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4。

用看过的书,来回顾这一年。

粗算了一下,这一年认真读读书,大概20来本。好书很多,但有时间看、有耐心读完的并不多。

我觉得,看书不是学习,也不是任务,应该属于“娱乐”或者“兴趣”,能吸引我看下去的,就是好书;有的书,能够拓展认知,或能确认已有的认知,更是好书。

从2024年读过书里,抽出10本我认为的好书,分享给有缘人。这些书涉及的命题,关乎保守、演变、进化、历史、未来、死亡。

1,当下,需要了解点保守主义


《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

保守主义,在我们的主流叙事中,常常含有贬义,意味着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与保守相对应的,是激进、变革、革命。

我们生活的新中国,是通过革命而建立的,所以,激进、变革在主流叙事中具有褒义。

司马光是一个保守者,在历史上以反对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而著称,因为被视为保守派的领袖。

《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这本书,讲述了司马光何以保守,何以反对以改革的名义折腾。

以后世的眼光看,司马光67年的一生,处于北宋最好的年代。然而,当时很多人并不认为那时“很好”,冗员、冗兵、冗费,让承平日久的大宋不堪负重。宋神宗想开疆拓土,王安石想革除弊政,朝廷却没有钱,他们俩在“富国强兵”这个目标上一拍即合,开启了变法。

司马光反对变法,他的核心思想是——当下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前人各种探索建设之上,前人的智慧值得尊重,前人留下的政策、制度、框架不应被大拆大建,只需要修补即可。当下人并不比前面的人聪明,不大可能通过一番折腾而超越前人的成就,反而可能因为折腾而丧失既得的成果。

套用司马光的保守思想,宋神宗想要拿下燕云十六州的理想,风险极大相当危险——太祖太宗当年都没能实现这个军事目标啊。

具体到个人生活,什么是保守?什么是激进?举个例子,你手里好不容易有了500万,想到股市上搏一把,把它变成1000万,这属于激进;你珍惜既有的成果,担心风险,把这500万存个定期,这属于保守。该保守还是激进?还要看环境,如果你确认遇到了牛市,当然可以激进一些,但是……

在如今经济下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通过司马光了解一点保守主义,挺有必要。

2,一切都在演化,统治方式也是


《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一切都在变化,也都在演化。

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历经长久时间演变而来的。一个物种,一个制度,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种局面,一种关系,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而成的。政治制度,统治臣民的方式,也是演变来的。

《抵达》,讲的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演化史及其背后的逻辑。阅读这本书,可以知道,当下的人类为何生活在当下的制度之中,可以了解,一个文化,一种文明,一个国家,何以有当下的局面。

不管什么族群,不论哪个地方的人们,如今都生活在一个“国家”之中。然而国家其实一个“虚构”的概念。

人类迄今漫长的历史长河里,98%的时间里是没有国家的。在剩下的2%的时间里,当有人说,“我要统治你们,你们应当服从我,我是你们的王”,而且真的有人服从了,便开始有了国家。

这个王要维持统治,需要提供基本的安全与秩序保障,需要武力系统、税收系统、官僚系统。基于此,5000年来人类演变出了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所呈现的大趋势是,政治平等与民主化,也就是掌握统治权力的人,从一个王到一群精英再到多数人。

实际上,民主制度很早以前在古希腊就有了,但早早地被淘汰,甚至民主曾经长期是一个贬义词。在很久以前,由于技术原因,民主只适合于城邦国家,而难于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

那么,现在的主流统治方式会不会被淘汰呢?统治人类的主流方式将会抵达到何处?不得而知。

3,AI正在夺走信息传播权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他因出版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而大名鼎鼎。跟前两本书类似,《智人之上》的内容很庞杂,讲的是数千年来的人类信息传播史。

信息传播是一个重要的权力。谁能掌握信息的传播或传播什么样的信息,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权力。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朱元璋贬低孟子,乾隆帝搞文字狱,中世纪欧洲的教廷垄断圣经,都是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是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也是对权力的垄断。

技术的进步会解构这种垄断。比如,当印刷术出现后,教廷再也无法垄断圣经,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了,教廷这个中间商就难以赚差价了。

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加剧权力的垄断。比如,当年秦始皇修直道,是为了把政令从咸阳传递到广大疆域。但信息传递成本极大,很容易崩塌,危及到权力。现如今,信息可以瞬间以几乎无成本的形式抵达任何一个地方,这又便于巩固权力。

这本书最后讲到,如今信息的传播正越来越被机器人掌控。我们从手机上每天看到的大量信息其实是算法推荐的,也就是人工智能在决定我们看什么。一个巨大的权力正在被AI掌控,而AI是没有道德没有善恶观没有意识的。它把人类的注意力当成一个矿井开采,它发现传播仇恨、恐怖、对立、偏见、愤怒、虚假信息,会获取更好的点击量,于是就尽可能多地推荐这些信息给我们。

2024年,钟睒睒炮轰张一鸣,让张一鸣道歉但至今没有得到回应。因为传播那些伤害钟睒睒信息,并非张一鸣“下令”,而是AI自己做的决定。

看完这本书,会发现AI主导的信息传播,已经造成一个可怕的局面。

4,局面,总是从坏走向更坏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

这不是一本新书,前面的部分很精彩,写到后面有些虎头蛇尾,但还是值得一读。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再一次印证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帝制的这一认知:帝制时代,很难有好与更好的局面,很容易有坏与更坏的局面。原因在于帝制本身有致命的bug。

这本书通过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帝制之下,无法接受现实的黑暗、动荡,想要改变坏的局面而奋起革命的人们,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反革命者”——只有背弃最初的理想才能活下去。

当军阀董卓控制东汉朝廷,一群理想主义者以匡扶汉室为理想,竞相奔走,招兵,结盟。当他们拥有了一些兵马和地盘,便发现必须有更多的兵马和地盘,“盟友”迅速陷入互相屠杀和兼并的残酷之中。

那些挥舞匡扶汉室旗帜一同出发的人们,活到最后的,成了大汉真正的掘墓人和埋葬者。

推动历史走向的力量,一个是人性背后的欲望,一个是人所处的制度环境。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制度环境相同,那么历史便只是重复。舞台上的角色,无论如何折腾、奋斗与挣扎,都逃不出剧本。

中国大约2000年的帝制时代,基本上是在重复同样的故事

历史书有时候可以当成“工具书”,常常可以解释很多现象。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折腾,总是在坏与更坏之间循环。

5,中国历史上,没有盛世


《饥饿的盛世:乾隆朝的得与失》

张宏杰老师的书,每一本都值得推荐。2024年我读了他的两本书,一本是《饥饿的盛世》,一本是《楚国兴亡史》。

楚国,相对遥远与边缘,与我们的当下已经没有太大关系。张老师打捞的楚国历史,最让我感慨的一点是,一个文明一旦被消灭,就会被丑化甚至像不存在过一样。一个文明一旦胜利,哪怕它很野蛮,也会被打扮得很光鲜。

《饥饿的盛世》,讲的是乾隆皇帝统治大清的一生。

乾隆帝,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一位最成功的皇帝,文治武功以及在位时长,几乎没有哪个皇帝可比。康雍乾盛世,据说在他的治下达到顶峰。然而这本书揭掉了乾隆盛世的画皮。

所谓最成功的皇帝,不过为了实现“稳定”这个核心目标,不惜让国家走向窒息。他干掉了一切可以威胁皇权的因素,将专制统治打造到缜密、完善、牢固的巅峰,皇族、外戚、宦官都没有干政的机会,大臣老老实实地做奴才,知识分子胆战心惊地说话写字。他拒绝已经近在咫尺的西方科学,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为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

在难得的稳定之下,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提升,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得以奠定。这个伟大成就的同时,民众权利被剥夺殆尽,呈现出一个饥饿、僵化、恐怖的盛世。人民,无论是草民还是知识分子和官员,“只许有肠胃,不许有头脑”。

把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干掉,把社会原子化,把民众奴隶化,稳定,稳定,只为江山永固。

江山永固了么?当然不能。

6,坏制度必然导致国家失败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这是一本突然走红的旧书,因为作者获得了诺贝尔奖。

书的内容其实挺简单,说制度决定了国家的成败,也就是制度决定论。这个要论证起来不难,现实中有很多鲜活案例。比如,一线之隔的美国和墨西哥的城市,朝鲜半岛三八线两侧的状况,当年柏林墙两侧的情况,还有苏联的崩塌等等。

但我还是觉得一个国家的成功并不是有一套“好制度”就行了。比如,为什么好的制度在有些国家总是运行不好?比如,在中东某些宗教极端、派系林立的国家,复制一套好的制度,真的能够有效运行?

还有,好的制度是怎么来的?看了这本书,我虽然认可书中的“制度决定论”——坏制度不可能让国家成功,而必然让国家失败——但比较相信“地理决定论”。同样是欧洲人的殖民地,为什么在北美和澳洲能够建成了“好制度”,在南美洲就不行?书中讲了“地理原因”。

同样,中国的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宜农耕黄河流域,决定了中国这片土地被植入深深的“农耕文明”基因,这与西方的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有明显的差异,所演绎出的制度也就必然有差异。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的说法未必全可信,但确实能够带给人思考。

7,世道若巨变,谁也挡不住


《韩家往事》

这本书我在2024年5月的文章《世道若巨变,谁也挡不住》中曾有提及。现在抄录其中的段落——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史景迁写的《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一本是徐泓写的家族史《韩家往事》。

《前朝梦忆》,写的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及历史大家张岱的家族兴衰与个人人生状态。张岱的祖上,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做官,其曾祖还曾是状元,其家族很是兴旺。然而到了张岱的时候,人到中年,突然明朝完蛋了,张家就必然地完蛋了。

张岱对自己的潦倒并没有什么责任,即便他一度穷困到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步,他还是选择了活下去。张岱是好好地演出了他的角色,人生上半场演富家公子,人生后半场演好一个记录者。

徐泓写的《韩家往事》,写的是她的妈妈韩德常的家族史。韩德常的曾祖生于晚清,是天津的著名的富商,生有二子五女,其中一子早亡,其余6个孩子,在民国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或留学后经商,或嫁给留学归来的富家子弟,这些女婿们各个都是好样的,最著名的女婿当属梅贻琦和卫立煌。

然后时代巨变,新中国建立了。这一大家族,被洪流冲散。

他们的后代,有的留在了国外,有的留在了大陆,有的从国外回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然后。各种遭遇,身不由己。各种角色,一念之差,境况迥异。

这样成果的家族,面对时势巨变也只能是听天由命。

另,民国名人的故事,年中还读了王庚的传记《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庚》。读此书方知,王庚是被陆小曼抛弃的“前夫”,其故事颇让人感慨时也运也命也。

无论是张岱家族、韩氏家族还是王庚的家族,都是当时的精英之家。或官或商或耕读或做学问,这都是传统时代最成功的家族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却也都不堪一击。

8,我们都将变老,都将死去


《是家人,也是凶手,绝望照护者的自白》

这本书很特别,讲的是日本“照护杀人”的案例——有些人长期病卧在床,导致家人长期照护,最终,家人杀死自己亲人。

这是日本nhk电视台一个纪录片的内容,全部根据真实的案件所写。根据电视台的统计,在日本,每半月就会发生一起照护杀人案。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很震惊,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人口更多的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事件,会不会有更多的事件?

这本书涉及到了人性最幽深之处。

在动物界,一旦完成了繁殖或将下一代养育到能够独立生存,甚至有的雄性动物一完成交配,生命就没有了意义,就会被淘汰或主动死掉。从生物学上来讲,这可能是为了节约资源,以便下一代更好地生存。

然而,人类不一样,人类有特殊的感情,甚至发展出了孝道。这种亲情或道德,会让夫妻互相照顾,会迫使晚辈照护老去的父母。那些病卧在床的老人,从生物学的意义是已经被“淘汰”,但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却是宝贵的,但照护的成本更多不是社会承担而是儿女承担。

有些儿女因此失去了工作机会,与社会脱节,他们爱自己的亲人,但内心深处的“动物本性”,却可能让他杀掉床上的老人,帮病人也是帮自己“解脱”——《是家人也是凶手》直面这种残酷,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是社会动物,但首先是动物。人的社会属性有时候会被动物属性击败。

几乎同时,我也看了另一本书,解玉军写的《陪父母老去》。讲她如何陪着父母变老,看着老母亲在病床上一天天地远离自己,回忆从小被父母照顾的幸福过往。那种亲情、温情、挣扎、困难、绝望,可能是每一个中年人必将面对的。

我们都将变老,我们都将死去。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个绝望的命题所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回避,不去想。但终将要面对。

9,有些口号,因为荒谬,所以得逞


《经济人的末日,集权主义的起源》

这是一本名著,作者彼得*德鲁克在1939年发表的,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本书。薄薄的一小本,如今读来,依然令人震撼。

经济人,是人类的本质概念,个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并能够在无意中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然而这种经济理性会被极权主义政权所利用、扭曲和摧毁。

这本书主要是剖析纳粹的,在希特勒如日中天的时候,就预言了他的危险。德鲁克作为一个毛小伙子何以对社会主义、集权主义、纳粹主义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让我非常困惑。

这里摘抄一些书中的原文句子——

人在社会上生存,并非受理性、合理的力量支配,而是被盲目、荒谬、恶魔般的力量所支配;

经济萧条让人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没有知觉的齿轮,被装在自己也不了解的一部不停运转却没有知觉的机器中;

旧秩序瓦解了,绝望的群众只好求助于那些保证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魔术师”。法西斯主义吸引群众的心理学,似乎相当离奇且复杂,但本质就是让人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事情。

是的,有些口号,正是因为荒谬,所以得逞

因为公众在绝望或面对一个重大难题的时候,会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正如,老年人面对衰老和死亡将至的绝望,会轻易相信骗子的养生术。他本来是不相信的,但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是他面对绝望的唯一方法。

10,进化,产生进步


《因为独特》

读到这本书纯属偶然,它是一本商业书籍,是泡泡玛特这家公司创始人的访谈。这本书的出版应该是这家公司的公关行为。

很意外,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倒是觉得挺有意思。它强化了我之前已有的一个认知——拥有“进化能力”,是很多成功的关键。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因为进化》而不是《因为独特》。

一个物种,一种制度,一个公司,要存活或存续下来要变得有生命力,都离不开进化和演变。方向正确的演变,或者说被市场认可的演变,被环境接纳的演变,就是进化。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进化才能活下来,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讲,进化才能对抗熵增。

泡泡玛特原本是一家杂货铺,10年的时间,却变成了一家潮流玩具公司。这个过程,可能是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自己和不断放弃沉没成本的过程。否定自己和放弃沉没成本,这种抉择其实挺“反人性”的。

长盛不衰的公司,广受欢迎的产品,往往都在不断演变和进化。以苹果手机为例,它每年都在改变,虽然每次的改变并不大,但现在回头看它当初的样子,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产品之所以逐渐在市场上被边缘化,往往是没有进化能力。比如,有一段时间人们讨论天涯社区的没落,前些日子人人网暂停服务,这些都曾经是广受欢迎的产品。很遗憾,都没有进化,然后就成了化石。

其实个人也应该具有“进化能力”。比如,每年做一点改变,放弃一些东西,拓展一点边界,多读一本书,这都有助于进化。这未必带来多大的成功,但是能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2024年,我也逼迫自己“进化”了一下,偶尔坐在镜头前讲一本书,发在自己的视频号里。本来我是很抗拒出镜的,但是做自己抗拒的事,反自己的“人性”,可能就是一种进化意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