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广东梅州五华县水寨中学要求学生签“自杀与学校无关”承诺书一事,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本该是一方净土,如今却因这荒唐的一纸承诺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背后所暴露的形式主义顽疾,正一点点侵蚀着教育的本真。

12 月 23 日下午,水寨中学以“珍惜生命”为名组织主题班会,这本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

在孩子们成长的关键阶段,面对学业的压力、青春的迷茫,他们亟需引导,去理解生命的重量,学会在困境中坚守希望。

然而,谁能料到,这场以“珍惜”为开场的班会,竟以一份冰冷且充满推卸意味的承诺书草草收场。

“如果我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均与学校无关,我本人及家长或监护人不会以任何理由向学校及学校工作人员主张任何损失和赔偿,也不会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当孩子们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心中对学校的信任是否也随之出现了裂痕?

学校此举,荒唐至极,其推卸责任的意图昭然若揭。


学生们身处校园,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此,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应是心灵的庇护所。但这份承诺书,却仿佛一道无情的屏障,将学校与学生可能遭遇的困境生硬地隔开。

学生们本就在成长途中磕磕绊绊,他们可能会因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沮丧,因同学间的误解而难过,因家庭的变故而彷徨,此时,学校若不能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反而急于“自保”,这是何等的冷漠?

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更让学生在最需要温暖与支持的时候,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深入探究,这背后实则是学校被形式主义深度毒害的结果。

如今,在各类考核、指标的重压下,不少学校在落实教育任务时,渐渐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就拿这次的“珍惜生命”主题班会来说,学校看似响应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号召,实则只是浮于表面,走走过场。以为只要组织了班会,签了承诺书,就算完成任务,全然不顾这样的“教育”能否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能否为他们答疑解惑、驱散阴霾。

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长期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个性化的辅导、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应是营造宽松包容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向老师、同学倾诉,而非用一纸文书将彼此的关系商业化、冷漠化。

再看学校后续的应对,更是将形式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学校电话无人接听,试图逃避舆论的审视。

反观五华县教育局,在得知情况后的迅速行动值得肯定,责令收回承诺书、约谈负责人、全县通报批评,并要求学校向学生和家长解释说明,力求亡羊补牢。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自主管理、自我纠错上的严重缺失。若学校平日里能真抓实干,将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又何至于闹出这般笑话,陷入这般被动的境地?

学校形式主义的危害是深远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因此对学校失去信任,对寻求帮助感到绝望,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于教育事业来说,这股歪风邪气若不及时刹住,将会使教育沦为空洞的口号,失去其育人的灵魂,培养出的学生或许知识渊博,但心灵却脆弱贫瘠。

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学校必须痛定思痛,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教育初心。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加大对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定期开展专业的心理测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精准识别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要重塑校园文化,倡导人文关怀,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充满爱与信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坚强依靠。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考核机制,不能仅看学校开展了多少活动、签了多少承诺书,而要深入考察这些举措的实际成效,让学校真正将精力放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

我们期待,这场由“自杀承诺书”引发的风波,能成为一记警钟,唤醒那些还在形式主义中沉睡的校园,让教育重新焕发生机,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真正充满希望与温暖的蓝天,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呵护下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毕竟,他们承载着的,是社会的未来与明天。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与内容无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