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作家,马伯庸这个名字无疑跃然眼前。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文学鬼才,不仅荣获了人民文学奖、朱自清奖等殊荣,更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马亲王”。从《三国机密》的权谋较量,到《古董局中局》的鉴宝风云;从《风起陇西》的谍战风云,到《长安十二时辰》的时辰惊魂;再到《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历史揭秘,以及《长安的荔枝》的温情叙述……
马伯庸的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拥有魔力,几乎每年都能搬上荧屏,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具IP价值的作家之一。而最近推出的新书《太白金星有点烦》,更是他大胆颠覆《西游记》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职场视角重新诠释了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精准捕捉了“打工人”的种种生态:太白金星也化身社畜,唐僧也要背负KPI,妖怪们也要遵循996的工作节奏……马伯庸的笔触,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让人欲罢不能。
把历史故事讲得妙趣横生,绝非易事,这背后离不开马伯庸那每年高达2000万字的惊人阅读量。他曾生动地描绘过自己钟爱的读书场景:“每次在各地书店准备签售时,我总是按捺不住好奇心,悄悄离开休息室,漫步于书架之间。随手拾起一本书,找个安静的角落沉浸其中,直到活动方焦急地呼唤我上台,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宝贝。”
众所周知,马伯庸不仅创作力旺盛,更是挖掘小众、冷门但高质量作品的行家,无论是历史书籍、小说,还是跨学科的著作,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因此,他每年分享的书单,都成了书友们查漏补缺、寻找阅读宝藏的风向标。快来看看,这两年马伯庸都沉浸在哪些书海之中吧~
0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马伯庸推荐语: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热爱金钱了,很多历史事件,会下意识地从财政和经济的角度去思考其背后动因。《以利为利》这本书比较专业,不如《置身事内》那么好读,但你一旦读进去,会觉得醍醐灌顶。”
02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马伯庸推荐语:
“我近几年越来越喜欢去观察体制,尤其是县级生态。这个层级上接国家政策,下连基层民生,乃是最实在的政务运作。要读懂中国,就一定要去了解县级生态,这是行政中国的神经末梢。从《江村经济》《寻乌调查》,到《中县干部》,现在还要加上这本《县中的孩子》。”
03
人间至此恰好春来胜景有,红尘万丈前程此去风雨无。
一个烧饼让他写得饱天地饿鬼神,一碗杂碎让他写得气吞山河,更有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啊,穿梭在铁鱼的故事里,穿越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温暖又温柔的一部分。
他写阳光下春风里河岸边,少年和少女,毛茸茸心事,暖洋洋时光,看得心动,看得心痒,看得心疼。
他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每一个触动人心的瞬间,有时让人垂涎欲滴,有时又让人莫名心酸,尽职的做个可爱的俗世中人。
《红尘万丈》一书中铁鱼以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为蓝本,撰写出的一幅描摹世间温暖美好事物的柔情画卷。本书以作者十数年间的生活体悟为创作母题,以散文为主的创作形式,辅以数首精致短诗,共同塑造出恬静舒适的生活态度。
书中作者不仅讲述了自己年幼时期的乡间故事,还有成长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小小闲趣。每个故事篇幅并不长,但是余韵悠远,回味无穷。作者文风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出版价值,是当前市面上不可多得的散文集。
马伯庸推荐语:
“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早在他零散发在微博时我就看到了,每次都看得我击节赞叹。从字里行间能读出文章里的烟火气有温度、有人味儿。这三者的背后,沉淀着通透,不是市侩或世故,而是一种洞悉世事后的无奈温柔。忽然意识到,汪曾祺汪老称自己为文体家,大概原因就在此——文体不在文,而在体。这本书,也可称之为文体一脉了。”
04
天正六年,冬,“本能寺之变”四年前。
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固守在有冈城。织田军围城之下,有冈城内连续发生难以破解的棘手事件,军心动摇,人心惶惶。村重束手无策,多次向地牢中的囚犯黑田官兵卫询问破解之道。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到底暗藏着什么?织田军的前军师黑田官兵卫又有何图谋?随着战事与推理逐渐展开,村重终于明白……
入行二十年,米泽穗信挑战历史推理,交出全新代表作。
●一个精明而最终身败名裂的叛将,一个多智而此刻一心复仇的谋士,地牢对决隐匿于史册。
●米泽穗信入行二十周年全新代表作,取材历史残酷时刻,破解围城之下的连环迷案。
●斩获第166届直木奖,入选2022年书店大奖,登顶四大推理榜单。
●魔道消长靠智慧平衡,直面残暴乱世和无解之恶,比武功谋略更强大的是信念。
马伯庸推荐语:
“这本书的推理部分非常稀薄,谜题简单,推理也不复杂。它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和历史的连接之处。在我今年读的小说里,它不算是最出色的。但我还是把它放到书单里来,因为作者在不改变史实的前提之下,巧妙地用一系列虚构情节进行串联,还能自圆其说,读起来实在太亲切了。”
05
本书是刘勃“拆装《史记》”系列第一本。这是刘勃继“青春中国史”后又一力作,巧妙拆解《史记》的原有文本,通过考证、比勘、推理、猜想,将其拼装成另外一种故事结构,试图在宏大叙事和真实历史之间,寻找属于个体生命的鲜活故事。
从战国时代开始,许多人把自己的复仇梦想寄托到伍子胥身上,“伍子胥”慢慢竟有了些复仇之神的意味。在《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中,刘勃通过史料比勘,将伍子胥复仇的前因背景、过程布局、后果影响细细道来,既精准刻画出春秋末期的纷乱现实,也重塑了一个血肉丰满、充满错位的复仇故事:
伍子胥投奔吴国是为了向楚平王报仇,但反而是楚平王之死让他在吴国的内斗中立稳了脚跟;他帮助吴国变得强大,但吴王的行为他已无力干涉,只能眼睁睁看着楚国百姓被野蛮摧残。至于鞭尸的情节,也许更多来自后人的虚构……
马伯庸推荐语:
“作者把伍子胥的生平牵系于国际时局之上,伍家之起,其与蔡国兴旺千丝万缕;伍家之仇,又与楚吴争霸息息相关。伍子胥不止是一个独居空室、满怀仇怨的个人复仇者,他也是一个大漩涡中的绝望泳者。唯有以此视角俯瞰,才能明白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个人的悲喜与挣扎,无不是大时代因果碰撞下的宿命。”
06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马伯庸推荐语:
“本书作者把视角放在了“工匠”身上,以此来解读其形制、结构、铭文乃至流转过程,便生出许多新鲜之处。读完这本书几个月后,我去了一趟石峁古城考察。用《秦汉工匠》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古迹,果然能够看出许多乐趣来。”
07
本书汇集全球医疗史领域18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的前沿学术成果,以本草环球史为主线,对1600多年长时段、跨地区的医药产品,如大黄、阿魏、人参、丁香、中国根、金鸡纳等进行追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多维度展现贸易与全球医药产品流通及健康知识生产的关系。在方法论上作了两重创新,即全球史方法和物质文化史方法。医学史领域的未来不仅需要对物质文化展开全球史研究,还需要探索新的史料和数字模拟分析方法。本书为跟踪本草的全球旅行足迹,作了良好示范。
马伯庸推荐语:
“因为之前写了《大医》这本书,我对医学相关的历史格外留意。这本书是一系列论文的合集,告诉我们,在古代诸文明之间,医学领域的交流比想象中要频繁得多,也深入得多。只要怀有一颗好奇求知之心,就能从这本书中看出别样的乐趣。”
08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马伯庸推荐语:
“阿来老师提到一本书,叫做《佩德罗·巴拉莫》,说马尔克斯看了这本书,才动了念头去写《百年孤独》。这一句话,就让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书中最让人毛骨悚然又新奇万分的,就是对于生死的描写。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拉美文学,不过从创作时间上来看,《佩德罗·巴拉莫》大概算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之作。”
09
兴冲冲地去阿尔卑斯山旅行,为何会被“发配”到牧场上拔杂草?
欧洲小馆风味独特的红酒鹿肉,竟如同花园里的臭椿树一般让人头疼?
悉尼水族馆里养尊处优的儒艮,是否像华侨思念艾草那样,惦念大海的浪涛?
外形软萌性情孤僻的仓鼠,何故被德国人作为对抗疫情的宝贝,又如何会与园中的番茄扯上关联?
植物达人天冬从旅行见闻和园艺实践着笔,在小说般的叙事中,呈现了不同寻常的他乡风物,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道出植物的喜怒哀乐。
花,代表缤纷各异的植物;鸭嘴兽,则代表令人神往的异域和远方。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在天冬的眼中,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内在关联:珍稀濒危的植物若是其貌不扬,则只能沦为植物里的鸭嘴兽,受人冷落和嘲讽。
全书分为 “花与异乡人”“花与园艺家”“花与旅途”这三部分,记录了天冬所经历的旅途趣事和花园生活体验。文章秉承天冬一如既往的细腻风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亦折射出对植物、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书中的插画皆由林雨飞绘制,色彩清新、构思别致,引领我们步入作者笔下的一个个异想世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跃然纸上。
马伯庸推荐语:
“《花与鸭嘴兽》是一部记录他在全球野外考察的短文合集。但这些短文我很难归类,它不是那种充塞着各种硬核知识的严谨科普文,也不是先讲故事再抒情的《读者》体,非要冠之以一个定义的话,勉强可以称之为“私记”,以个人化的视角去看待整个大自然,随心意而记,任情绪而写,所见所闻不再是冷冰冰的客观事物,皆带着一层柔和的个人滤镜。”
10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不同于大部头的理论讲义,刘天池以斯坦尼体系为基础,结合自己二十余年实战教学、表演经验,写成了一本更适合当下演艺环境的表演教学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打实给出方法,帮助演员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找到表演的方法与价值。
马伯庸推荐语:
“这本书讲的是教演员如何表演,但对于我这样的作者来说,同样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家也是演员,他或她在创作时往往要分饰许多个角色,要揣摩角色的独特心思,要让角色讲出独特的台词,要在故事里给角色设计出最符合身份的反应,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演技。据说有些作家在写人物时,喜欢大声念出台词,念着念着就演起来了。”
11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马伯庸推荐语:
“这本书从立意、选材到文笔,无一不佳。王钟儿只是个引子,叙事的重点其实还在北魏宫廷里的残酷内斗。这本书叙事流畅清爽,语气淡泊从容,往往在叙史紧要处,文笔才惊鸿一现,有点睛之妙,如饮醇酒,意韵绵长。”
12
本书共有十二讲,分别是写作其实并不难、思维逻辑规律、利益构思提纲、叙述议论说明、材料结构语言、规范性公文的写法、领导讲话稿的写法、调研报告的写法、述职报告的写法、汇报稿和发言稿的写法、随笔杂文及自媒体写作、修改文稿文章经验谈。该书深入浅出、以事例说理,对于有志于提高写作能力者很有参考价值。
内容共有十二讲,前面五讲,主要谈写作的综合知识,侧重于对文章文稿写作认识的阐述;中间五讲,主要谈不同类型文稿的撰写经验,侧重于具体写法和实际应用;最后一讲,谈如何修改文稿,并以此收尾。
马伯庸推荐语:
“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写小说或剧本的书,而是一本教你怎么写材料的公务员手册,怎么写领导讲稿,怎么写调研报告,怎么写述职报告,怎么写决议、怎么写会议稿,极尽详细,几乎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实用性极强,全是干货,很多精辟论述,可以和《寻乌调查》对读,可以说是公务员必备。”
13
“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马伯庸推荐语:
“作者的厉害之处不止于解读考古成果本身,还将散落于里面的各种细节连缀一处,以殉葬文化的演化过程为主线,最终建构起了一整套上古叙事与文化兴替。如其副标题所说:上古文明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虽说是上古史的论述,但同样可以当成一部文明争霸的小说来看,有着绝妙的阅读快感,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14
本书重在阐述清代仓储从传统到现代的复杂演变历程,以苏州长元吴丰备义仓为点、江南积谷仓为面、全国仓储为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清代仓储的日常实践、制度困境及其救灾逻辑,论述清代仓储从“以仓养仓”到“仓外养仓”的转变路径,进而探析传统官僚管理的内在矛盾,探索近代救荒事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及治理经验。
马伯庸推荐语:
“此书看似无聊,其实颇有嚼头。它探讨的是清代粮仓的种种经营细节,尤其是义仓。可别觉得仓库就是一个简单的储存功能,它是一个特别的经济实体,灾情来了要承担慈善功能,日常还要放贷收租,甚至靠投资房产证券来盈利,以维持“以仓养仓”。下要救济民众,中要运转,上要应对各级衙门,里面的门道儿一点不比别的行业少。”
15
1913年,罗建功从伯父手中继承大笔遗产,由此走上无休止的诉讼之路。然而罗建功将遭遇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为谋求诉讼优势万般算计,竟不知如何适从……国民政府一旦从法律上确立女性继承权,罗氏家族1923年制订的宗祧继承合同便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庶姑罗黄氏能否以侍妾的身份主宰先夫的遗产?罗建功怎么可能用资本主义的新法律维护宗法主义的旧协议?弟媳吴素兰忽然离开龙泉县前往南京背后又是怎样的政治险局?
从政界大亨到法学名流,从革命志士到落魄才子,从乡绅土豪到卑微侍妾,《罗建功打官司》大开大合,在呈现近代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细致入微地讲述不同个体跌宕起伏的命运。而作者的雄心,正是将大历史还原为个人行动与日常事件编织的奇幻网络,并试图探讨“现代性”本身、“国家”转型与“个人”遭遇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伯庸推荐语:
“这本书和《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写法差不多,讲了大时代下的一桩小案子,一件财产继承案。如果大家对于民国初期的财产继承权有兴趣,可以先去搜一下李超案,那个相对过程简单,社会影响力大,可以作为本书的预读。”
16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 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梁永安、严飞作序,陈嘉映、项飙、刘擎、罗家德、冯仑联袂推荐。
马伯庸推荐语:
“这是一本爽书,骂得酣畅淋漓,分析得鞭辟入里;但也是一本苦涩的书,因为你知道其原理,也无力改变什么。我很久之前看过一本经济类的书籍,书名早忘了,但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本书并不会让你摆脱贫困,但至少让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穷。” 同样的评语,我觉得也适用于这本书。”
17
《尚书正读》是读《尚书》的一部上选佳作,以“通训诂,审词气”为能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朴学功力,通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不欲令其有一字之隔。于经文纠结难明处,则剖肌析理,能道其所以,胜义纷披,卓绝一时,能使向称诘屈聱牙之《尚书》,以较为平易之面目示人,无怪乎杨树达序此书时深加推许。本书旧有中华书局本,仅加断句,引文起讫难以辨明,未免美中不足,此本则繁体竖排一存旧貌,新式标点取便读者,可谓出蓝之本。
本书是近代最重要的尚书注本,杨树达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帮助读通尚书的最重要参考之一,现在予以校点出版,以供学者参考利用。
马伯庸推荐语:
“以我的水平,没资格去评价这本书。只能说,此书的讲解之道,真的是深入浅出,通畅易懂,不玩任何花样,不云山雾罩故作高深,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句讲透。有它做辅读,翻阅《尚书》确实有豁然开朗之感。”
18
《金色梦乡》是日本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获第5届日本书店大奖、第21届山本周五郎奖,日文版销量突破114万册,堺雅人、竹内结子主演同名电影。对于《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伊坂幸太郎在访谈中说道:“人类有多不成熟、这个世界有多艰辛,不用说也知道。如果读者读了《金色梦乡 》会感到‘虽然艰难,但明天也要努力’,我就满足了。”
马伯庸推荐语:
“我很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作者,不止是在创作技法上的参考,同时也是创作理念上的一次回温。更重要的,也是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这比任何功利性的目的都重要。接下来,我准备把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看了。”
19
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马伯庸推荐语:
“窃以为,这是最好的非虚构作品,它坦诚到令人害怕,连那些警探在犯罪现场开的种族主义玩笑,都如实记录下来,以至于作者在出版这本书时,不得不一一问当事人讨要授权,这种写法本身,形成了一种力量,而这股力量一直流淌到了电视剧《The Wire》里面。”
20
当乔纳森·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最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疯狂地驶过将融的冰河,毫无防护地爬上朽烂的树木以检查巢穴中珍贵的渔鸮卵。为捕捉和追踪渔鸮,他们使用尖端的定位设备,亦即兴设计巧妙的陷阱,还必须始终警惕与熊或东北虎发生冲突。在斯拉特异常生动、精确,同时不失幽默的叙述下,毛腿渔鸮渐渐展露真容:它们是狡猾的猎人,忠诚的父母,怪异的“二重唱夫妇”,是不擅记仇且相对温顺的猛禽,也是在条件严酷、面积不断缩小的栖息地上顽强生存的珍稀物种。
除此之外,斯拉特还以令人捧腹的笔调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远也不清醒、以伏特加为粮的嗜酒村民,有与黑帮交易失败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隐居者,有为了可以卖10美元的貂皮而猎杀毛腿渔鸮作肉饵的无知少年……对于沿途经过或停驻的大小城市、村庄,斯拉特亦不吝啬笔墨,关注这些地方的历史,以及它们在苏联集体经济时期的发展和如今的没落。
斯拉特以一份惊心动魄的田野笔记,向读者全面展现了这片远东冰原上的生灵、人类、居住地、自然景观及文化风貌。
马伯庸推荐语:
“看了这本书,我们才能体会到,“自然保护”绝非一句口号,它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们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最基础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