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16岁的慈禧扶着父亲灵柩回乡安葬,一路遭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竟差人送来200两。知县:送错了!



咸丰2年,慈禧的父亲惠征调任安徽升任道台,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顶峰。可刚上任一年,就碰上太平军起义。为了活命,他竟丢下城中百姓不顾,私自逃走了。

不料,此事被咸丰皇帝知道后,直接摘了他的乌纱帽。

深受打击的惠征,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时年16岁的慈禧随同母亲一起,扶着父亲灵柩,一路北上,准备回乡安葬。

拜父亲逃跑所赐,他们一路上遭遇了数不清的白眼、非议。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她们途经清河县时,当地的县令吴棠竟差人送来了足足200两纹银的“奠仪”。

这对他们母女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让慈禧更是感动不已。当即提笔写下回帖:原安徽道台叶赫那拉氏∙惠征妻女叩首拜谢。

但转念一想,按照当时的惯例,即使是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送来的“奠仪”,也只有十两、八两。



可这足足200两,而且母女俩想破脑袋也想不起来,此人父亲有过什么交往。

莫非不是送错了吧?于是按原样把银子放在一边,等人家回来拿。

果然,负责送“奠仪”的下人回去后,吴棠打开名帖一看: 叶赫那拉氏?不认识啊!

再一问,果然是送错了人,闹了一出乌龙。

原来,当天还有一队送葬的队伍路过清河县,是县令一位好友的父亲。而这200两文银正是送给他的。

哪料,下人竟稀里糊涂送错了人。

弄清原委的县令吴棠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对着下人就是一顿痛骂,还让他去把银子要回来。

但这时,一旁的师爷却出声制止,说:“送出去的礼哪有再往回要的道理,况且这惠道台是旗人,虽然如今死了,但谁也不能保证他的子女日后不会出人头地!”

吴棠一听,也觉得再去要回来不妥,干脆好人做到底,亲自带着蜡烛纸钱前去祭拜。

而这边慈禧还在等着人家上门来要这送错了的“奠仪”,不料竟等来吴棠亲自上门烧纸祭奠。



这可把慈禧给感动的热泪盈眶,当下就发誓,他日若自己能飞黄腾达,定然要报今日的恩情。

不久,慈禧就被选做秀女送进宫,一年后又成了受咸丰皇帝宠幸的贵妃,一时显赫无双。

而她也没有忘记吴棠的恩情,一路把他从一个七品县令提拔至封疆大吏。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对于吴棠来说,如果不是当初那送错了的200两纹银,哪还会有他后来的平步青云。这恐怕也是他一生最划算的投资了吧。

今日落魄的人,谁又敢保证日后不会东山再起呢?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