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你过得怎么样?

还有几天,就到2025年了。


迎接新年,有些人喜欢选择买一本日历书,但如果是喜欢文博的朋友,可能一本还不够,近年来,博物馆在新年到来前推出的日历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即将迎来建院100周年的故宫博物院、今年新开的殷墟博物馆……他们的日历,不仅精美,还藏有不少故事。


2025年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意义尤为特别——博物院正式成立100周年。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依照法国、德国等国家成立皇宫博物馆的先例,成立故宫博物院。博物院设临时董事会、临时理事会,理事会下分古物馆、图书馆、总务处三个部门。


10月10日下午,隆重的开幕典礼在乾清门举行。典礼由时任审计院院长的庄蕴宽先生主持,李煜瀛以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报告故宫博物院筹备经过,黄郛、王正廷、鹿钟麟、于右任、袁良等分别致辞,阐明了故宫博物院建院开放的重要意义。

那天的神武门外还搭起了花牌楼,门洞上镶嵌着李煜瀛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匾额。典礼邀请了北京各界人士,市民看到报上的消息,主动来参观的更多。


最早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这段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往事,也出现在2025年10月8日那天的日历上。配图便是当天的历史照片和那幅“故宫博物院”最早的匾额。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则是郭沫若所书。


1940年的故宫神武门,图据视觉中国


故宫神武门 图据视觉中国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上世纪30年代,故宫博物院就推出过日历了,还在报纸上打过广告。

1933年至1937年,故宫前辈冯华先生编纂《故宫日历》,每年一册,作为赏用兼宜的普及性艺术读物。1935年版《故宫日历》的广告语是这样写的:“内容有夏商周秦钟鼎彝器,宋元明清名人书画,震铄世界惟故宫博物院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一面古物,一面日历……自备送礼,均极相宜。”


上世纪30年代的故宫日历还很朴素

当时这样一部精美日历,定价为二元二角。不包邮,需要邮购的话得加“装匣寄费”(也就是今天包装费)三角。另外还有“外备厚黑玻璃座盘”和“外配白铜绞链装”的限量精装版,定价二元七角。

在民国时期的文人圈子里,《故宫日历》可谓红极一时,成为送礼首选。著名作家梁实秋也在信中提过自己获赠《故宫日历》的事,并评价《故宫日历》“实日历中最佳之作”。

后因战争缘故,《故宫日历》只出版到1937年就停止了。多年以后,《故宫日历》在2010年“重生”,也再度成为文博类日历中的顶流。


《故宫日历·2025年》以生肖蛇、百件精品文物和百年建院历史为主题,收录了4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1月的31天里,每天都呈现一件以蛇为主题的文物,如汉代的双蛇纹方砖、唐代的伏羲女娲像、清代的掐丝珐琅花卉纹甪端蛇形香熏等,让“春节月”显得格外特别。

坐拥近17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位居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头部”队列。自从今年5月正式开放了秦汉馆之后,“陕历博”三个字愈加成为游客们追捧的顶流,节假日也往往一票难求。

陕历博2025年日历的主题是“秦业昭昭”,日历中的文物除了陕历博馆藏之外,还收录了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家文博机构及国外知名博物馆的相关文物。


这些文物所属时代自西周早期至秦朝,跨越了700余年,从秦人最初立国,到始嬴政统一天下,将秦文化对汉代及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文物的阐释,一一道来。

陕历博秦汉馆现阶段展出的1500余件文物,其中90%是首次展出,比如“格里芬”造型的神兽金饰、以及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等。在这本新年日历中,也从这批首次展出的文物中选了不少,特别介绍给读者。

比如那枚战国时期的错金杜虎符,1975年被西安南郊的一个农民杨东峰在挖地的时候发现。刚出土的时候看起来不过是个黑乎乎的小铜块,拿去废品站因为太轻而卖不上价,杨东峰便带回了家。不想这“铜块”被家里孩子们把玩了一段时间后,上面的土和锈渐渐被磨去,露出了金黄色的篆字。


战国时期错金杜虎符

杨东峰这才觉得它可能是文物,于是找到了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经专家们鉴定,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用来调兵遣将的“兵符”。

虎符上的篆字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若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可不必等到君王的右符。

这枚小小的虎符,不仅从实证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所言非虚,也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事实上,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的“符合”一词,就是因为虎符的使用方式而起源并流传至今的。

还有一条汉代木板船也很神奇。这条船是在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河故道里发现的。船用榆木、圆柏、槐树等木材打造,长近10米、宽约2米,乘载量约为3~5吨。


“丝路一号”古船

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板船。它的船体由16条船板组成,用不同形式的榫卯连接。这种并联船板的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很流行,于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

在考古专家们看来,这艘古船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出秦汉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交融历史,可视为中西方丝绸之路往来交流的见证之一。所以将它命名为“丝路一号”。


2024年春天,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启。新馆开馆仅半年,游客访问量便突破百万人次。

1928年殷墟发掘至今,百年之间,出土巨量文物,使得殷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殷墟博物馆

殷墟的发掘,既开启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这样一家意义非凡的博物馆推出的首款新年日历,自然也受到格外的关注与追捧。

《殷墟日历2025》以商文明为主题,其中编选了近三百件殷墟出土的文物。除了殷墟博物馆内的“明星展品”如亚长的铜手、妇好的玉佩、司母辛鼎和大批珍贵甲骨之外,还有一部分首次亮相于大众视野。


以甲骨收藏而著称的殷墟,在这本日历中也精心选取了多幅弥足珍贵的甲骨图片,并辅以详细的释文讲解。

比如,2025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那天是节气秋分。在这一天的殷墟日历上,你会看到甲骨文的“秋分”二字(上图)。下面的解读告诉你:“分”字形的中间是一把“刀”,左右两边的两竖组成一个“八”字,表示一个物体被刀分为两半。

你会因此了解到:原来秋分也称作“秋半”,因为这一天正好是秋季90天中的一半。秋分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已经过去一半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外,在殷墟日历中还特别留出了篇幅,介绍了中国现代考古百年以来一些重大发现节点以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者。比如最早从药材“龙骨”中发现端倪的王懿荣、著名甲骨文研究学者罗振玉、“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等等。

李济主持的发掘工作是真正科学的考古,他重视全面的文物遗存收集,并采用探坑法进行发掘。1936年6月,殷墟的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编号为YH127的甲骨储藏坑,“新获龟甲之完整,诚自有甲骨文发现以来未尝有也。且为数之多,殆无法估计……”


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做,但他们很快就做出了最为正确也最为艰难的决定:将此坑整体打包,搬运到南京进行室内发掘。他们把甲骨坑形成的灰土柱整体套装在一个大木箱中,然后取出运走。搬运时,李济亲自从南京赶到安阳。

这个套箱重达5吨,而当时的安阳既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设备。当地人组织了64名青壮年男子,用木杠肩挑背扛,整整折腾了两天,才把套箱运到了火车站,通过火车将其运至南京,安放在史语所的图书馆大厅。

如今的“实验室考古”先河,就是从这一坑甲骨开启的。而YH127也果然不负众望,出土了龟甲1.7万片,包括300版完整龟甲,最大的一块足有40厘米长。


这些龟甲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有关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内容,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无比宝贵的材料。

这件在殷墟发掘史乃至中国考古史上的“壮举”和巨大收获,也被收入了这本殷墟日历中。

认真翻完一年日历,你对商文化、甲骨文和中国考古的知识都将上一个台阶。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