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酒杯能玩出多少种花样?

造型变换、纹样装饰……

这些都太保守了!

来看看五千年前祖先们“脑洞大开”

为我们呈现的跨界联动——

黑陶笛柄杯


酒具千千万

酒器和乐器的组合当属独一份

五千年前的大胆设计

“跨界”鼻祖之称当之无愧

文物档案

名称:黑陶笛柄杯

年代:大汶口文化晚期

日照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

尺寸:高16.4厘米,柄壁厚0.3厘米


1979年,陵阳河遗址出土1400多件陶器

其中一只涂有朱彩的高柄杯

成了“显眼包”


杯身上残存的朱彩

与其他实柄、空柄的高柄杯相比

这只杯子有三大独特之处:

一是杯柄非常细

和现在山东一带的毛竹茎差不多

二是杯柄中部装饰有竹节纹

在以往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高柄杯中

从未发现这种纹样

三是柄部两侧各有一镂孔

约有0.8厘米,且不对称

经过与同时期器物的比对研究

考古人员确定

这些镂孔并不是装饰所用


杯柄的镂孔也很“显眼”

看着这很像竹笛吹孔的镂孔

考古专家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们试着吹奏陶杯柄部的镂孔

竟然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经过与文博界以及音乐界

多位专家学者的“跨界联动”

考古人员最终确定

横吹陶杯柄部的镂孔

可以吹奏出4个高低不同的乐音

和现代横吹竹笛

不贴膜时发出的声音相似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发现了三个类似“凡”的陶文,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用竹子做的筒形乐器,即“竹哨”。

专家们进一步推测

因为是模拟原始竹制口笛制作

所以杯柄上才特意装饰了竹节纹

这只黑陶杯便因此

被命名为“笛柄杯”


竖为酒杯横成笛

精巧的设计惊艳世人的同时

不免让人好奇

这样的杯子究竟是在什么场合

才能发挥“跨界”优势呢?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随葬陶器中

大部分为酿酒器皿和酒杯等酒器

其中,高柄杯以663件高居首位

占出土总器物总数的45%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薄胎高柄黑陶泥质杯、白陶杯、白陶篦状封口鬶,均可作为酒器使用。

如此数量的酒器出土

说明当时酿酒已是非常普遍的活动

酒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日常生活中

占据重要地位

在祭祀活动和其他仪式场合

更少不了酒的影子

出土笛柄杯的17号墓

还发现了盛储酒曲发酵的陶缸

壁上刻有一幅滤酒图

考古人员认为

墓主应是氏族首领或上层显贵

在氏族内部掌管酿酒


结合陵阳河遗址出土文物,莒州博物馆在展览中还原了当时的酿酒场景。

专家推断

陵阳河的先民们为了酿出更多更好的酒

会在酿酒时举行祭祀典礼

原始社会乐舞不分

祭祀时除了以牺牲献祭

还会伴以歌舞

先民们认为,乐舞有通神的作用

用能奏乐声的黑陶笛柄杯向神灵祈祷

正是希望以陶笛的天籁之音取悦神灵

获得神灵的护佑


笛柄杯被认为是

我国最早的陶制横吹管乐器

凌阳河遗址的出土文物中

还有牛角形陶号、泥质黑陶铃等其他乐器

这件完整的牛角形陶号

吹孔在尖端,声音可传数里,且有韵律

正如笛柄杯不仅是酒器

牛角形陶号也不是单纯的娱乐乐器

它还是战争、祭祀等部落活动时

发号施令的信号乐器

其墓主人被认为有特殊身份

象征着东夷民族已经出现了军事领袖


牛角形泥质陶号,陵阳河遗址出土

在笛柄杯和陶号角这两种吹奏器之外

还有摇响器——泥质黑陶铃

该器外壁轻薄细腻

内部有2颗陶制小圆球

轻轻摇晃能发出悦耳的声响

史前先民将其用于祈福


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陶玲更为精致,为泥质黑陶,高4.3、直径约9厘米,腹内放7粒直径8毫米—9毫米的陶丸。

是酒器,是乐器,也是礼器

黑陶笛柄杯“身兼三职”

与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其他乐器一道

奏响文明的礼乐先声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实习生:王奕凝

策划:张春晓 高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