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和生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年龄”其实与宇宙相同——138亿岁。宇宙的漫长历史造就了组成我们身体的各种元素。可以说,正是这段漫长的演化史,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模样。用这样的视角审视自己,也许更能理解卡尔·萨根的那句名言:

“我们都是星尘所造。”



1973年,萨根提出了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我们身体中的物质来自古老的恒星。随着恒星死亡,它们的元素被散播到宇宙中,最终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星辰的后代。

不过,历史上,人们并非一直都接受这个观点。事实上,“人类身体是否由恒星的物质构成”的争论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16世纪初,瑞士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坚信,人类的身体“与天体无关”。他认为恒星的物质无法赋予人类任何特质或本质,甚至断言,即使没有恒星存在,人类仍能照常出生、生活。他承认人类需要太阳的光和热,但除此之外,他认为遥远的恒星对我们毫无影响。

帕拉塞尔苏斯的观点并非孤立。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将地球与其他天体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存在。他认为,地球和天体不仅在空间上隔离,其构成材料和运行规律也完全不同。

但这种看法在16世纪末开始动摇。

伽利略用望远镜揭示了天体的真实面貌,现代科学方法的兴起也打破了这种隔绝的认知。1612年,弗朗西斯·培根指出,天体与地球的分离并非真实存在。无论是地上的事物还是天上的运动,实际上都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律。

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进一步提出,天体与地球上的物质实际上是“同一种物质”。尽管当时的天文学家已经建造了更先进的望远镜,他们仍未能确认恒星的组成是否与地球相同。甚至到了19世纪,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依然宣称,人类永远无法知道恒星由什么构成。

然而,这一论断很快被光谱学的进步所推翻。

1859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与罗伯特·本生发明了光谱分析技术。通过研究光的吸收和发射,他们成功识别出了物体的化学成分。这项技术揭示,恒星中的元素与地球上的完全相同。玛格丽特和威廉·哈金斯夫妇通过自家天文台的观测进一步确认了这一发现。

19世纪末,法国光谱学家儒勒·扬森大胆宣称:“恒星与地球由相同的物质构成。”科学界还发现,从太阳到最遥远的星云,整个宇宙都可以用地球上的化学原理来解释。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对恒星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指出,宇宙中的重元素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形成的。这些元素在恒星生命结束时,通过超新星爆炸散播到宇宙中,从而成为行星、生命以及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意识到,我们并非只是恒星的“兄弟”,更是它们的“后代”。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恒星生命演化的延续。正是这种“亲缘关系”,让我们与宇宙之间有了最深层次的连结。

现代科学揭示,物质也有“家谱”。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简单的物质通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更复杂的元素和结构。卡尔·萨根所说的“我们是星尘所造”,正是这一历史的总结。我们不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更是宇宙亿万年演变的直接产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