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志愿者Kelly Liao

自然与气候危机正在造成日益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退化、极端温度、毁灭性洪水、历史性野火和全球粮食短缺等等,不胜枚举——因此,成功实现我们的2030目标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我们需要勠力同心,克服种种阻碍,为了我们的目标不断前行。2024年,我们继续深耕一系列重要的自然保护项目,帮助当地社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对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我们是政府、私营部门和其他机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秉承“科学+赋能+实践”的工作原则,我们持续发挥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最大优势,携手各方合作伙伴,与大自然合作,共同面对人类的最大挑战。

气 候

Climate

我们持续开展重点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潜力研究。由TNC和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共同支持的《中国湿地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潜力分析》项目结题。该项目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并为我国湿地减排增汇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持。同时,由我们支持的全国草地管理土壤碳汇潜力分析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明确不同情景下草地土壤碳汇潜力,绘制全国草地土壤碳汇潜力分布图,并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定和国际履约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资金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现场。来源:袁明嘉/TNC

继2023年我们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签署合作备忘录之后,3月29日,“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资金机制研究”项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举行。截至12月底,“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资金机制研究”项目分析了国内公开数据,并对广西、重庆和云南相关案例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研究”项目完成了国家层面适应指标的制定、省级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案例评估工作,市级层面的工作正在推进。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研究”项目启动会现场。来源:彭昀月/TNC

内蒙古


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来源:单良/TNC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继续在和林格尔开展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系统修复工程(Restoration by Design)”探索,将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打造成以碳汇科普为主的综合自然教育基地,并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系列自然教育活动;逐渐完善规划、修复、管理、发展、气候变化、社区合作、培训教育、监测评估等系统修复工程的8个主要方向的工作,形成一套综合的、可复制推广的修复方案,为其他区域的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竣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10月15日,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主办,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TNC协办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竣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盛乐项目顺利完成建设期和第一个管护期任务。项目区建设期完成造林2355公顷,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栽植油松、樟子松、云杉、白榆、山杏等多种乔灌苗木300多万株,项目区植被种类从不足30种增加至80余种,年均固定土壤2.5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从400万吨增加到530万吨,未来30年,预计能吸收固定22万吨二氧化碳,其中16万吨已获得迪士尼公司的认购。


东乌珠穆沁旗试验牧场与周边牧户牧场对比:左边为试验项目地,右边为牧户传统牧场及其自己应用的电围栏。摄影:林阔成/TNC

TNC中国内蒙古草地智慧管理项目在呼伦贝尔鄂温克旗、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持续开展。其中四子王旗的鲜草工厂连续运行超过900天,每天1吨鲜草生产量,供给400只基础母羊,在休牧期可以使1.2万亩的草地得以休养生息,示范效果良好。

森林生态修复示范与实践


蚂蚁森林云南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来源:赵铭石/TNC

在蚂蚁森林和TNC“Plant a billion trees”计划支持下,我们在滇西北开展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修复,2024年在云龙、兰坪、维西三县新增修复面积4100亩,种植华山松、云杉和冷杉42.8 万株,目前已完成约1400亩种植。作为科学顾问,我们携手海南大学共同完成前期海南儋州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后续项目将继续推进,将海南儋州373公顷废弃鱼塘修复红树林栖息地项目开发为国际自愿碳标准碳汇项目。

韧性湾区


9月24日,一场聚焦气候变化与韧性湾区建设的国际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来源:TNC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面临滨海气候风险的典型地区,在气候适应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5月深圳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我们联合政府、智库和社会企业多方,从“识别-设计-实施-评估”四个方面开展落地工作,全力助力深圳打造气候韧性创新示范


10月26日至27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TNC、深圳市桃花源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深圳市小鸭嘎嘎公益文化促进中心承办的“一起向蔚蓝”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年度集中训练营在深圳举办。TNC中国大湾区保护项目经理张薰予分享交流。来源:TNC

6月,我们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将气候脆弱性分析框架指标化和空间化,开展气候韧性社区建设策略研究,为未来的深圳气候韧性社区建设行动提供脆弱性分析基础和行动方向。9月24日,一场聚焦气候变化与韧性湾区建设的国际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来自NCSC、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TNC总部、亚太地区和美国加州、纽约项目及腾讯社会可持续价值事业部等有关人士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为促进海岸带栖息地生态修复与减灾防灾的协同增效,12月9日,我们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于在上海举办海岸带生态减灾研讨会。TNC参与编制的《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第六部分:牡蛎礁》《牡蛎礁生态减灾修复手册》也由相关技术单位发布。这一年,我们还通过开展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气候变化教育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推动公众参与气候适应行动。

上海生境花园


11月29日,上海长宁虹旭生境花园迎来了五周岁生日。来源:TNC

从2019年第一个生境花园开放至今,上海生境花园项目在上海长宁区已经建设完成27个生境花园,涵盖社区、商业和中小学校等类型,逐步形成了长宁区生境花园示范网络,并且向着长宁区十四五规划中的“2025年建成不少于30个生境花园”的目标稳步前进。5月,生境花园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被写入正式发布的《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 年)》,以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境博物馆。来源:澎湃新闻

5月22日,我们作为科学顾问支持的生境博物馆落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室内展览空间,以丰富的科普互动装置和数千件动植物标本展品,讲述上海生境花园故事。9月,上海浦东首个生境花园——生境东岸项目正式开工。作为浦东首个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湿地型生境花园,项目旨在四位一体地示范城市小微湿地生境花园、本地植物特色景观、四类典型城市公共绿地低成本植物组合和公共绿地轻养护运维。

保 护

Protect

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来源:李建瑜/TNC

自2021年起,TNC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持续合作开展“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公园多方参与关键制度研究”项目。基于前期研究成果,2024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黄宝荣研究员策划组织的《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专题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刊》第2期正式发表。专题围绕中国国家公园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深化改革路径、国际经验借鉴、科学决策与咨询机制等重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四川


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种群保护与发展合作座谈会上,TNC中国项目西南中心主任、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秘书长倪玖斌作《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工作报告》。来源:TNC

4月9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在德阳召开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种群保护与发展合作座谈会,与会代表深入交流小种群保护实践与经验,为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形成一致共识,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这一年,在大熊猫小种群的“腹心带”——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我们与阳光电源集团继续合作,开展了100亩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工作,开展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研究项目,建设人工巢穴10处,推动大熊猫小种群科学保护工作。


来源:尹乐

“3000+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综合技能培训项目”是四川省林草局与TNC于2023年启动实施的合作项目。培训项目赢得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各级管理机构的共同支持和巡护人员的普遍欢迎。目前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5期,线下培训共333人次,线上超1000人次。


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

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工作人员在整理新一轮回收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中惊喜发现,去年在绵竹大杉树区域为野生大熊猫搭建的“熊猫巢穴”,发现了野生大熊猫访问了巢穴的照片。

云南


多部门开展老君山生物多样性联合巡查巡护。来源:李如雪

一年来,我们作为科学顾问持续为云南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本地团队赋能,进一步完善本地机构组织制度建设,并加强其自身筹资能力培育。作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的主要发起方之一,我们在过去的一年继续参与和支持网络运行。第四届和第五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年会分别于2024年1月和11月在云南昆明和大理云龙召开,TNC将在2025年担任网络第五届轮值主席单位。


五座楼林场森林经营示范区。来源:杜卿/TNC

为推动多功能森林经营,我们与合作伙伴完成了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共同完成了五座楼林场800亩森林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示范,并开展了经营成效的监测评估以及多功能森林经营研究工作。


示范区的白枕鹤。来源:宋会强

优化密云水库周边鸟类栖息地,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太师屯镇小漕村200亩鸟类友好的农田管理示范的首年实施和监测评估,并联合合作伙伴完成了密云水库周边鸟类栖息地优化研究。小漕村的鸟类友好农田管理示范工作的阶段性监测结果显示,示范地农田鸟类多样性较前几年同期得到了较大提升,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包括白枕鹤、白头鹤、大鸨、白尾海雕和黑鹳)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9种,初步表明了示范工作的有效性,并为后续的示范工作的优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东东营


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来源:TNC

11月12日,在山东东营举办的第二届“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活动上,我们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未来三年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开展湿地保护国际合作达成意向。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助力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创新发展等工作。

健康河流


黑水河项目讨论。来源:TNC

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与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就黑水河上三座水坝的拆除方案优化、以监测评估为基础的适应性管理工作和水坝拆除后的鱼类栖息地修复与长效保护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并形成项目合作意向框架。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探索在赤水河流域开展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并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目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需求和挑战进行了交流讨论,明确合作行动计划。

可持续供给

Provide

韧性流域——浙江项目


建德市航川村湿地恢复项目。来源:千岛湖水基金

在流域分析及实地调研基础上,千岛湖韧性流域项目(千岛湖水基金)团队发挥科学顾问的作用,与合作伙伴一起制订了通过可持续农业实践(源头削减)和湿地修复(过程拦截)来恢复流域韧性、防控面源污染的保护策略。通过数年的试验与研究,目前已找出一些具有较好防控效果及推广潜力的措施,并总结了水稻农业最佳管理实践指导手册。除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外,项目通过修复湿地拦截和处理农业退水及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目前已修复小五都、七都、航川村三个湿地。项目积极探索国家支持和鼓励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与星巴克、微软、迪士尼、浙江建工地产集团等国内外企业伙伴深入合作,推进“水补偿”创新实践。


10月11日,为全面提升寿昌江流域水环境共治水平,加强流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在浙江千岛湖水基金的推动下,“寿昌江韧性流域共治委员会”(Shouchang Resilient Watershed Stewardship Committee)在建德市航头镇生态湿地成立。来源:水基金

可持续农业


第三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来源:TNC

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冬小麦生长季,我们与合作伙伴在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华北平原已示范再生农业措施约1032 公顷,赋能培训超3000人次。通过早期主动实践者调动周围的农户实践再生农业措施,并通过土壤健康专业培训指导,提高当地农户对土壤健康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与农食系统价值链上的多个利益相关方开展合作,探索系统性激励机制促进农食系统转型。针对不同地理生态区域和特有农食生产系统,与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了黄土地保护性耕作联盟,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活动、土壤健康新质人才培训等。

政策倡导与公众参与



Will McGoldrick、Linda Krueger在国合会。来源:国合会

2024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昆蒙框架》落实”专题政策研究(生多专题政策研究)启动。研究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自然向好倡议、TNC 承担,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担任中方组长,TNC 全球生物多样性与基础设施政策总监琳达(Linda Krueger)和自然向好倡议召集人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担任外方组长。10月11日上午,国合会2024年会主题论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昆蒙框架》”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面向30×30目标的生态保护模式”讨论单元,TNC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威尔·麦戈德里克(Will McGoldrick)先生就《昆蒙框架》中关键的30x30目标分享了三个关键点。Linda Krueger女士主持第二单元“《昆蒙框架》的资金和资源调动”的讨论,并在最后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


TNC中国代表领取案例证书。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10月21日至11月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 16)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与自然和平相处” (Peace with Nature)。TNC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主流化、资源调动、生多气候协同等活动和议题交流,并分享全球经验和实践案例。

其中,在10月25日举行的“探索非国家主体在推进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中的自愿承诺:来自中国的本土洞见和全球视角”主题边会,TNC中国参与实施的密云水库流域小漕村鸟类栖息地案例、青山村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案例、“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案例等获评为中国潜力OECMs入围案例。

11月11日至11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我们派员参加,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和交流,分享TNC的观点、实践和建议。

12月2日至12月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UNCCD 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我们携手合作伙伴在大会期间举办了“珍视草地:生物多样性、生计和气候的多功能景观”“恢复旱区退化草地以防治荒漠化”两场边会,分享TNC在综合生态修复示范、可持续管理示范、社区合作示范等方面的工作。


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现场。来源:贾玥/TNC

7月22日至24日,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办。来自国家林草局、湿地网络成员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组织代表等约100人参加。会上,TNC中国项目科学部门专员彭昀月、河南项目总监李潜分别就《国际湿地治理创新与实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丹江湿地(2019-2022)案例》进行分享。


AIIB总部大楼展览现场。来源:单良/TNC

5月-7月,我们携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共同在位于北京的亚投行总部办公室举办“自然之· 境”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图片展。人类的命运与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密不可分,只有将保护生态的理念融入人类的日常活动和点滴行动,人类与自然才能长久地和谐相处,才能造福人类自身。

6月1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微视频大赛和优秀科普图书获奖名单的公告》,由TNC报送的《说说海岸带栖息地》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全球危机当前,要想解决这些全球难题,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许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多。未来,期待大家和我们一起,以人类的命运为己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我们这颗蓝色星球拥有更可持续的共同繁荣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