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野「缝纫青年」

除了一间房,一张床,民宿还能做什么?

有时候幻想,如果我有一个民宿,有一处理想的场地和空间,肯定会想把自己喜欢的、想做的的事都装进去。

确实,一些民宿正是如此。

比如,把民宿当做舞台——静庐澜栅就这么做过。

邀请来整个戏剧班底,在民宿内外空间、树林、泳池、草坪布景,星月做帷幕,拉开一场沉浸式实验话剧演出。

拓宽艺术边界、丰富民宿生活、自娱自乐……愿意做些事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更多民宿还在观望:

这究竟是另一种卷?还是另一种躺平?

这些费用算做营销开支?还是主人自掏腰包,为个人喜好买单?



@静庐澜栅

德语戏剧《对话》中国首演



十一月中旬,全国各地乡村都在比拼红叶黄叶,松阳松庄村举办了今年第三场「山谷赶集」,这次的主题是戏剧。

孙迎盈被新中式美学戏剧《善念》打动,便有了戏剧为主题这个想法,

然后就有了导演对谈、家庭亲子戏剧疗愈工作坊、剧本朗读 《雷雨》、戏剧疗愈身体表达工作坊、戏剧海报展、创意市集,以及文艺赋美乐队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雨夜,安排在织美术馆的「山野厨艺家晚宴及对谈」为织美术馆开馆做了预热。



@桃野「山野厨艺家晚宴及对谈」

这是本年度第三场「山谷赶集」。

3月桃花开的时候,孙迎盈取得了「织造艺术村项目」的红头文件,围绕「织」,主题就叫「缝纫青年」,手艺人们在村庄的角角落落编织补花;

7月收桃子,主题定为「上山取水」,言下之意是「聚」;

等到冬天,还有一场……



@桃野「山野厨艺家晚宴及对谈」

孙迎盈的故事,得从桃野民宿说起。

溪里下午茶、溪里煮咖啡、溪边篝火热红酒、溪边柴火麦豆饭、溪边看电影蹦野迪……围绕着这条绕山郭的溪流,桃野民宿以乡村为背景,有过许多惊鸿一瞥的创作。

逐渐的,桃野不只是一个乡村里的民宿。

2021年,桃野为不足百人的村子办了一场名为《村口的涂鸦》画展;接着,全球艺术家驻留招募启动。





@桃野

放眼中国乡村,「艺术乡建」或是「艺术驻村」并不罕见,「艺术加持乡村,再反哺客房」这一条路径,似乎也缺乏新鲜感。

只是,桃野策划这些活动,并没有朝着反哺客房的方向去,甚至不是文旅导向。

「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社区,直接点说,就是新的村落,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可以生活在这里。」



@桃野「山谷赶集」

孙迎盈也是这样考量驻地艺术家的。

曾有人问她,能帮着联络几个当地手艺人交流一下吗?

她礼貌拒绝了。

她希望艺术家带着自己的好奇和友好,走村串巷,和村民们自动产生联结,而不是生硬地要求村民参与。



@桃野「山谷赶集」

「如果你只是想多一个驻留的履历,那对不起;

要是本身喜欢,不以最终结果为导向,我反而觉得很好,更不会觉得占用了我的成本。」孙迎盈有自己的态度和坚持。

直接索要结果的,就是游客;

附身和村民对话的,才是居民。



@桃野「山谷赶集」

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真能在村庄定居生活吗?

即遍有咖啡和三明治,没有朋友和活动,也很难留住人。

松庄村在做的事,是让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人可以在乡村里做自己,也让乡村做自己。



@桃野「山谷赶集」

孙迎盈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主导了一系列增量。

古桥头村民李文生和宋阿姨从上海回到了松庄老家,开了个烧饼铺,早上烧饼馄饨,下午烧仙草;

溪那头奶奶手工面馆上做了两间客房,干干净净的农家小屋,奶奶的儿媳妇每天从县城过来打理;

民宿对面那幢和古村落不搭调的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很难处理,那就索性不改了,它就是织美术馆——比起文学村、诗歌村,孙迎盈惊喜于每个村民都会干点编织的手艺活儿,「织」美术馆也就因此而来。

松庄不止桃野和石桥,是孙迎盈最大的心愿。释放品牌,才能让村子活起来。





@桃野「缝纫青年」

艺术乡建是没有范本的,哪怕乡村振兴已经喊了那么多年。

有的为了做而做,有些服务于政府,有些只有强烈的短暂目的性,未必可持续。

孙迎盈觉得还没有合适的词可以准确概括她正在做的事。

「我想让这些成为日常,而不是‘艺术乡建’。但不用这四个字,又怎么让人快速了解呢?」这是孙迎盈的困惑。



@桃野「山谷赶集」

她在做的其实是新鲜的日常,或者说是,日常的新鲜。这也是艺术的本质,润物细无声。

墟里小熊说过这么一句话:曾经有人问我,你觉得在乡村做事,最难的是什么?

我说,如果你不能接受它的「慢」,那可能就是最大的「难」。

但其实还有后半句,最无敌的也就是「韧」。

孙迎盈欣以为然。



@桃野「山谷赶集」

为此,她请了上海专业的艺术机构,负责艺术驻留的招募和组织,也常一起探讨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向。

在织美术馆的那场晚宴上,上海的朋友告诉她,现在小红书上搜「松庄」或是「桃野」已经看不到当地人了。

这引起了孙迎盈的思考:是我刻意加入的人为、新鲜的东西。可是,多数人的初心还是想看到当地人吧?

在乡村,就是要时刻反思。



@桃野「缝纫青年」

宿集营造社:全身心在艺术上,民宿怎么办?

孙迎盈:无需担心。有老员工在,标准化也一直在,入住率稳定。

宿集营造社:这些艺术和村民有关系吗?他们喜欢吗?

孙迎盈:取决于我们找来什么样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愿不愿意沉浸在乡村里。是的,艺术最忌自以为是。



@桃野「缝纫青年」



第二个故事,和环保有关。

张英亮,北海涠洲岛的第四代岛民,朋友口中的「阿亮」。

北纬21度的涠洲岛,是我国地质年龄最小、规模最大的火山岛。

不仅如此,涠洲岛还是我国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物群落的共存区域,大型鲸类布氏鲸也经常在涠洲岛附近海域活动。



@涠洲岛 方岛

这些,在阿亮还小的时候,常常能见到。他说,那是人与动物的时代。

阿亮的女儿也听过许多海洋故事,只是并不常见。

也是,父亲口中颇具灵性的大海龟,阿亮也没见过。



@涠洲岛 方岛

阿亮16岁离开涠洲岛,外出求学,24岁回到家乡。

学设计的他改了几栋房子做民宿,生意不错,「比在北海做设计要挣钱得多」。

2019年,方岛民宿诞生,正逢疫情,出不去的人涌到岛上度假,民宿两年就回了本。



@涠洲岛 方岛

势头不错,但摆在阿亮面前的问题是:年轻人流动性太大,岛上待了半年就想往外跑,人事管理方面,很头疼。

去全国几个知名民宿和宿集寻访后,阿亮决定:做一些配套,让年轻人下班后也有地方可去。

恰好,这个当口,他接触到了北海志愿者协会涠洲岛分会。



@涠洲岛 方岛

「环保这件事,看起来光鲜,做起来辛苦。很多人觉得,做环保,除了看到的鼓几下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阿亮说。

「减」垃圾以及就地资源化处理垃圾,是海岛生态减负的重要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涠洲岛的第五代、第六代以及一代代新岛民才有希望看得到海龟、珊瑚、鲸。」

阿亮的第一个项目,与民宿无关,把咖啡馆和环保做了一个有趣的结合:环岛咖啡。



@涠洲岛 方岛

高高挂起的冲浪板,吧台上装饰的灯泡、球体——「都是捡来的海洋垃圾」。

天下没有免费的咖啡,环岛咖啡却有:

「只要捡拾2.5公斤海洋垃圾、环岛步行13.5公里,或是做几个引体向上,游客就可以到环岛咖啡免费换取一杯咖啡。」



@涠洲岛 方岛

阿亮看来,环境可持续其实也是经济可持续、民族可持续。除了捡拾垃圾,他特意设置了运动项目。

环岛咖啡很快引起了岛上商家的效仿,肉眼可见:阿亮不仅没有亏钱,反而因此获得了很多外部流量;本地政府很认可这个项目,拿来做宣传案例……

口碑立起来了,品牌打出去了,成本也有限——不如大家都来联动吧。



@涠洲岛 方岛

胡歌的综艺节目《一路前行》,主旨就是环保,节目组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到阿亮和他的环岛咖啡,投递来橄榄枝,很快,站姐的路透照里,就出现了胡歌和环岛咖啡。

现在去涠洲岛,会发现很多店都能通过捡海洋垃圾来兑换咖啡。

参与「海岛零废弃」行动的人与商户,越来越多,阿亮笑说,这就是个「阳谋」。



@涠洲岛 方岛

阿亮的第二个项目是环岛书店。

和环岛咖啡的热闹形成反差,环岛书店选址在一片安静海滩。

出发时,带一本旧书,赠予小岛——不也是一件有趣、有回忆的故事吗?

书店给到的头脑风暴不仅如此。



@涠洲岛 方岛

阿亮在朋友圈里写道:

带一本旧书来涠洲岛,赠予公共空间,就可以到海岛任意一个咖啡馆换咖啡,或是到餐厅换餐,甚至到民宿换住宿,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是接下来我们想做、要做的事情,探索商业与可持续的平衡。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愿景,让海岛充满诗歌与能量。



@涠洲岛 方岛

解决了民宿的稳定性问题后,围绕着环保议题,打造一系列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咖啡馆、书店,甚至更多文旅产品。

这是阿亮觉得作为岛民应该肩负的责任和挑战。



@涠洲岛 方岛

最近,阿亮又在改造岛上的一栋房子。

「海边有自然流量,是商人的第一选择,难道我只能做海边的项目吗?」阿亮自问,海岛发展了20年,除了物价上涨,岛上的居民得到了什么?

涠洲岛中间,法国传教士的教堂旁边,有一幢被称为百龄楼的老屋,阿亮要在这里继续他的可持续生活理念。

海岛土地有限、气候多变,与大陆之间交通不便,且存在不稳定性因素,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更大挑战。

「百龄楼的用意就是缓解这一危机。」

百龄楼会成为一间环保餐厅:用厨余垃圾堆肥,再用有机肥滋养鲜花、扮靓餐厅。

「有一天,这个村子就像法国的乡村一样,老头老太都在种花,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美好?」



@涠洲岛 方岛

宿集营造社:2024年,方岛民宿运营的如何?听说用水设备有了更新?

阿亮:民宿运营得不错,今年我们团队的稳定性也好了很多,大家都觉得有事可做,很充实。

我们最近在民宿里安装了油水分离器,通过管线设计,对生活用水循环利用。

宿集营造社:回岛十年,你做了很多事,最常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阿亮:商业和可持续之间的平衡吧,很多事情都需要权衡、取舍。

还有就是每次着手新项目都需要放下固有思维,切换到另一个业态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最新在做的百龄楼餐厅,餐饮和住宿很不一样,我们也需要边做边学。



@涠洲岛 方岛

2024年,很多事都变得更难、更慢,孙迎盈和张英亮的故事却让我有了更多期待。

他们开民宿房,又不止于卖房间,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海里,更有意义的事因他们而萌生,再慢悠悠,传达给更多人。

比起直播带货打折促销,这些不赚钱的事,确实看起来又慢又累赘,尤其是在人人都渴望通过简单粗暴方法的当下。

乡村不是拿来主义。

民宿的方法论,也不是条条大路直通交易。

生命静默而漫长。

生活,本就是长期主义。



@桃野「山野厨艺家晚宴及对谈」

图片来源:涠洲岛 方岛、桃野、静庐澜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