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某人文弱,手无缚鸡之力。手上无力并非好事,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发表研究称,肌力变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监测肌肉状态可能有助于评估心血管风险。该研究提示应该重视肌力的变化,并采取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肌肉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肌力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握力变化与心血管病相关
握力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肌肉力量(肌力)测量方法,已有证据表明,低肌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基于重复测量的肌力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该研究分四次分析了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数据。以手握力<28千克(男性)或<18千克(女性),或者起椅时间≥12秒定义为低肌力。
根据肌力变化,参与者被分为四组:保持正常肌力、低肌力变为正常肌力、正常肌力变为低肌力和保持低肌力,平均随访5年。研究发现,与保持正常肌力的参与者相比,正常肌力变为低肌力和保持低肌力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增加35%、76%。即使低肌力变为正常肌力,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比保持正常肌力的参与者高20%。研究中,在排除基线时患有糖尿病的参与者后,低肌力变为正常肌力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仍然增加。这表明,与低肌力相关的心血管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然而,与保持低肌力相比,低肌力变为正常肌力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所降低,这表明提高肌力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必要的。保持肌力可能反映出身体健康状态更佳和体力活动更多。研究指出,肌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肌肉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是肌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炎症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机制。
握力变化还与多种疾病相关
握力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肌肉力量测量方法,反映骨骼肌的水平。在过去20年中,全球数据表明各国人群的握力呈下降趋势。
握力变小不仅与心血管病有关,还与其他疾病相关。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数据分析提示,有高血压的人如果握力较小,则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最高。如果握力较大,则其死亡风险并不比血压正常者高。作者指出,肌力是影响健康的一个因素,可以预测死亡风险。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发表研究称,握力同样可以预测糖尿病前期。握力可能是筛查糖尿病前期个体的有用指标。研究显示,每体重握力增加一个单位,男性患糖尿病前期风险降低52%,女性患糖尿病前期风险降低62%。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分析提示,握力还可用来评估大脑神经认知功能,与智力、记忆力、痴呆尤其血管性痴呆有密切关联。
抗阻训练+有氧运动有助增强肌肉
心脏协会发布科学声明称,抗阻训练,即力量锻炼、肌肉增强运动,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安全、有效且重要的运动方式。因训练时四肢要抵抗体重、重力、弹力带、杠铃或哑铃等所产生的阻力,所以称之为抗阻训练。
声明指出,每周只需30~60分钟的抗阻训练就能带来最大获益。声明还汇总了近年来的循证证据,指出单纯抗阻训练或与有氧训练相结合,可通过改善传统(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和非传统(如动脉硬化、身体功能、抑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和总体死亡率。
抗阻训练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杠铃弯举、直立提拉、躬身提拉、卧推、过头推举等。有氧运动可选择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等。
那么,老年人该如何运动?一份国际老年人运动指南提供了相关的建议。抗阻训练每周1~3次,低强度开始渐进式加强,可选择卧推、深蹲、伸屈膝、练习握力等。有氧锻炼每周3~7次,运动强度可从5~10分钟开始,慢慢渐进到15~30分钟,可选择跳舞、骑车、徒步、慢跑、跑步机行走、爬楼梯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