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人民群众的粮食问题是第一大关,实现农业现代化居首要地位。只有让百姓吃得饱,人民才有力气干活,才能去发展工业,才能保证中国工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自古以来,地势开阔的平原,农业发展速度要远超于山区,甚至在使用机械化手段进行农耕方面也更便利,所以山区大寨农业的发展重头戏一直少有人能唱。后来陈永贵领导大寨队使大寨的粮食亩产从237斤上涨到774斤。这位农业好手,是毛爷爷点名夸赞的人物,他还培养了一支“铁姑娘”队。别看这支队伍是清一色的女子,她们吃苦奋斗的精神可是只争第一不争第二,甚至为大寨的建设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其中有个代表人物,她就是郭凤莲。
郭凤莲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她生在武家坪,但是母亲在她三岁就离世了,剩下一个不务正业的父亲照顾她。外祖母不忍心自己外孙女跟着父亲受苦,就把她带到家中抚养。自此,郭凤莲与大寨结下缘分。
1963年,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村庄,将丰收时节变为抗洪抢险。在村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个16岁的小姑娘扛着铁锹背着箩筐,带着二十多个女子在抗洪第一线挑沙子、扛沙袋、给大家伙儿唱歌鼓劲,这等魄力和能力丝毫不输男儿。别看她年纪不大,脑瓜可灵光着呢。她不仅学习借鉴邻村粮食高产的种植经验,而且还结合大寨的现状,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种植管理方法。在洪水后恢复生产的第二年就创造了四十万斤粮食的奇迹,成为别家争相学习的榜样,让“农业学大寨”响彻山区,成为年代最强音。
郭凤莲也因此成为代表人物,在她的带领下,乡亲们防旱又防涝,把大寨建设成“绿水青山”,一改满眼黄沙的景象。后来周总理邀请陈永贵去往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郭凤莲就接下了继续建设大寨的大旗。
凭借她出色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农业经验以及敢想敢做的大胆精神,大寨在她的带领下成为“领头羊”,一时间风光大盛。后来她从太行山大寨走到县城,然后去到省里工作,一步步从基层走成领导。但是,随着十年特殊时期后的拨乱反正,郭凤莲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大寨村也因不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不进反退。
二次创业,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到了“铁姑娘”肩上。郭凤莲又一次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家乡,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她把乡亲们召集起来,自掏腰包让年轻人去学习现代化农业技术,请专业人士给他们开讲座,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头脑致富。她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农业两把抓,带头成立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给乡亲们提供岗位,增加收入。
好多投资商也是听着“郭凤莲”的名号,纷纷前来大寨建厂。就这样,在她的大力推广下,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寨走上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如今的大寨已经实现了由村办小作坊成长为规模化专业化的品牌转化,实现了“幼有所学、老有所依、看得起病”的小康目标。她的两个儿子也纷纷在大寨建了公司,长子甚至还自费3000万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普乐寺寺庙,后来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六十年踏浪浮沉,郭凤莲凭借她出色的能力和敏锐的嗅觉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她曾在山头高歌,也曾在家中苦思,如今的她人情练达,商海驰骋。她就像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经历过辉煌也历经沧桑。正如她所说的“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那个年代敢于“吃螃蟹”的农村女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