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只爱吃鱼头”的故事曾被作为家庭“经典案例”广为流传。

有位妈妈自愿为了孩子吃大半辈子鱼头,她在临终时却向孩子吐露实情:“其实妈妈也喜欢吃鱼肉,但为了你,妈妈只能吃鱼头。”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会认为这个妈妈非常伟大,她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

但我们只要代入成孩子的角色,一种惭愧又紧张的压迫感便如潮水般袭来,仿佛要溺入其中。

妈妈这种“自我牺牲”的爱,难道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过度牺牲等于困扰】—●○»

之前,有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出,半个没有果肉的猕猴桃皮照片。



她在配文中说道:虽然猕猴桃9.9一个也挺贵的,但为了女儿,我这个当妈的就只能啃那一层薄薄的果皮过过瘾。

妈妈为女儿付出本该是件值得夸赞的事情。可她万万没想到,一条平平无奇的日常分享,居然会将她推上舆论的道德制高点。

“要么你和孩子一起吃,要么大家就不吃,你委屈自己留给孩子那样儿给谁看?”



“我妈以前总把草莓中间那部分留给我,自己吃草莓屁屁,天天跟亲戚念叨,她为了我付出这个付出那个,让我现在都不敢回家了。”

许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后,便会不由自主成为那个吃草莓屁屁和鱼头的人,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安心。

比如,妈妈每次都把甜糯香甜的芒果肉留给孩子,自己啃啃芒果核。



每到过年,妈妈们总在厨房里忙活得恨不得有三头六臂,等所有菜上齐了,小孩儿那桌剩的菜还得妈妈们来料理。

在“半个猕猴桃”事件发酵后,有许多感同身受的网友也忍不住曝出父母们所谓的“牺牲感”付出。

“我妈喜欢说我的出生日是她的母难日,家里有人过生日,她都得强调一遍。次数一多,我会忍不住胡思乱想,如果能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不要出生,给妈妈带来那么多痛苦。”



“我妈光买水果也不吃,每次我吃完的时候,她就说自己舍不得吃水果,都让我吃了。有一次我没吃,结果放烂了,她还骂我浪费。”



父母这种自以为是的“牺牲感”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一旦他们感觉到孩子有逆反心理,便会拿出“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变成这样”等类似话语。

把孩子圈在原地,让他们不得不放弃抵抗,成为妈妈们理想中的模样。

长期以往,要么会让孩子内心觉得不堪重负,精神慢慢崩溃,要么容易将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认为所有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



占有欲极强的父母长期在孩子耳边念叨,为了供他们上学,家里生活变得怎样窘迫,为了供他们吃穿,自己已经连续四五年没有买新衣服和参加娱乐活动。

他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懂得孝顺自己,不要成为所谓的“白眼狼”。

但日复一日的喋喋不休容易让孩子认为:

“他们生活艰难是因为我才造成的,所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吗?”



“付出却索取不到回报”是很多父母心中的无力感,他们不知道的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套理论已经无法适用于任何情感。

“我相信你”这句话应该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所说频率不低的一句,他们认为自己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时,也应被孩子值得信赖。

可频频遭受打脸的,也是这种自以为是的父母们。



不久前,一位在南京某中学就读的14岁男孩,因不满父亲在自己卧室装监控被迫选择报警。

站在男孩的角度,他只是想拥有个人隐私,而不是真想忤逆父母。

但父亲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遭受晴天霹雳:“我是你爸,为什么不能监视你?你个小屁孩要什么隐私?”



在众多父母的认知中,是我给予你生命,你能长这么大应该感谢我,所以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

小时候,我们会写日记来记录这天所发生的趣事。晚上,父母在餐桌上调侃日记本上的内容时,你会觉得羞愤,更多的是对父母的不信任。

为此,你专门买了本带锁的日记本,可你不知道那把小锁只需用暴力即可被拆卸,里面的内容还是一览无遗。



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你选择和父母大吵大闹,然而他们却反问你:

“你为什么这么大反应?是不是做了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情,不敢让我们知道?”

诸如此类毫无实证的话,他们脱口而出,哪怕最后发现的确是自己错了,他们也不会向你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累死累活的是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后一定要努力工作,这样才能孝顺我和爸爸。”

渐渐地,“愧疚诱导”已经成为父母们积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情感勒索”被孩子们传递了一代又一代。

要想成功毁坏一个孩子,除了疯狂“捧杀”外,对孩子心理折磨伤害最大的无异于“自卑感。”



这种在精神肉体的双重打击下,迫使人们的潜意识变成:父母为了我节俭再三,而我却肆意挥霍着他们的血汗钱,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从小不给孩子灌输“平等”思想,等他们在遇到工作上的机遇,生活上的物质需求时,大概率会率先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争取。



与其以爱之名毁掉一个孩子,倒不如先教孩子关于“平等”的真正含义,以身作则向他们证明,爸爸妈妈不会溺爱你,同时也会尊重你的选择和决定。

有很多父母误以为自己的多加干涉能让孩子少撞“南墙”,但他们如果能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这个小家会变得更加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要怎样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式的父母呢?

比如孩子在咳嗽时特别想吃冰淇淋,父母第一反应是严厉拒绝,导致孩子陷入一种“以后我还要告诉妈妈”的自我怀疑中。

在发脾气之前,我们先深呼吸冷静下来,告诉孩子自己同意他的决定,但吃完冰淇淋之后,他可能会面临着病情加重,促使第二天无法去幼儿园的后果。



相信孩子们也会在心里权衡利弊,即便他坚定地告诉你还是想吃冰淇淋,这也没有关系,带孩子去医院打一针之后,相信孩子们会吃一堑长一智。

不干涉孩子的决定,慢慢引导他成为那个做选择的人,才是父母们应该要学会的“必备技能”。

其实孩子内心的想法很纯真,他选择把事情告诉你,就是想征得你的同意,如果你再三反对,他就会变成你眼中的“叛逆”孩子。

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即便你在他人的眼里会变成一个“坏”父母,但只有你心里清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演员海清和他儿子朱泓烨的故事,亦是如此。

因为朱泓烨英文名叫Daniel的缘故,妈妈给他取了个充满地气的名字——蛋妞。

蛋妞从小成绩优异,就连琴棋书画也不在话下。10岁那年他画了一张画,居然有人愿意出3万元买下带回家欣赏。



除了绘画有天赋外,蛋妞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游泳健将!

12岁时,蛋妞在亚洲游泳锦标赛中,一举拿下了三金一银的优秀成绩,作为妈妈,海清脸上的喜悦不言而喻。

可蛋妞不仅谦虚接受,反而还“教育”妈妈不要沉浸在过去的喜悦中,人应该努力向前看,朝着下一个目标更为努力。



在别的家长辅导孩子功课而闹得鸡飞狗跳时,蛋妞则戴上耳机,从早写到晚,一点儿都不觉得累,甚至还会安慰妈妈不要熬夜,自己写完就去休息了。

有些网友认为蛋妞如此优秀肯定是因为他妈妈是明星,再加上家境殷实,哪怕是个笨孩子也能被教好。

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条件的确可以帮助蛋妞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但蛋妞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妈妈海清教育的好。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着孩子的性格。

曾有记者向海清寻求成功育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海清回忆自己和蛋妞之间的相处方式,随后缓缓道来:

«●—【正确培养孩子兴趣】—●○»

海清认为,教育孩子最好不要做到完全控制,更不是溺爱。

就像蛋妞小时候有很多“不太实际”的理想,但她不会一上来就把孩子打压得体无完肤。



一天晚上,蛋妞告诉她自己想做宇航员,海清听了立马就带他去购买所需的书籍。

即便到最后发现这是蛋妞的“一时兴起”,但知识却是实实在在记在蛋妞脑子里的。

海清在面对蛋妞的兴趣时,每一次都积极应对,不仅保护了孩子内心的纯真,还能帮助他培养兴趣爱好,开发出无限的潜能。



«●—【学会向孩子示弱】—●○»

妈妈在孩子面前,通常表现的像女强人一样无所不能,孩子的吃穿住行恨不得替他都包揽下来。

长期以往,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没有生活自主能力,反而还认为家里所有事务本应该让妈妈来承担。



海清在教育蛋妞时从不娇惯。他想学习大提琴,可以,笨重的琴盒得自己背。他想学习游泳,没问题,游泳装备得自己拿好。

家里在有男孩的情况下,妈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们“寻求”帮助,只有妈妈变弱了,孩子才会越来越强大。

«●—【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

前文曾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每天下班回来只知道躺在沙发上玩游戏,他的孩子成绩不至于特别差,但本身也会朝着电子产品的方向靠近。

日常生活中,海清会放下手机,陪蛋妞前往琴房练习,学习大提琴的相关知识,与儿子共同进步。



蛋妞得上书法课,她也跟着一块儿练习,遇到提笔写不好的字后,她也会虚心请教蛋妞该如何写。

蛋妞上游泳课时,海清则坐在一旁研究剧本,时不时打电话向导演请教,等孩子上完课,她还没忙完的话,就让蛋妞再游一会儿,等自己忙完这段再离开。

看完海清的育儿方式便能发现,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飞机上,海清看书,蛋妞写作业

光有好老师是不够的,因为老师只能在学校里管着孩子。

孩子回到家后,如果父母对他不管不顾,并把孩子所犯的错事都怪在老师身上的话,那自己可能得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我养育你,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相信很多父母在看到胡适先生的这段话后,会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确实,孩子是因你而来,而不是为你而来,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有他自己的使命,父母足够尊重孩子,给予他应有的选择权,这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家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