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比较多从中国的角度谈江南文化,在文博界和社科界的强强联手下,我们可以大胆跨前一步,打通古今中外,从全球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的江南,应该大有文章可做。"27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的"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如是说。上博与上海市社联携手推出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同步启动。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被更多"看见"
"我曾经提醒学生,中国的乾隆皇帝和美国的华盛顿其实是同时代的人,大家很惊讶,好像这两个人风马牛不相及凑不到一起。"戴鞍钢表示,受学科划分等影响,学界之前较少关注世界的中国江南,如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比如,近年来全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打破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不再单一从西方学界的立场上看待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认为世界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在这个过程中间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改变,大大拓展了全球史研究的空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关注点。
上博人民广场馆正在热展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这个展览构筑出的历史画卷,让大家直观感受早期全球化,理解各个文明皆有所长,并始终相互学习。"过去的相关研究比较单向,侧重是西方对我们的影响,忽略了我们对西方的影响,其实交流是双向的。"戴鞍钢说,马可·波罗笔下的富庶江南乃至丰饶中国,激发了欧洲人几个世纪的东方想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流传于中国的,在外国也有很多人知晓的。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刮起了长达三四百年的中国风,并且拓展为中国文化热,这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展厅中可以领略到。
钱锺书在牛津大学完成的学位论文,探讨的就是17至18世纪英国的各式文献中对于中国的特定解读与想像性塑造,以此清晰地描画出了中国形象在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演进历程。回到江南研究,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学者中,都有一些顶尖的江南史研究专家。
戴鞍钢认为,伴随物质文化史、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史等研究的推进,以及中外文博界、文博界与学术界等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探讨世界的中国江南已经具备了基础。他建议第一步可以围绕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时代展开。"中国远洋探险是比较领先的,比如郑和下西洋早于大航海时代,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走得更远。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把相对疏离的世界各地连接起来的是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在他看来,中国的探险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值得被更多"看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戴鞍钢指出,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诗心·美学,正是江南文化生生不息以及打动无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要义所在。"这是全人类善良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更有助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特质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两季共二十期讲座,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该项目使上博成为市委宣传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点项目实施单位。
在上博东馆全面开放之际,上博与上海市社联通过举办"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讨会并启动"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希望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
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透露,新一季的"江南文化讲堂"将持续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与战略需要,转化好江南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人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该馆未来将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传播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理念,加强与长三角社科、文博、教育等机构的深度合作,深化长三角博物馆协会(学会)战略合作机制,以更卓越的追求,加强上博江南文化交叉学科建设,助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邀请了11位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专家作主旨发言和交流研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丽霞生动阐述了从陆家嘴到长安街的故事。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琴从"江南生活美学"的角度,娓娓道来江南文化的内涵。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以上博东馆"海上书画馆"为线索,解读何以海派。
当晚"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首讲活动邀戴鞍钢与上博工艺研究部主任施远,上海植物园盆景管理中心主任王娟,赏石文化学者俞莹四位专家,围绕"江南造物与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展开讨论。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上海博物馆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