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勒泰地区博物馆里有一通鹿石,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国家一级文物,是阿勒泰地区鹿石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蕴含着2000多年前古代先民的崇拜和信仰。



这通鹿石1996年从青河县查干郭楞乡什巴尔库勒1号墓地移至博物馆,年代为春秋时期,名为“什巴尔库勒鹿石”。鹿石整体呈方柱形,乍一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正面上部是一圆圈纹,下面是5头嘴部为鸟喙状的鹿,鹿的形象优美生动,其中1头呈站立状,头部微微斜下;另外4头,头朝向天空做奔跑状,呈现出向着圆圈纹飞奔的姿势。  

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并被赋予了长寿、祥瑞、仁德等寓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中这句传唱千年的佳句,就寄托着人们对清平治世的祈盼。  

鹿石主要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曾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它出现于青铜时代,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境内保存鹿石最多的地区。目前,新疆境内收集到有图片资料的鹿石97通,其中阿勒泰地区就达71通。这些鹿石主要集中在青河县、富蕴县等。  

在阿勒泰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带有鹿纹图案的石窟彩绘岩画、鹿石石刻比较多见。学者研究分析,这些鹿纹图案的大量出现,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鹿已经是当地先民崇拜的生灵之一,鹿石有可能是他们用来表现沟通天、地与人联系的媒介。包括什巴尔库勒鹿石在内的诸多鹿石,表达的应该是古代先民对亲人朋友的一种思念,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家宅安宁。

什巴尔库勒1号墓地,是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的组成部分。“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遗址群”位于青河县东北部查干郭勒乡,海拔约2700米,总面积约596.16平方千米。迄今为止的调查显示,三道海子地区共分布巨型石堆遗址3座、中型4座、小型约20座,石堆墓近百座,鹿石约48通,岩画地点若干处。它是欧亚草原重要的文化遗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