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纹红陶尖底瓶器身所绘游涡象征着水流,不仅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也象征着先民对水的崇拜,富有浪漫气息……”书封上的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器,闪烁早期黄河文明炫丽霞光,也带动一幅黄河文明大画卷徐徐展开。作为《黄河大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黄河大系·文物卷》从陶器、玉器、青铜器三个角度,以不同侧面呈现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和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精华和特征,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山东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关系是什么?《黄河大系》丛书有哪些创新性、突破性工作?《文物卷》的编写过程、主旨和核心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大众新闻记者采访了《文物卷》总主编方辉。

方辉是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主攻夏商周考古、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等研究方向,主持和参与的考古项目多次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他告诉记者,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考古成果也已经证明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而最能呈现黄河文化核心的是中国礼制、礼乐文明。


陶器、玉石器、青铜器

是黄河五千年文明中的典型

大众新闻:《黄河大系·文物卷》既保证了学术性、权威性,又细致挖掘、娓娓道来。编写过程是怎样的?整体思路和表达核心是什么呢?

方辉:黄河沿岸九省(区)文物非常丰富,怎么从众多黄河文物中选择我们想要的是个难题。一开始,《文物卷》的框架比较大,想涵盖所有文物门类,但我认为还是要聚焦一下。

从文物的角度,最能呈现黄河文化核心的是什么?是中国礼制、礼乐文明。确定围绕“礼乐文明”编写《文物卷》之后,我们选择了陶器、玉石器、青铜器三类文物,这三类文物是黄河五千年文明中的典型,也在早期黄河文明形成过程中最具代表意义。

确定文物门类之后,我们开始组织创作队伍,邀请王芬教授和王强副教授等人,陶器、玉器是他们的主攻方向。我撰写青铜器篇。编写启动,就开始寻找最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文物卷》包括陶器、玉石器、青铜器三册,图文并茂,图片质量要求高,而黄河文物量大又分散,收藏于黄河沿途近40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只是集中搜集、整理这些文物资料工作量就很大。我们得到了山西、河南等省份文物收藏单位的大力支持,有的单位无偿提供图片,有的单位授权我们使用图片。《文物卷》最终选定1000件左右的礼器、乐器等来呈现我们的黄河文化、黄河精神。

《文物卷》不是简单的或纯规范性的文物说明,而是以可读性的文字描述这些文物,画龙点睛式地体现文物的价值。同时,紧紧地围绕“礼乐文明”展开综合概述。这些器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共同指向黄河早期文明这个大主题。

《文物卷》的编写,从形成写作主旨到搜集资料,再到写作完成,历时不到一年。今年4月份就拿到了样书,三大本,印刷非常精致。



大众新闻:陶器、玉器、青铜器三类文物,如何体现礼乐文明?

方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炎黄、蚩尤大战及尧、舜、禹“禅让”传说,是发生在各部族集团之间的互相战争与妥协。体现身份等级和礼仪制度的国家组织应运而生后,本来是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需的石器、陶器,逐渐发展为体现社会等级差异的玉礼器、陶礼器,文献中所记载的“六瑞”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到龙山时代均已具备,还有体现军事礼仪的玉钺、玉戚等仪仗用品,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史前社会的礼器组合。

而作为饮食器具的陶鼎、陶豆、陶壶等,制作技术愈加规整,形制愈加美观,出现了陶质礼器。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史前先民在铸造兵器、工具的基础上,于夏王朝建立前后发明了“块范法”,制造出具有我国青铜文化特色的青铜鼎、爵、盉、铃等礼乐器组合,由此开启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的发展之路。在周王朝,青铜器因在祭祀、丧葬等方面体现礼仪性,被誉为具有“纪念碑性”独特价值的器物。

同时,我国北方处于游牧阶段的少数族群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制造出具有北方草原民族风格的青铜器具,其器类以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为主,也有出于对中央王朝礼乐制度的仰慕而生产的青铜礼器。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

连续性发展的一个文化基因

大众新闻:能否说通过黄河文物与“礼乐文明”,打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密码?

方辉: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格局。华夏文明的源头很多,但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体,黄河文明是一个正源。中华文明在源头上溯源的话,显然还是在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沿岸哺育的众多民族和族群,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怎么得到体现的呢?就是器具。

从这些石器时代至周王朝的陶器、玉器、青铜器能看出,黄河沿岸九省(区)绵延几千公里,在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从源头的青海到最东端的胶东半岛,黄河沿岸出土的同时期璧、琮、璋等玉器文物,形状大小都一样。黄河上中下游出土的同时期青铜器,也几乎拥有相同的形制和纹样。所谓“器以藏礼、器以藏道”,我们从这些相似器具的背后看到的是,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信仰,才能形成民族共同意识,也才决定了大家是同一个华夏民族。

而这个共同意识,是我们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这些崇拜通过人们的祭祀行为而得以体现,这就是礼仪制度。要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实际上是探索礼制的起源,中华文明能够连续发展,核心之一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一个文化基因。

在文物里面,玉石器、青铜器最能体现礼乐文明本质,青铜器的表现尤为明确。4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早期的一批青铜器,以工具、兵器为主,但青铜铸造没有沿着工具、兵器的道路走下去,我们的祖先很快克服技术难题,转而以青铜来铸造更加复杂,更能体现中华文明特色的礼器、乐器。大概从夏代开始,出现了第一批青铜礼乐器具,开始了影响夏、商、周等朝代在内的青铜时代。鼎、爵、盉、斝、铃等早期青铜礼乐器出现之后,这些东西一直延续下来,并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硕大,纹饰越来越繁缛,这些饮食器具已不单单是容器,在祭祀、丧葬等方面体现着礼仪性,彰显着我们的礼制、礼乐文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祭祀祖先,一是保卫自己的疆土不受侵犯。祭祀形成族群的向心力,我们认同共同的祖先,所以同仇敌忾,同族、同心、同德。我们在信仰上、在思想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

我们也知道,《诗经》风、雅、颂中的雅和颂的部分,是对祖先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颂歌。《诗经》是流传下来的歌词。已失传的《乐经》则是上古礼乐乐谱。可以看出,这些带有仪式性、表演性的颂歌都与信仰和祭祀有关。

这都说明,礼乐文明在中华文明早期历史上,有多么重要的价值!



齐鲁文化不等同于区域性文化

它是2000多年正统文化的一个源头

大众新闻:齐鲁文化在黄河文明中的优势在哪里?山东为什么能做好《黄河大系》丛书这一创新性、突破性工作?

方辉:孔子吸收了他之前2500年的文明成果,整理“六经”留下传世文献典籍,他是礼乐文明的集大成者。源自齐鲁大地的儒家学说,实际上主要就是和礼乐有关。5000多年的礼乐文明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套规范塑造了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大家常谈“礼出东方”“礼乐山东”,山东地区在礼乐方面是起源最早的,所以“礼出东方”这个概念被学术界所认可。这非常符合山东的实际情况。

谈及齐鲁文化,有人会认为它与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一样,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但我觉得,不能只把齐鲁文化作为区域性文化看待。齐鲁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乐文明,孔子、孟子,乃至诸子百家将其塑造成为影响后世的正统文化。这种文化影响后世历代王朝的规章制度,乃至普通人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齐鲁文化不等同于一个区域性文化,它是2000多年以来正统文化的一个源头。

沿黄各省份都在做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明的阐发,黄河中游省份觉得自己更有代表性,研究开始得也比较早。但是通过编纂《黄河大系》,我们后来居上了。

由山东来出版、编写这样一套丛书,也是非常具有这种代表性的。我们山东是黄河入海流的地方,也应当有这样的担当。《黄河大系》会使读者对我们省包括国家的黄河战略有更进一步了解。何以中国、何以华夏,中国的形成要从历史上、从它的根源上去寻找。具体到黄河流域,从文化之根上来说,黄河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源。从这点上来说,我觉得我们这套丛书的编纂出版,意义非常重大。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