一面墙上,他发现了一大堆红色线头,大概是要安装灯箱接电的,但一直没有安装。
btr认为,在上海找托马森不太容易,因为城市管理水平太高,托马森一出现就很快被清除,“容忍”不了太久。2023年台北双年展曾展出赤濑川原平的很多照片,当时在他家里突然发现了4万张没有发表过的照片,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在btr看来,稀奇古怪的东西会产生刺激,促使人在习惯的生活里去发现新东西。
收集身边的痕迹改变自己
记者在上海长宁区的网红小街利西路看到过一处托马森。一扇被砖砌上的门背后,原来可能用过的铁门还在,正面则保留着两阶楼梯,两边还各有一丛蓬松的草。春节假期在哈尔滨,记者也看到了几处托马森,比如通往一扇不开的巨大玻璃窗的四级台阶;在一处小区门口通道处,拦截机动车的铁栅栏早已被切断,剩下的两节上面,锁着一辆山地车……
策展人老K和活动策划人阿伦见证了记者在哈尔滨的漫游,他们一听说托马森地点,立刻就意识到了乐趣所在。老K和阿伦都是长年喜欢在城市中漫游,并且呼朋唤友尝试一些有趣点子的人。老K生活在哈尔滨和鹤岗,阿伦则是长居广州的哈尔滨人,对城市街道的探索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情感的一部分。
每到一个地方,阿伦都会花一些时间在周边探索,“在版图当中建立自己的坐标”,住进旅社之后,可能会骑单车、走路、坐地铁等,以不同的方式来丈量这个地方。一天当中,阿伦会在三个时段给自己安排与街道亲近的活动。一是在寻找早饭的路上,这件事嵌入生活很深;二是傍晚,一般气候和温度比较舒适,这是他最喜欢的时间段;三是夜里接近零点,有时候因为读到一些内容或刚写了东西,有些情绪没法释放,需要身体更加疲惫才好入睡。
阿伦在上一届深港城市双年展上参与过朋友发起的一场托马森分享。他回想疫情期间,生活单调,让自己有点与大众娱乐脱轨,很多时间在享受社区里的旧痕迹。比如有人在墙上涂鸦,但并非刻意为之,看上去像在试一试颜色或密度,留下了一些痕迹;有的树被标记了,仔细看可能是要做除虫,等等。阿伦收集过一批这样的痕迹和符号。
像前不久颇受好评的电影《完美的日子》里那样,阿伦也时不时享受在公园里观察他人的乐趣。他说,太忙的时候总是顾不上,但一旦城市这个机器停下来的时候,就可以看一看生活的社区里面发生了什么。有很多小型城市剧场在上演,比如一条宠物狗走失后刚刚被找回来,主人、警察、邻居会热烈地聊上一番;早上8点整,外卖骑手军团会举行壮观的仪式;市场里的商户认真地整理装鸡蛋的凹凸板,把它整齐地叠得非常高……
“我还关注过一段时间大街小巷里的快修铺子,比如修补一下晾衣架,把自行车车座稍微垫高一点,在窗外搭一个小物件让排出室外的气体能顺利地滴下去,不至于乱喷,等等。”阿伦说,这些民间智慧令人沉迷,逐渐把他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去外地玩的时候,我已经不太需要专程看景点了。随意逛一逛就很好,更细微、不可预测的事情更吸引我。”
变动的视角是对自我的开发
闯关东家族后代老K至今住在哈尔滨道外区的一片老商埠社区内。附近市场连绵,曾经有密集的专业店铺,现在虽然有些变化,但氛围也还在,日常仍像是一幅北方版的《清明上河图》。疫情期间老K把三轮车拿出来,熬了一大桶大碴粥,骑车出去走街串巷叫卖。春节假期他还专门做了一次线上分享,回顾了一下当时的场面。
老K把发掘哈尔滨历史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他更痴迷的是生活本质的一面,而非被书写过的历史。大碴粥是一种北方粗粮流食,很有本地特色,很多人爱吃。那次上街卖,生意也做得不错。不过老K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骑着三轮车周游的感觉,“大街上能看到很多好玩的东西,到处都有民间智慧,交通工具是一个重要因素,骑三轮车比走快,比开车慢,既能上机动车道,也能走人行道,即走即停,不用像开车那样精力集中,非常适合观察城市”。
老K说,三轮车因为可以载物,就成了骑行者的延伸。在哈尔滨道外区,到处是批发市场,很多人骑着三轮车拉货,还有俗称“港田”的加顶棚三轮车,客货混拉,这趟把人拉过去,下一趟把货拉回来,非常自由。这种看上去比较“脏乱差”的老城区生活场景,到处都蕴藏着观察机会,托马森也特别多。
“托马森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无用之物,但在老街区观察你就会发现,无用之物背后总是藏着有用之人。”老K说,这些民间智慧的拥有者们都可以称得上创作者了。最近有个朋友找他,想给家里老人做一个展览。很多老人喜欢收集生活余料,将各种没用了的物品堆满家里,也有人借此搞一些小创造。这位老人就用小孩玩腻的黏土,做了一大堆小东西。老K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创造力,是赤濑川原平在书中说的“超艺术”,把艺术的边界给破了,到了人的经验之外。
记者离开哈尔滨的时候,老K带着从外地回来的朋友去了松花江边的网红打卡点“钻石海”。这里其实是哈尔滨冬季做冰雕的碎料保存地,遍地碎冰,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拍照或拍视频打卡,有人穿着二次元衣服拍写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碎冰在老K眼里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的零钱。带上工具,找一块喜欢的冰,自己雕一雕看看吧。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日]赤濑川原平 著
光启书局 2024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