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李祺瑶)昨天,北京市档案馆常设展上新,《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亮相5层展厅。3700余件展品将“一城一院一胡同”浓缩进1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娓娓讲述古都北京故事。


昨天,《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在北京市档案馆开幕,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 摄

走进展厅,观众犹如在胡同里漫步,开启一场时空之旅。3700余件档案、资料、老照片、实物等展品按照“驻足都市”“院落北京”“营城匠意”“历久弥新”4个部分,围绕四合院和胡同两个独具京味特色的元素,系统展现古都北京的壮美秩序和文化底蕴。

展厅中央,一幅“流动”的中轴长卷在展柜中铺开。轻点多媒体互动屏幕,观众可以查阅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沉浸式感受古都文化魅力。天坛神乐署等建筑的略图、正阳门外五牌楼的修缮规范、先农坛公园开办经过与历史沿革……配合长卷展出了一系列档案,再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一份编号为“J001-001-00001”的档案,见证了长安街的定名过程。这份档案是1928年北平工务局局长向北平市长呈递的建议书。其中建议:“自东长安门至东单牌楼,统名为东长安街;自西长安门至西单牌楼,统名为西长安街。”这一命名方案得到了当时市政府的采纳,并沿用至今。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扩建,长安街彻底打通,向东延伸至建国门,向西延伸至复兴门,沿线矗立起人民大会堂等众多彰显国家形象的建筑。如今,这条城市要道成为见证首都和国家时代发展的“窗口”。

由“城”及“院”,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迈进院门,正房、游廊、垂花门、石桌凳、紫藤架等再现“胡同人家”、一景一趣。

一批珍贵档案亮相,再现不同年代胡同院落里的“北京记忆”。展柜里,一件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是目前发现最早对胡同进行介绍和收集的典籍。据书中记载,明代有名字的街巷胡同共1288条。另一件清代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了2077条京城的街巷胡同,其中直接以“胡同”为称的有978条。两件档案展示了不同时期对胡同名字、分布地图的记载。

展览中最大的展品是一座北京老城的巨型沙盘模型,占地约120平方米。这座沙盘模型通过3D建模打印制作而成,根据1∶840的人工勘测图,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的历史原貌。市档案馆整合利用馆藏地图、照片、影像、航拍图和测绘数据等档案资料,再现了老北京城内每一处街巷胡同、宫苑民居,呈现了城内各类建筑42万余间、5万余株树木。

展览还展示了北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王府井大街、南新华大街、德胜门内大街等街巷的老照片首次展出,观众可以透过一幅幅历史“全景图”,领略北京老城的街巷风貌。

来源: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