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炮声响彻中国大地的时候,袁世凯正值五十二岁。此时的他远离了清政府的政治中心,正在安阳养老。

那个领命南下镇压武昌起义的陆军部大臣荫昌,心里着实不想去,他也知道他所带的北洋新军不属于他。正因为如此,在别人向他送行,说着壮行的话时,他却咧着嘴巴说:"我这次去,是用拳头打呢还是用脚踢呀?"因为他知道,这支军队他指挥不动。

果然,北洋军懒洋洋行到湖北孝感,临近前线,荫昌再也指挥不动。士兵们几乎是公开地说:"我们为什么要跟着满人去打汉人?"

于是袁世凯,就成了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既是救命的稻草,也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一切,完全是取决于袁世凯。

重新启用袁世凯,对于载沣来说,无疑是件打脸的事,就在不久前,就是他,把袁世凯赶到了安阳。现在又要起用袁世凯来救命,他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1911年10月14日,武昌首义刚刚三天,清廷的诏书就下了,任命袁世凯取代瑞澄,任湖广总督,到武汉统领各军。

此时的袁世凯,云淡风轻地微微一笑,说:非常感谢朝廷的大恩大德,可我老袁脚上的病可厉害呢,还没养好呢,担任不了任何职务的哟。

清廷此时已是热锅上蚂蚁了,哪里还能计较他的态度了,仅仅等了四天后,就再次下诏催他到任。

袁世凯是真的不愿出山?怎么可能!他这是为了待价而沽!既然你们离不开我,那我就可以提条件了!

袁世凯一共提了六条: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这六条,很简单,要权要钱,改革政制。这就是袁世凯的老练的地方,他看得非常清楚,如今清廷已然是奄奄一息,气数已尽,拥有实力的是两方,一是他袁世凯,二是革命党人,而刚刚翻过身来的革命党人的力量比他老袁可又差远了。

袁世凯很清楚,他要是为清廷卖力,以北洋精兵全力镇压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必败;他要是倾向革命党,清廷下场也将必败。

袁世凯此时又该何去何从?继续为清朝卖命?怎么可能,如果没有武昌首义,他现在还在安阳钓鱼呢!他现在要做的是,通过改革政制的提议,表明自己的态度,赢得革命党人的好感和拥戴,表示自己和他们是一路;然后,再使点劲把清廷拱翻,这样他就是功勋卓著、众望所归的中国新领袖!

袁世凯的所有行动,都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而事情的发展方向,也是按照袁世凯的设想,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10月30日,清廷向全国下"罪己诏",这也就是自我批评,宣布实行宪政。袁世凯知道,不能再装下去了,于是当天启程赶往前线,第二天到达信阳,和荫昌做了交接;11月1日抵达孝感,正式督师。



袁老帅要来了,北洋军要给他一份见面礼物,10月29日北洋军就狂攻汉口。这个时候,同盟会军事负责人黄兴,也终于经香港、上海抵达了武汉,立即上前线指挥战斗。北洋军的前敌总指挥,是冯国璋。他想出了个"纵火助攻"的损招,把繁华的汉口华界三天内烧成一片焦土。

11月1日,汉口失陷。袁世凯一出山,果然就扭转局面。攻下汉口这一天,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希望他感恩戴德,再接再厉,剿灭革命军。

清廷大为庆幸,觉得自己选对了人,这个袁世凯,就像曾国藩一样,是清廷的中兴功臣啊!可是殊不知此时的袁世凯,打的确实另外的算盘!

袁世凯此时哪里还会在乎朝廷的封赐,他并没有回京就职。袁世凯已经在心里动了取清廷而代之的念头,傻傻的接受封赐?然后再落个卖主求荣的名声?袁世凯可不会干!

11月8日,清末预备立宪中成立的带点议会色彩的资政院开会,根据《宪法信条》,"选举"他为内阁总理,袁世凯这才带着大队人马,威风八面地回京就职。此期间,冯国璋按袁世凯的命令又猛攻汉阳,几番激战,27日汉阳陷落。指挥战斗的黄兴败退武昌,黎元洪急得放声大哭。冯国璋打得顺手,正要再下武昌,袁世凯从北京亲拨长途电话制止。冯国璋莫名其妙,一次又一次发电报给袁世凯请战。袁世凯无法解释,就把冯国璋调走,改派段祺瑞接手第一军。



袁世凯的心思远着呢,冯国璋没有看透,袁世凯是想慢慢打,要胜,但是不能大胜!以他的实力,可以轻松的把南方革命党人全部剿灭,但是这样一来,对于他又有什么好处?

所以袁世凯是一方面,让清廷看到他在武汉节节胜利,另一方面则大叹困难,大讲革命军如何厉害,民心如何躁动,形势如何危急,唬得王公贵族大气不敢出,把一切都交到他手里去弄。

袁世凯对清廷的态度,是恐吓,而对革命党人,则是拉拢了。他这边启程南下的同时,就命幕僚刘承恩,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给了黎元洪。信中说希望和平了结,免得刀兵大动。

黎元洪开始是未予回复,但是在北洋军的猛烈攻势下,湖北军政府也认识到袁世凯,如今已是全国最有份量的人,若他为清廷卖命,则革命难成;若他能反正,革命成功指日可待。

黎元洪于是回信,劝说袁世凯:"何苦为清廷效命,你为什么不倒戈北击,将来选举民国总统,那不就是你的了吗?



黎元洪确实会聊天,可能参加过聊天培训班,这句话就是袁世凯要的!正好搔到了袁世凯的痒处,大总统,仿佛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袁世凯十分高兴,派人秘密来到武昌,和黎元洪面谈,说只要你们接受君主立宪,同意保留皇帝的名号,就什么都好说。

黎元洪不假思索,立即一口拒绝。他觉得如果不把皇帝彻底铲掉,他这个背叛朝廷的"逆贼"就会前程未卜。所以黎元洪劝说袁世凯:你保朝廷?最后还不是兔死狗烹,想想年羹尧吧!"而且黎元洪再次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倒戈灭清,将来一定选举他为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当时在革命阵营里的名声并不差,废除科举,实行宪政,兴办实业等等符合时代潮流的举措,都有他的推动;而且现在清朝大权也完全掌握在他手里,他也向革命阵营释放了善意,大多数的革命党人,也真的希望他能当上大总统。为了帮助袁世凯下决心,11月30日,独立各省代表在汉口开会,通过《临时政府组织法大纲》,并议定:"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总统。"



袁世凯真的希望搞什么"君主立宪制"吗?非也非也!他这是为了给人们一个不负旧恩的印象。此时的他对清廷哪里还有什么忠诚?黎元洪口中所说的狐兔尽走狗烹,他岂有不知?就在当初朝廷决定起用他的时候,他的儿子袁克定就说:平乱之后,朝廷度过了危机,老爸您是更没有好下场的!他儿子都明白的道理,袁世凯又怎么不明白。

就在袁世凯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的时候,清廷发现了许多危险的苗头。为什么在把所有权力交给袁世凯之后,武汉战事却戛然而止?北洋军再也没有向革命军发起像样的进攻。这不能不让清廷生疑。

本来就对袁世凯很不放心的清廷,开始议论纷纷;接着,袁世凯私下与革命军议和的消息果然传到清廷,顿时掀起反袁浪潮。但是很可惜,已然为时已晚。此时的清廷当家人,已经不是摄政王载沣了,而是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只是一个幽居深宫、毫无见识、懦弱怕事的妇道人家,又有什么好的方法?毕竟不是每个皇太后都有慈禧太后那样的能力。当袁世凯向她狂侃"革命军如何如何厉害,财力如何如何充足,而我们这边,京师多么多么危险,钱粮多么多么匮乏,打是打不过革命军的,趁早谈和,还能搞个君主立宪,保留皇帝,如果不议和,兵败之后,那可就惨喽!"的时候,隆裕已然被吓得六神无主,一切都以袁世凯马首是瞻了。

12月7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到底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袁世凯和革命军一直没有终议,这时已独立的各省急需成立临时政府,统一号令。12月12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商讨成立临时政府。

这一下袁世凯可急了,这个时候成立什么临时政府啊!成立了谁来当大总统?要知道袁世凯此时还是清政府的"太子太保",还是全权大臣,怎么好意思当临时大总统!

尽管袁世凯忧心忡忡,临时政府,还是成立了。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据说(唐德刚先生说)武昌起义的当天,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里一家华人餐馆洗盘子谋生。

12月29日,独立十七省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每省一票。投票结果: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得一票)。

1911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终于革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受的所谓"天命";从此进入了没有皇帝的时代。

孙中山在当选临时大总统当天,就致电袁世凯,说这只是临时,你什么时候推翻朝廷,我什么时候让你。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面对全国人宣誓,清帝一退位,他就辞职。

孙中山知道袁世凯心里不踏实,就职之后第二天,再次给袁世凯去电,说大总统的位子肯定让给你,但是你要抓紧行事,"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袁世凯本来在得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已然动了杀心,准备大杀四方了。直到收到孙中山的电报,心才踏实起来。

不但踏实了,而且心中是一片狂喜!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接位于孙中山的天大好处。

我是从孙中山手里接的总统之位,可不是我从孤儿(溥仪)寡母(隆裕太后)手里夺的天下,我可不是乱臣贼子。

清廷已经穷途末路。又害怕又不甘心的隆裕,最后不甘心的提出:接受共和,但要搞虚君共和,就是皇室再不问国事,但是名义上的皇帝要保留。



袁世凯对待孤儿寡母还是有一套的,他一边让代表和南京临时政府,商讨皇帝退位的优待条件,一边使出授意段祺瑞等人,以前线将领名义致电朝廷,说谁再反对共和,将"率全体将士入京","挥泪登车,昧死上达",电文语气为最后通牒。

清廷中少数的不甘心的王公,还在御前会议上声嘶力竭的阐释着不能共和,而袁世凯一言不发,将电文出示,反对退位者顿时哑口无言。面对真刀真枪,又有几人敢做仗马之名。

2月10日,袁世凯召集内阁和近支王公,讨论通过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修正案,11日,隆裕太后认可。优待条件共有三项内容,具体内容就不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

1912年2月12日,是清王朝的最后一天。隆裕太后偕同六岁的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这一天袁世凯没有在场,具体原因不详。可笑的是隆裕居然说:"袁世凯能把局面应付到今天,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如今议和能让南方满意,做到优待皇室的优待条件,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为了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过太平日子不打仗,所以我按议和的条件把国家的大权交出来,交给袁世凯办共和政府。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叫袁世凯早点出来,让天下早点安宁吧!"

由此可见,袁世凯的忽悠功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袁世凯的逼宫,至此完胜。当天晚上,他在外务部大楼剪去了辫子。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的当天,袁世凯致电南京,表示赞成共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