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它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将近两年。
这一战,蜀汉集团打得“男战女运”,损失了吴兰、雷铜等将领,却也笑到了最后。
曹魏集团在损失了西部总指挥夏侯渊后,僵持没多久也撤退了。
很多人认为,这汉中之战,蜀汉能获胜的关键,就是黄忠斩杀夏侯渊。
真的是这样吗?
夏侯渊的阵亡确实令曹军人心惶惶,但远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在郭淮、杜袭等人的推举下,张郃临危受命,接过主帅之位,也成功稳住了局势。
当时刘备打算趁势渡汉水进攻,郭淮部下认为,敌众我寡,就在汉水边严阵以待好了。
郭淮则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不该示弱,而是应远离汉水布阵,引诱刘备军团深入再加以包围夹击,这才是上策。
当郭淮这么做了之后,刘备就怂了,也可能是疑虑重重,总之就没有渡水。
可见,曹军并未因为夏侯渊的授首而全盘崩溃,而是在张郃、郭淮等名将的领导下,依旧井然有序执行作战计划。
很快,曹老板就带着援军亲自来到汉中,进驻在阳平关。
刘备非常自信,他说:曹操亲自来也没用,这个汉中肯定会是我的!
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刘备改变了战术,选择据守高地,高挂免战牌。
刘备让养子刘封挑衅曹操,曹操则痛骂刘备是卖草鞋的小人!还说他只会用假儿子出战,等自己真儿子来了,不得打死他个假儿子!
只不过,曹操尚未等到曹彰,就从汉中撤军。
曹操大军三月份抵达汉中,五月份就撤军,仅仅相持了两个月。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关键事情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黄忠之外的另一位猛将了——常山赵子龙。
没错,让曹操这么短时间内选择撤军的关键人物,就是赵云。
在斩杀夏侯渊后,黄忠向当时的主将赵云提议去偷取曹军的粮草。
当时曹军可是运输了几千万囊军粮准备打持久战的架势。
赵云同意黄忠的建议,并跟他约定了时限,以防有变。
黄忠带兵前去劫粮,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
赵云就亲率几十名精锐骑兵去找寻黄忠,结果正好遭遇曹军先锋队。
常山赵子龙的胆气在此时展现无遗:
他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且战且退,杀散了曹军。回过神来的曹军仗着人数优势,重新集结,又杀了回来,并将赵云部将张著包围起来。
赵云毫不畏惧,三下五除二就冲进重围将张著救出,并带着骑兵队迅速撤回大本营。
这个途中,赵云也顺利接应了黄忠部队,一同回营。
曹军那是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赵云的大本营。
赵云知道兵力差距,死守并非良策,便下令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埋伏弩手。
曹军有所怀疑,不敢冒然进军,怕中了埋伏。
一番犹豫之后,曹军无奈撤退。这时候,赵云立马下令擂鼓追击,万箭齐发,把曹军杀得丢盔弃甲、死伤甚多。
这就是,汉中之战里的一个“小插曲”——汉水之战。
虽然它只是局部战争,并非发生在主战场,但是它却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曹军可能因此损失不少粮草(黄忠有没有成功劫粮不好说,也可能是类似官渡之战的乌巢偷袭一样直接烧粮),又遭赵云的空城计重创,士气陷入低谷。
补给受限和战力下滑,这仗还怎么打?
后世不少史学家就认为,曹操在亲率大军来到汉中后,正是被赵云率军击败,才最终撤退。
相关的记载如下: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
《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
《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赵云虽然没有像黄忠一样,威风地斩杀敌将,但他却利用自己的智勇双全,给了曹操致命一击!
刘备集团最后拥有了益州咽喉汉中,曹魏集团实质也完成了人口迁移任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双方的一种“互相让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云别传》等)
在你看来,汉中之战的最大功臣是谁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