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非传统风险因素:从流行病学、潜在机制到防治策略

2024年12月,《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8.1)在线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王宁荐团队题为" Non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的前沿综述,评估当前房颤发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证据,汇总潜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该项工作联合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和心内科主任张俊峰,阿德莱德大学心律失常中心主任Prashanthan Sanders、美国杜兰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祁禄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大春、浙江大学公卫学院谈笑等。

作者:王宁荐

来源:真知拙荐


研究背景与方法

房颤(AF)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传统房颤危险因素外,许多新兴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也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本综述首次从流行病学、潜在机制及预防策略的多维度,梳理了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物标志物、不良健康状况或疾病,以及环境因素等与房颤风险潜在相关的非传统危险因素证据。

2023年ACC/AHA/ACCP/HRS 指南以及2024年ESC 指南中相继阐述了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房颤风险因素,包括心衰、冠心病、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吸烟及饮酒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筛选了除上述传统危险因素之外与房颤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据,优先考虑具有前瞻性设计、大样本量、并在不同人群中进行验证的研究。最后,生活方式(睡眠、夜班工作、饮食)、生物标志物 (肠道菌群、高尿酸血症、同型半球氨酸)、不良健康状况或疾病 (抑郁症、癫痫、潜能不明克隆性造血、感染、哮喘)和环境因素 (声学污染,气候变化和绿化)被纳入讨论。


生活方式

在心血管健康Life's Essential 8评分中,睡眠健康已作为新的指标被考虑。流行病学结果显示,睡眠时长和整体睡眠健康状况均与房颤风险相关;且本团队既往研究已提示长期或高频的夜班工作也可能因为引起机体昼夜节律紊乱,间接增加房颤风险。健康的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EAT-Lancet饮食则与房颤风险降低相关,不同的食物类别和营养成分与房颤风险可能存在复杂的关联。


图1. 生活方式因素,包括睡眠、夜班工作和饮食,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代谢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而引起房颤

生物标志物

研究表明房颤人群存在肠道微生物组差异,来自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物或可预测新发房颤风险。高尿酸血症不仅可能通过诱发心血管疾病而增加房颤风险,而且还通过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机制直接影响房颤的发生。同时既往研究还提示房颤患者血清/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生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房颤发生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这可能与心房结构重塑有关。


图2. 生物标志物,包括肠道微生物群、高尿酸血症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房颤中的作用机制

不良健康状况或疾病

一些不良健康状况或疾病与房颤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备受关注。本综述梳理了包括抑郁症、癫痫、潜能不明克隆性造血、感染和哮喘在内的5项新兴的与房颤相关的疾病危险因素,探讨了它们与房颤之间的潜在关联机制。尤其是一些免疫或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或电生理特性,间接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房颤的预防不仅仅需要关注心脏自身的健康,还应扩大到对整体身心健康的关注。


图3. 不良健康状况或疾病与房颤相关的调控机制

环境因素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步,噪声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高分贝交通噪声在多人群队列中均显示与房颤风险增加相关。而极冷环境、湿度、绿化等一些值得注意的环境因素与新发房颤的证据目前仅限于横断面研究。但不可否认推动绿色倡议,减少碳排放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图4. 环境污染作为心房颤动非传统危险因素的潜在机制

非传统 VS 传统风险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联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与传统的房颤危险因素不同,个体对许多这些非传统危险因素的控制较为有限,这给常规预防策略带来了挑战。本综述不仅总结了当前这些新兴危险因素与房颤发生之间的关联和潜在机制,还进一步探讨了针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措施,期望能减轻房颤对全球健康带来的负担,并为未来房颤预防策略的更新提供理论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王宁荐主任医师和陆颖理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大春主任、阿德莱德大学心律失常中心Prashanthan Sanders教授为本研究共同通讯作者。孙颖博士研究生、蔡玲莉主治医师/博士后、虞博威硕士研究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展示了团队在代谢性心血管病预防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最后通讯作者

王宁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围绕“代谢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全生命周期防治”进行系列研究,以第一/通信作者在EHJ (4篇),J Hepatol、Diabetes Car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著123篇,4篇大于35。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获得美国内分泌年会年度研究;两度获得中国糖尿病十大最具影响力研究奖。担任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 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本杂志编委。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