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敏感、自卑、沉迷于短视频,他们中有不少孩子自立自强,奋发进取。”近日,在云南省“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集中活动上,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教授尚云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当天,来自云南省各市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单位代表,就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情感“软需求”发表建议和意见。大家认为,党政支持、各方联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积极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此,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攀峰提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希望澡堂”公益项目。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募集资金6400多万元,建成投入使用509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洗澡问题。今年10月,共青团文山州委、文山州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又为“希望澡堂”募集到3583台吹风机,价值18万元。

2023年6月以来,文山州还筹资2700多万元,在全州乡镇中学或完全小学建设107个游泳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乡(镇)一游泳池”设施全覆盖,700余名教师通过培训后持证上岗。学校开设游泳课,配备一名教练、一名安全员和一名跟班老师,这不仅教会了学生游泳技能,还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缓解了学习压力。

“把解决现实问题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满足迫切需求与建设长远机制相结合,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接纳自己和家庭现状,增强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赵攀峰说。

昆明市富民县永定中心小学校长李志鑫说,富民县建立了长效投入机制,将关爱留守儿童和寄宿制学校学生相关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让孩子在学校吃好、住好,把学校当作第二个家,“住校生的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有老师陪吃、陪睡、陪聊天、陪学习”。

“农村孩子不一定都有电脑、手机,但他们有乡土田野。虽然资源有限,但创意无限。”在李志鑫看来,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生提供了情感“软需求”,“只有孩子开心,一切发展才皆有可能。”

云南省人大代表、昆明市嵩明职教新城管委会副主任胡丽芬,是云南17.7万名“爱心妈妈”中的一员。她们与全省21.9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为孩子们提供情感关怀。在她看来,这样的关爱活动,能解决一些缺少陪伴、缺乏情感倾诉对象和安全感的留守儿童的“心”问题。

云南希望工程也特别关注到了孩子们的这份情感“软需求”。在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边疆县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和乡村学校实施的“希望港湾”公益项目,为每一个“希望港湾”特聘了“童伴妈妈”,用公益资金支持“童伴妈妈”的陪伴。

尚云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需求,但令她担忧的是,农村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匮乏,基层医院针对儿童的精神卫生科医师严重不足。她表示,云南师范大学相关团队愿意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服务这些孩子,承担社会责任。

“构建专业、规范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体系,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共青团昆明市委书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林勤介绍,2023年,昆明市财政投入800万元成立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与10余家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包括300余名中小学心理教师、医院精神科医生、社会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服务队伍,还有志愿者1000余人。该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全公益的心理健康服务。今年,昆明还打造了多个县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服务时长超过2.5万个小时,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农村青少年受益。(张文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