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在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的战斗岁月》、《“飞天遁地”攻坚能手王秉璋》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以少胜多大败国民党主力,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方面得益于粟裕的高超指挥,另一方面则得因为解放军的近迫作业。
正如黄维兵团中被俘虏的高级军官所说所说:解放军层层包围,采取对壕作业战术,逐渐接近我阵地…包围圈日益缩小…谁也想不出办法来,各指挥官只能缩在掩蔽部里,面面相觑。
邱清泉兵团的参谋长李汉萍更是精辟点评:这种对壕作业是对国民党的致命伤。那么是谁发明出如此厉害战术的呢?答案是攻坚能手王秉璋。
王秉璋虽然凭一己之力破了国民党的堡垒战术,但他却干了8年的参谋工作,而且其中有3年一直在林总麾下,声名不显。后来在二野,才开始崭露头角。
此人出生于1914年的河南安阳县,虽出生农家,但15岁时考入西北军的无线电学校报务班,加入了冯玉祥部队。后来冯玉祥战败,王秉璋归属蒋介石,踏上前往围剿红军的征程。
在这一过程中,他有幸赶上宁都起义,并在其中秘密传递情报,后来17000多名将士加入红军,王秉璋也成为红五军团的一员。
来到红军后,王秉璋迅速成长,从红五军团通信队队长干到红一军团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在长征时期更是担任红二师司令部参谋。
到1935年,王秉璋经历长征洗礼,被任命为团长,得到毛主席的召见。也正是在这一期间,王秉璋和红军干部开始反思反围剿以来的挫败,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如何才能打破敌人的堡垒战术?
那时,王秉璋在前线战斗的经验比较少,并不清楚其中奥妙。不过他很擅长观察,而且抓住了每一次战斗的机会。
例如1935年9月,他曾率领一个营进攻土围子里的反动地主武装,他发现在一个制高点上架上机枪,凭借火力压制红军取得零伤亡的胜利。
1936年,他在包围一支地主武装坚守的围寨时,又发现以火力射击敌人的火力点,可以压制敌人的火力。同年11月,他又率领部队攻坚,打马鸿逵部一个团所坚守的城池。
当时听取炮神赵章成的建议,连夜挖掘交通壕逼近敌人的防御工事,以近距离发起进攻。后来他发现敌人害怕交通壕近迫作业,此举不仅可以缩短出击路线,还能对敌人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从史料记载来看,王秉璋通过数次攻坚作战,不断的分析观察,脑海里面已经开始酝酿后来的交通壕作战法。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王秉璋前期上战场的机会很少,他的战法未能正式形成。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王秉璋被分配到115师,担任作战科科长。根据王秉璋的回忆:他在115师基本没有去前线作战,因此虽然平型关大捷的照片中有他的身影,但他并没有参战。
在115师到达五台山后,部队开始分兵,林总率领主力南下正太线,聂荣臻则率一部分部队留在五台山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曾想要王秉璋跟他留下来,王秉璋也答应了,但最后还是被林总带着南下。
南下后,王秉璋经历两件大事,一个是参谋长周昆携3万元军费潜逃,另一个则是林总中枪。周昆携款潜逃这件事情成为了一个谜,因为他只拿了一半的经费,跑了以后也没有参加任何反革命组织,王秉璋在回忆中对此很费解。
至于林总中枪,那则是因为乌龙。1938年3月,林总率领部队经过千客庄,他骑马走在最前面,王秉璋紧跟在他身后。因为穿着缴获的日军大衣,骑着缴获的日军战马,刚好撞上了那一带的晋军哨兵,他们误以为林总是日军,就朝他开了枪。
子弹打中胸部,王秉璋被吓了一跳,立刻下马将他抱起来,然后对他进行紧急治疗,并送回师部抢救。可以说,他救了林总一命。
后来林总离开115师去养病,师长先后由陈光、罗荣桓担任。在之后的日子里,王秉璋跟着罗荣桓挺进山东,打了不少胜仗,直到1940年。
这一年,桃峪会议召开,此时王秉璋已经干了整整8年参谋,他思考的新战法迟迟无法成功,于是在会上提出不再当参谋处长,要求去战斗部队锻炼。
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派去鲁西南担任司令员兼第三旅副旅长。自那以后,王秉璋扶摇直上。1941年,王秉璋正式负责鲁西南军区的作战,开始实践交通壕攻坚战。
1943年12月,王秉璋调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当时日伪军在湖西修建了上百个堡垒,王秉璋带领部队和根据地百姓只用了一天半就把堡垒全部摧毁,以伤亡百人的代价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
王秉璋交通壕战法大显神威,打的敌人毫无还手之力,彻底掌握了湖西的主动权。之后交通壕战术在我军全面推广,例如1944年他南下支援新四军,让新四军第4师在泗灵战役、睢南战役中每战必克。
等到三大战役期间,东野也用上了他这一招,比如打义县时,通过挖壕沟在激战4小时后就将其攻克。再有开篇就提到的淮海战役,粟裕用这一战术以弱胜强,这才有李汉萍的那句话:这种是国民党的致命伤。
只是王秉璋虽然和115师关系匪浅,但早在抗战结束后,就因建制划分没有跟着林总去东北建立四野,而是被任命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而后改编成二野第十七军,反倒是意外成为了一员二野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