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写格律诗和古体诗,到底应该用平水韵还是新韵?这是很多朋友都在问的问题,读完本文就不会再有争议了。
中华诗词学会对今人写诗用韵的意见是:写诗双韵并行,既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新韵。这个观点是没有错的,我也是这么做的。
我一般写诗用新韵,例如这首原创诗《雪花》:
寒风多少苍生泪,
凝作飞花片片愁。
莫道无情天不老,
千山一夜俱白头。
特殊情况下,我写诗也用平水韵,例如下面这首七律:
驶向一江秋的《见芦苇感怀》(注:平水韵)
寒芦吹雪满汀洲,瘦影孤临戏水鸥。
瑟瑟风前怀旧事,苍苍镜面映新愁。
半生逐梦情难尽,几度凭栏意未收。
莫叹青丝成白发,狂歌依旧啸残秋。
中华诗词学会鼓励双韵并行没有错,但错在后面又加了一句:若用新韵,应进行标注!
这就大错特错了,大家都知道,无论写诗、作文还是做科学研究、写论文,普遍情况和正常状态下不需要标注,特殊情况才需要标注。
今人写诗是写给今人读的,不是写给古人读的,用今韵写诗天经地义,属于正常情况,为何要标注呢?用平水韵写诗才是特殊情况,才需要标注!而且应该鼓励用新韵写诗,逐步用新韵取代平水韵。
为何呢?下面这两个理由无人可以反驳。
一、平水韵中很多字的读音已经消失了,无人可知其真正发音,你即使用平水韵写诗也不会用平水韵读诗,而是用新韵读诗。这是最根本的。
写诗为什么要讲求押韵呢?因为只有押韵,诗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
唐、宋诗人用平水韵写诗,人家也用平水韵读诗,没有任何问题。下面这首诗唐朝人读着是押韵的,读起来会朗朗上口。
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如今“原、昏”平水韵读音无人可知,只能用新韵读诗,读着就不押韵了,也不朗朗上口,我们今天再用平水韵写这种读着不押韵的诗有何意义呢?难道是写给古人读的?
反之亦然,例如平水韵中“冬”和“东”读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们在两个韵部,而如今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已经无人可知这两个字在平水韵中的真正读音。
用平水韵写诗,用新韵读诗,很多诗读着不押韵,何苦呢?
用新韵写诗,用新韵读,完全押韵,何乐而不为呢?
二、平水韵中很多字的平仄,今人读出来是反的
写格律诗为什么讲求平仄?因为这样诗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很多字,例如“笛、敌、白、黑、一、十、逐”等字在平水韵中都是仄音字,但今人都读不出仄音来,用普通话读都是平音,这样很多用平水韵写的诗,读起来就失去乐抑扬顿挫的效果了。
例如我上面《雪花》中的这句诗“千山一夜俱白头”用新韵写、用新韵读,平仄都没有问题。
而《见芦苇感怀》中这句诗“莫叹青丝成白发”,用平水韵写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完全合律;但只是看着合律而已,读着并不合律,因为今人没有人会用平水韵读,只能用新韵读,读起来平仄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失替了,也就失去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总结一下,因为平水韵中很多字的发音已经消失,即使用平水韵写诗,今人也只能用新韵读诗,“写”和“读”分离,用平水韵写的很多诗即使看似合律,读起来也会不押韵和平仄错误,导致失去了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的效果。而用新韵写诗,用新韵读诗,则完全能够避免这个问题。
因此关于今人写诗用韵,正确观点是:暂时可以平水韵、新韵双韵并行,若用平水韵写诗,需要进行标注,然后逐步用新韵取代平水韵。
另外,我原先在评论区看到有些朋友说用新韵写诗没有诗味,用平水韵写诗才有诗味,这如同说“用甲骨文写文章才有味道”一样可笑。
朋友们,读完本文后有何感想?是否赞同文中观点?欢迎分享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