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上,我们都会学到一些“成语”。从上小学开始,语文老师便会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作为一个学生,把老师说的记住只是第一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成语典故背后的东西。
就比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写的书,但是它的故事却是发生在春秋时期。
现在的人都知道“龙”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就有待考察了,这个故事里叶公指的是谁?也和龙一样是虚构出来的产物吗?叶公真的好龙吗?
此龙非彼龙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来到了楚国的一个地方。
掌管这里的楚国大夫沈诸梁询问孔子:“我该怎样治理这个地方呢?”
孔子只对他说了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意思就是说,让当地的百姓快乐了,远方的人自然会闻风而来。
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楚国大夫沈诸梁,便是“叶公好龙”中的叶公。这个人明明姓沈,为什么要叫他叶公呢?
这是因为孔子他们来的这个地方叫叶邑,掌管叶邑的公卿自然就被人们叫做叶公了,这很合理,而这个叶邑就在如今的河南叶县。
孔子离开之后,沈诸梁仔细揣摩孔子的话,终于琢磨透了孔子的意思。
于是开始走访民间,调查本地百姓的困难,并将他们综合统计,寻找当时百姓们最关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沈诸梁发现,当地百姓们最关注的便是水患的问题。
由于叶邑与黄河是邻居,因此,每次黄河发大水,叶邑必定遭殃,百姓们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这件事,沈诸梁便开始根据叶邑的地图研究地形,要给叶邑的百姓修建一套水利工程。
但是那时候没有纸,用布又太浪费,沈诸梁没办法画出施工图。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妻子为他提供了一个思路,家里的墙上平平整整,可以拿来画图。
于是沈诸梁以自家的墙壁为纸,画出了叶邑的水利施工图。为了更好地分清入水口和出水口,沈诸梁便在每个出水口画上了一个龙头。
在古人的印象里,龙是掌管着河流与降雨的神明,因此在这里画上一个龙头正合适。后来有客人来到沈诸梁家中时,墙上这幅奇怪的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有人说他画得好,有人说他画得差,还有人说他画得根本不对。沈诸梁本来也不是画家,对于这些流言蜚语他并未在意。
不过来拜访沈诸梁的人出门之后,经常会跟人说起这件事,这样一来,沈诸梁的一些仇家也就找上了门,
他们出了门之后便开始散布谣言:“谁都知道龙是能腾云驾雾的,但是这叶公画的龙,却不能在天上飞。画龙却不画云彩,可见他并不喜欢龙。”
西汉时的刘向就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个“叶公好龙”的传说,用来讽刺那些虚伪之人。看似说的是叶公,实际上说的是那些污蔑叶公的人。
但是由于沈诸梁的故事知道的人太少,所以人们将“叶公好龙”的故事独立了出去,“叶公”也就背了两千年的黑锅。
时至今日,沈诸梁为叶邑修建的水利工程,依然还存有遗迹,就在河南叶县。东西二陂水利工程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比秦始皇的郑国渠还要早两百多年。
但是,如果你以为叶公只是一个爱护百姓的地方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护国平叛
沈诸梁不但是一个地方官,他还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沈诸梁来到叶邑之前的事了。
沈诸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军沈尹戌,为楚国阻拦了吴国、蔡国、唐国的三国联合伐楚,为楚国立下了大功,可惜最后兵败身死。
当时与沈尹戌一同出战的人叫子常,这个子常为了争功,没有按照之前预定的计划作战,导致沈尹戌这边的行动也没法开始,最终败给了吴国的军队。
沈尹戌在战场上牺牲后,敌军退去。楚王为了感谢他,就给了他儿子沈诸梁一块封地,也就是叶邑。
沈诸梁按照孔子的指导,大力增强叶邑的基础建设,让叶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县。
当地的百姓安居乐业,邻县的百姓甚至住得更远的百姓听说了此事,便都开始往叶邑迁徙,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
沈诸梁在叶邑干得不错,但是楚国其他地方却没有这么安宁。楚国国都内,发生了一起劫持国君的叛乱。
白公胜身为王族,借着进宫朝拜的机会,与大臣合力击杀了两位宰相,并且挟持了楚惠王,试图让楚惠王成为他们的傀儡。
这件事发生后,举国皆惊,沈诸梁得知后也马上带着叶邑的军队赶往了皇宫。各地的百姓都听说过叶公沈诸梁的威名,纷纷夹道欢迎,还有很多人加入了他的队伍。
楚国的百姓都说:“见到了叶公就像见到了父母一样。”
皇城内的白公胜等人见沈诸梁来势汹汹,自知不敌,就在王宫里自缢了。而城外的叛军也在沈诸梁的攻势下早就投降了大半,还有一些人就不投降,被斩首示众。
事情结束之后,楚惠王将沈诸梁视为再生父母,将之前两位宰相的权力都交给了他。
不过沈诸梁并不是贪恋权力的人,他更喜欢在叶邑的安静生活。
于是沈诸梁一边处理国事,一边寻找人才,最终他将楚国的令尹之位交给了公孙甯,司马之位交给了公孙宽,这两人也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者。
在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沈诸梁便返回了叶邑,安心地当他的叶公去了。
叶公在叶邑执政四十九年,实行的都是能让国家变得更厉害的政策,不仅将自家的城池加固,还在不停地开疆拓土。
当初孔子来叶邑,也不是偶然路过,他是听说了叶公的名声才过来的。
孔子与叶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两人曾就治理百姓之事进行过交流。他们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执法者的亲人犯了法,应该怎么办。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两人互相包庇,而叶公则认为应当“大义灭亲”,此事在《论语·子路》中亦有记载。
虽然“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就是沈诸梁,但是真实的叶公沈诸梁与典故里的那个人完全不一样。真实的叶公明明是个受百姓爱戴的人,却被世人认为是个滑稽的小丑。
如果叶公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人是这样看待他的,估计他要去西汉找刘向讨个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