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简 · 主播:吉米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出言有尺,说话有德,才是家人间最舒适的交流方式,才能让家庭氛围越来越好。

刘震云在作品《一日三秋》中,塑造了陈明亮这样一个懂事又让人心疼的形象。

陈明亮三岁时,生母去世了,过了几年,继母过门,生父就把他留在延津,委托朋友李延生收养陈明亮。

李延生看在交情上,对明亮还算不错,但他的妻子胡小凤却并没有多亲近明亮,只是看在钱的份上,给口饭吃。

平日里明亮犯点小错,也不劝诫,就当众指桑骂槐地臊他;明亮有什么秘密,也不尊重,就当笑话随意给别人讲着。

为了讨好养母,明亮一心认真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还因为物理格外优秀,被戏称为“牛顿”。

本来好好的学习苗子,只要学下去,迟早出人头地。

可惜,在明亮十六岁那年,因为生活费的中断,胡小凤看他更加不顺眼,还当着他的面嚷嚷着他是别人家的种,没人要了,自己不能白养一个吃白饭的人。

明亮连续听了四个月的风言风语,终于决定申请退学,去了卤猪蹄店打工。


大好的前程,就此毁于一旦。

《父母的语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

很多时候,家长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落到孩子身上,可能是一生的伤疤。

特别是妈妈这个角色,心思更细腻,很多时候会承担更多和孩子相处、沟通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更为小心,及时意识到孩子的转变,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敏感、脆弱、渴求独立等,别再将孩子的事情随便说给别人。

特别是以下三种隐私,不要轻易透露,真的没好处。

01

孩子的成绩滑坡,少讲,让孩子自己调节

以前听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临结束前,专家说:

“很多家长来听讲座,都是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但我要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成绩。”

一开始不太理解这句话,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一则让人心痛的噩耗。

在我楼下,有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生活,每隔几天总能听到母女二人为成绩争执的声音。

吵着吵着,妈妈就会在业主群里抱怨自己生活不容易,责备女儿不好好学习,还逼女儿在群里发语音道歉,说自己不该没考好,打扰大家休息。

也有人劝过,但都无济于事,最终只好听之任之。

直到女孩中考成绩出来,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重点高中,一时想不开跳楼了。

一夜之间,孩子失去生命,妈妈失去希望,这样的悲剧,让人何其痛心。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观点:“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那这份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好,但错误的说话方式、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挫败感,进而毁了孩子。

主持人白岩松在《朗读者》中聊了聊自己的育儿经验,他说他最看重的不是儿子白清扬的成绩,而是“内驱力”。

打小时候起,他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千万不要考第一名。

中考复习时,白清扬复习得有些迷茫,月考接连失利,白岩松并未着急,只是轻声提醒儿子先做好学习规划。

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将所有需要复习的资料全都订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每天需要看多少页,只要看完了今天的量就出去玩。

对此,别的父母可能难免担忧,但白岩松却什么都没说,只是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

最终,白清扬的考试成绩比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十多分,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

很喜欢那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是点燃,是感化,是激励,是热爱,是对孩子人格修养的塑造,和身心的关怀。 所以父母之于孩子,应如灯盏,而非拐杖。”

父母如果处处帮扶孩子,只会让孩子依赖外力的约束,学不会自己长大。

学会放手,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成绩滑坡时,别忙着指责孩子,更别逢人就抱怨,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应该给予一份宽容,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自觉自律去变得更好。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逐渐自律,爱上学习呢?

这里建议大家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解决:

1、接纳孩子情绪,做正向疏导

当孩子因为成绩波动,情绪低落喊苦喊累时,千万别说“成绩好的学生怎么没说累?”“这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可以带孩子散散心,吃吃零食等,抚慰孩子。

能接住孩子的坏情绪,与孩子感同身受,家人间冲突就会变少,孩子学习热情也会提高。

2、试着让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

可以试着设计一些奖励,给孩子短期的成就感和长期的期待感。

如孩子可以用考试成绩积攒积分,积分可以限时兑换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

但要注意,我们主要还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觉学习,不要本末倒置,让孩子单纯为了奖励学习。

3、发扬孩子的长处,帮孩子重塑自信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可以试着用“放大镜”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孩子完成作业或考试后,也要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正反馈。

当孩子感觉到自身的能量与价值,自然就会开始从学习过程中找到快感。


02

孩子的缺点错误,少说,给孩子留足面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

“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当众出孩子的丑,是杀手锏。”

之前在热搜上看到过一则新闻,江西16岁男孩李正宇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被学校开除。

妈妈在接他回家的路上,实在没忍住,当众批评了他几句。

可没想到,李正宇越听脚步越快,终于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把妈妈甩掉了。

之后,再也没有了踪影。

从那天起,亲戚、同学还有无数网友,都在帮忙找寻李正宇,可是哪里都找不到,无论怎样都联系不上。

终于在9天后,有人在李正宇原来就读的初中发现了他。

原来这些天,他一直藏在球场边漆黑阴冷的储物间,饿了就趁没人的时候溜进各个教室,找点小零食。

再次见到妈妈后,大家本以为李正宇会拥抱哭泣,但他只是一把推开了妈妈,扔下一句“我不想和你说话”,再也不开口。


有人不能理解,其实妈妈也只是一时生气批评了几句,为什么孩子反应会这么大。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

“当时他是知道自己犯了错的,他已经被学校和老师抛弃了,所以会担心父母也会因为这个错误不爱他,放弃他。这种时候,孩子会比平时更敏感,更需要耐心。”

诚然如此,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批评孩子时,也需要给足孩子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一部分来源于批评场合是否足够私密,所以我们强调,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的缺点错误随意告诉别人;

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孩子能否感觉到你的“爱”。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会渐渐反感父母的教育,甚至故意犯错,表达抗议。

所以,批评孩子要有温度,用爱让孩子相信,无论在外犯多大的错,都可以和父母坦诚交代,因为犯错并不会改变父母的爱。

这就给了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

身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有四要素需要注意,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和状态”。

当你想用正确的方式劝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时,不妨试试以下4步交流法。

1、用“我看到”表达你观察到的结果

客观描述你观察到的孩子的情况,如“妈妈注意到你刚才写作业的时候用了一会手机”,不要掺杂个人感情,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用“我感觉”陈述你的想法和感受

描述完情况后,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妈妈感觉你写作业的时候因为手机分心了”,向孩子求证自己的判断。

3、用“我希望”描述你的期待

和孩子交流后,尽量别用命令式的语气表达期待,可以用“我希望你……”,来委婉表达对孩子的期待。

4、用“你可以……吗”帮孩子改变状态

最后,如果孩子对你的期待没有太大抵触,对孩子说“你可以……吗”,来换取孩子的承诺,这样能让孩子自发改变状态,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有效减少家庭矛盾。

03

孩子青春期秘密,少问,对孩子保持尊重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到: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我们提供空间,让他们自我梳理、自我修复。 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打乱他们自己的节奏。”

电视剧《大考》中,有一段剧情让人窒息。


董碧华进儿子的房间前,从不敲门,推开就进。

儿子表达不满,她还满不在乎地说:“我在自己家,还敲什么门。”

后来,儿子为了隐私,锁上房门,却激怒了董碧华。

她一边说着“母子之间没有隐私”、“妈妈为你好”、“长大你就会感激我”,一边拆下了儿子房间的锁芯,让他再没法关门。

此刻,她赢下了孩子,但也永远输掉了孩子。

朋友刘老师和我分享过一则真实故事。

她班上有个女生,活泼可爱,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初二那年,她情窦初开,在日记本中偷偷写下自己对同班一个男生的好感。

出于信任,她将日记本放在抽屉中就去上学了。

妈妈打扫房间时无意中看到,觉得有趣,就随手拍照发在网上,调侃女儿的小心思。

没想到那张图片流量很高,女孩班上很多人都刷到了,那阵子,班里总有人调侃她,那个男生为了避嫌,也和女孩保持了距离。

从那天起,女孩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也总是走神,后来更是查出了抑郁症,被迫休学,回家养病去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开始学习划分自己的心理边界,搭建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窥视孩子的秘密,甚至到处宣扬,那他们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内心就会失去安全感。

有时候,别埋怨孩子不知不觉间变得叛逆。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但我们握着他的手没有变松,他自然会觉得疼,自然想要挣脱。

周国平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在人际交往中,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其距离感的。

父母应当接受,无论你与孩子有多少枝叶缠绕在一起,但彼此的根系,应该始终保持独立。

当你不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不妨看看以下3种效应。

也许你会从中发现合适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门。


1、南风效应。

曾读过一个“南风效应”的故事: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行人感觉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南风吹出了柔和的暖风,行人觉得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青春期孩子往往冲动、叛逆、爱面子。

你如果强硬,他就会硬回来,最终两败俱伤。

学会以柔克刚,是打磨孩子的最好办法。

2、超限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

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到了青春期,孩子自我的思想会更独立,也更抗拒父母的不同思想。

李玫瑾说:“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多共情、少指责,戒掉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3、刺猬效应。

听过那个刺猬效应的故事吗?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

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只刺猬,稍微被侵入领地,就会亮出尖刺。

想要靠近这样的刺猬孩子,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

有边界感地爱孩子,才能营造出一个有爱的氛围。

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朱熹亦说:“慎言以养其德。”

不揭人短,不言人私,是社交必备的准则,无论何时都同样有效。

能做到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出言有尺,说话有德,才是家人间最舒适的交流方式,才能让家庭氛围越来越好。

点亮【在看】,与父母们共勉。

作者:行简。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必读名著、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更多教育干货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最好的赞赏,就是“在看”和分享,让生活更有温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