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仍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且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全球变暖创新高,人类活动难辞其咎?新报告揭示,地球还能承受多少热浪?

人为因素致全球变暖屡创新高,新报告敲响警钟,地球未来何去何从?


图片展示的是2022年1月6日日出时分,位于德国诺伊佩特沙恩(Neupetershain)的施瓦茨泵(Schwarze Pumpe)褐煤发电厂。施瓦茨泵发电厂将于2038年作为德国逐步淘汰煤炭计划的一部分而关闭。(图片来源:盖蒂图像)


据最新报告显示,仅去年一年,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炭以获取廉价电力)就导致地球气温上升了1.3摄氏度(2.34华氏度)。科学家们表示,如果我们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那么在将全球变暖推向《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2.7华氏度)界限之外之前,我们大约还有五年的时间。

该发现再次表明,尽管气候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增长,但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仍在继续加热地球。英国利兹大学的气候科学家皮尔斯·福斯特在该校提供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全球气温仍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且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该校科学家牵头撰写了这份最新报告。


去年6月至12月期间,每个月都刷新了其各自历史上的全球高温纪录。例如,2023年7月是自19世纪末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这些极端高温给世界各地许多地区带来了灾难,南极冰盖融化程度创下前所未有的新低,并引发了加拿大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山火季。显然,这种极端高温是由公司燃烧化石燃料发电时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一种名为厄尔尼诺(El Niño)的周期性天气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破纪录的高温,尽管科学家们表示,由于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在过去60年里一直在加强,但它通常与平均气温上升有关。再次强调,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科学家们重申,我们所看到的气候变化并不是我们星球上一个健康且自然的现象。


这是一张世界地图,用色块表示2023年全年全球平均陆地和海洋温度的不同百分位数。色块从深蓝色(表示最冷区域)到深红色(表示最暖区域)逐渐变化,代表温度逐渐升高,中间包含了“远低于平均温度”到“远高于平均温度”的各个区域。(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

“去年,在观测到破纪录的高温时,这些自然因素暂时使长期变暖趋势增加了约10%。”福斯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23年,世界各地发生的野火、干旱、洪水和热浪等灾难性事件绝不能成为新常态。”

根据周二(6月4日)发布的新报告,在过去十年(2014年至2023年)中,气温上升了1.19摄氏度(2.1华氏度),高于2013年至2022年期间观测到的1.14摄氏度(2华氏度)的升幅。该报告由包括福斯特在内的50多名科学家监督完成。报告的完整版本可查阅《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期刊。


获取太空领域的最新资讯,火箭发射的最新动态,天文观测活动及更多内容!

科学家们表示,过去十年的全球变暖部分归因于商业航运业硫排放量的减少,自2020年起,该行业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规定改变了燃料成分以限制硫含量。这些规定旨在减少船舶造成的空气污染,并取得了成功。这听起来可能是个积极现象,但并非全然如此。众所周知,硫通过反射阳光回太空对地球具有冷却作用。因此,自2020年起加速淘汰海洋燃料中的硫意味着大气中反射太阳光的硫颗粒减少。


由于这一IMO规定导致的全球变暖,按当前排放速率计算,相当于额外增加了大约两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可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2050年全球变暖的趋势,但“确实让未来几十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福斯特和伯克利地球的气候科学家齐克·豪斯法瑟去年在《Carbon Brief》上写道。

今年的多份报告也反映了最新的发现。今年2月,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宣布,与19世纪晚期相比,去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48摄氏度(或2.66华氏度),标志着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NASA科学家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去年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2.16华氏度)。

虽然每个组织在计算这些数字时采用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它们都一致认为,2023年是过去一个半世纪甚至可能是过去2000年来地球最热的一年。

“很明显,我们应该尽快采取尽可能多的行动,”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的气候科学家扬·埃斯珀在上个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我很担心全球变暖——这是目前最大的威胁之一。”

今年11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阿塞拜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进行最新一轮的谈判,旨在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2.7华氏度)以内。


BY:Sharmila Kuthunur

FY:HUANG HAO YANG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