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师事务所倒闭现象引人忧



(一)数量下降敲响警钟

近年来,我国律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律师事务所经历过高速发展阶段,比如 2013 年 - 2016 年间,律师事务所数量由 2.06 万家增长到 2.62 万家,同比增速最高达到 12.93%。然而,自 2017 年起,其增幅却不断下降,至 2019 年同比增速为 6.54%,较上一年下降 1.21 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到了 2021 年,虽然全国律师事务所数量达到了 3.65 万多家,但增速方面的放缓趋势已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再看更具体的数据,以重庆市为例,2020 年重庆市共有律所 894 家,较上年减少 10 家,减少幅度达到 1.11%。其中,全市合伙所(分所)数量占比有所增加,而个人所却呈现出减少的态势,306 家个人所较上年减少 44 家,减少比例高达 12.57%。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数量上的变化绝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类似甚至更为明显的情况,不少律师事务所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关门倒闭,这一现象越发凸显,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探寻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二)各类型律所均受波及

律师事务所的倒闭潮,可谓是 “一视同仁”,无论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难以在这股浪潮中独善其身。

先说说大型律所,像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成立于 1999 年,是沪上最大规模的国内综合性合伙制律师事务所,连续七年在律师事务所规模和业务创收的两项指标中排名全市第一,还在近 30 个城市开设办公室,拥有 1300 多名律师,可谓是行业内的 “巨头”。但就是这样一家实力雄厚的大所,也曾因一些重大案件面临巨大风险。例如在全国首例公司债欺诈发行案中,其要承担 5% 范围内连带赔偿责任,涉及赔偿金额高达 3700 万,后续又因曾为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违规发行债券提供法律服务,而该集团负债超 2000 亿,锦天城获得的服务费仅仅 40 万,若按照相关处理方式承担责任,那赔偿金额更是天文数字,即便其有一定的偿还能力,也被推到了破产的边缘,承受着巨大压力。

中型律所同样日子不好过。商业转型咨询公司 DSI Civic 的首席执行官 / 主席 William Brandt 曾为数十家中型律所的破产和重组提供咨询服务,这些律所倒闭的原因各种各样,比如存在过度扩张的问题,有些律所管理层的思维方式是看到有几家客户,就想着在当地开办公室,试图通过地域扩张在竞争中胜出,拿下客户,却没考虑到租用办公楼等成本会很快失控,导致成本飙升;还有实际到账比例太低的情况,经常出现律师辛苦工作计费后,客户却没能力或者不想付费的 “中型律所困局”;另外,业务多元化或一体化程度欠佳、未能顺利移交律所领导权给下一代合伙人等问题也反复出现,让众多中型律所陷入经营危机,难以为继。

小型的个人律所更是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现实中有很多小型个人律所,因为案源不稳定、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缺乏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导致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最终只能无奈选择关门结业。比如有的个人律所,仅靠律所负责人个人的业务能力去承接案件,一旦遇到较长的业务空窗期,又要负担房租、办公设备等固定支出,资金链很快就会断裂,不得不结束营业。

总之,从大型到中型再到小型的个人律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当前律师事务所倒闭现象的波及,这已经成为整个律师行业不得不去正视和应对的严峻问题。

二、内忧外患的经营困境

(一)经济大环境的压力

近年来,律师事务所面临着来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诸多压力,这些压力成为不少律所经营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

自 2008 年经济危机之后,其后续影响就一直在持续冲击着各行业,律师事务所行业也不例外。许多原本业务较为稳定的律所,发现客户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大型企业客户为了削减成本,减少了法律方面的预算投入,使得律所承接的业务量下滑明显。比如那些长期依赖金融行业客户的律所,在经济危机后金融机构自身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处理大量不良资产、应对监管审查等事务,对外部法律服务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地委托律所处理常规法律事务,律所从这些客户那里获得的业务订单锐减。

并且,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早期律师事务所行业发展红利逐渐消失,新进入的律所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都在争抢有限的案源,一些律所不得不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等方式来吸引客户,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举例来说,在一线城市,过去一个普通民事案件的代理收费可能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但现在不少律所为了拿下案子,给出的报价较以往大幅降低,甚至有的律所为了揽业务推出 “先打官司后收费”“打不赢不收费” 等模式,使得整个行业的收费价格体系变得混乱不堪,而即便如此,业务增长依然面临放缓的困境。

另外,从业务类型来看,传统业务市场趋于饱和,增速放缓。以民事诉讼代理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民事案件代理业务规模自 2010 年的 156.9 万件快速增长到 2017 年的 387.3 万件,可 2018 年增速开始放缓,至 2019 年中国民事案件代理业务规模约为 410.4 万件,同比增长率仅为 3.4%,较 2017 年下降了 37.69 个百分点,然而律师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人均可获得的业务量在减少。非诉讼业务方面,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对律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能够承接诸如企业 IPO 等高端非诉讼业务的往往是少数大型律所,大部分律所只能在竞争激烈的常规非诉讼业务领域艰难求生,这些都让律所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多

1. 实际到账比例堪忧

在律所的日常运营中,客户付费不理想是一个极为突出且普遍的问题,很多律所都面临着服务提供后却难以收回款项的尴尬局面,这也成为导致律所资金链紧张,进而走向倒闭的一大关键因素。

商业转型咨询公司 DSI Civic 的首席执行官 / 主席 William Brandt 就曾指出,经常看到中型律所的律师满怀希望地伏案工作、计费,然后失望地发现客户根本没有能力或者从来没想过真的为他们的服务付费,他将这种情况称为 “中型律所困局”。比如,有的律所接下了为企业处理复杂合同纠纷的案子,律师团队耗费大量精力进行调查取证、撰写法律文书、参与庭审等工作,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相应的服务,可到了该收取律师费的时候,企业客户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像声称资金周转困难、对服务效果不满意等,甚至有些客户直接拒绝支付费用。

还有像长沙律协官网曾通报的一起案例,在代理一起民事案件中,案件诉讼标的为 15212400 元,依据《湖南省律师服务收费行业指导标准》的相关规定,最低可收律师服务费为 411248 元,但涉事律所与委托人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中约定收费总额仅为 5000 元,并且委托人连这 5000 元也并未支付,律所不仅没收到钱,还遭到了委托人的投诉。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行业内并非个例,不少律所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款项无法收回,久而久之,资金无法正常周转,正常运营都难以维持,只能无奈面临倒闭的结局。

2. 过度扩张埋隐患

部分律所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未做好充分的规划和背景调查,最终给自己埋下了重重隐患。

一些律所管理层存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到有几家潜在客户在某个地域,就想着在当地开设新办公室,试图通过地域扩张在竞争中胜出,拿下这些客户。例如,律所管理咨询机构 Zeughauser Group 的顾问 Mary Young 提到,中型律所往往会倾向于先进行地域扩张,而不是提高综合实力,总是先考虑做大,然后才考虑做强,“这儿开一家办公室,那儿开一家办公室”,然而律所租用办公楼等习惯会很快导致成本失控。比如一家原本在本地运营还算稳定的律所,为了拓展业务,在其他几个城市开设了分所,租下大面积的办公场地,招聘了新的工作人员,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装修、购置办公设备等,但后续发现新办公室所在地区的案源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充足,新招来的人员业务不饱和,成本持续增加却难以通过业务收入弥补,导致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还有些律所喜欢依赖高价引入外部合伙人来实现律所发展和业务增长,却往往没有做好新合伙人的背景调查。律所管理咨询顾问 Jeff Coburn 就发现有很多律所会在不该设立办公室的城市开设新的办公室,却没有吸引足够的客户使用新办公室的资源,高价引入的合伙人也没能带来预期的业务和效益,最终因成本飙升、资源浪费、业务无法深入开展等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走向倒闭。

3. 管理层思维僵化

有的律所管理层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固执沿用旧有模式和思维,无法带领律所做出相应改变,最终拖累律所发展甚至走向倒闭。

即便律所目前看起来架构合理、管理规范,但如果管理层故步自封,也仍然可能陷入困境。比如很多中型律所常常会被有些固执己见甚至是冥顽不灵的管理层拖垮。2018 年,Fred Brehm 工作多年的 Powell Trachtman Logan Carrle & Lombardo 倒闭,Fred Brehm 在创立新的律所 Brehm Nofer McCarter 并担任管理合伙人后就表示,律所的管理层如果不能跳出固有思维,就有可能彻底毁掉一家律所,仅仅因为过去 25 年以来一直在用某种经营管理方式,而且还挺成功的,并不意味着在接下来的 25 年当中仍然可以重复这些做法并获得同样的成功,管理层需要带领律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必要时要给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客户需求、法律法规、行业竞争态势等都在改变,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法律服务需求逐渐增多,一些律所管理层却不愿去尝试拓展线上业务渠道,依然只专注于传统的线下获客、服务模式,导致律所逐渐失去竞争力,业务量不断下滑,最终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三、业务层面的重重挑战

(一)传统业务瓶颈凸显

在当前的律师事务所运营中,传统业务正面临着愈发凸显的瓶颈问题,给律所的持续良好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以民事诉讼代理这项传统业务为例,过去它曾经历过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民事案件代理业务规模自 2010 年的 156.9 万件快速增长到 2017 年的 387.3 万件。然而,从 2018 年开始,其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态势,至 2019 年中国民事案件代理业务规模约为 410.4 万件,同比增长率仅为 3.4%,较 2017 年大幅下降了 37.69 个百分点。但与之相对的是,律师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人均可获得的传统业务量在逐渐减少,竞争变得越发激烈。

除了民事诉讼代理,其他传统业务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整体来看,传统业务市场正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可律师事务所的数量却依然处于上升趋势,众多律所都想在传统业务这块蛋糕上分得一杯羹,这就导致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传统业务,律所很难维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必须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非诉讼业务竞争白热化

非诉讼业务作为律师事务所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展现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其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像企业 IPO 这类非诉讼业务,往往能为律所带来颇为可观的收入,是众多律所争抢的焦点。但在实际的市场格局中,大型律所凭借其深厚的专业底蕴、丰富的项目经验、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较高的行业知名度等优势,在这块业务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在 2020 年 1 - 11 月中国 IPO 企业律所情况统计分析当中,国内以 IPO 主承销为主的大型律师事务所独领风骚,中伦、锦天城、金杜三家律师事务所分别以 36 单、26 单、23 单位列前三,其他诸如德恒、国枫、北京天元等大型律所也紧随其后。

反观众多中小律所,在抢夺非诉讼业务蛋糕时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它们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拓展这类高端业务,很难接触到优质的项目资源和大客户;另一方面,即便有机会参与竞争,在与大型律所的对比中,专业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差距也使得它们往往处于劣势。这种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状况,对律所整体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许多中小律所因难以在非诉讼业务领域打开局面,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影响到了自身的稳定运营与持续发展。

四、未来律所如何破局求生



(一)优化经营理念

在当前律师事务所面临诸多挑战,不少律所面临倒闭风险的大背景下,优化经营理念成为律所破局求生的关键一环。

首先,律所必须明确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运营。以往部分律所存在经营理念模糊的情况,过于注重规模扩张或者单纯追求案件数量,而忽视了实际的盈利情况。如今,要合理规划投入产出比,例如在场地租赁方面,根据律所实际业务量和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办公场地,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而带来过高的租金成本;在人力成本上,根据业务需求招聘合适数量和专业方向的律师及辅助人员,避免人员冗余。同时,对于各项费用支出要有严格的把控和预算,像办公用品采购、市场推广费用等,都要确保花在刀刃上,让每一笔投入都能有望带来相应的收益。

其次,探索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也至关重要。不同规模、不同专业优势的律所,经营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大型律所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行业知名度,走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路线,整合各业务板块,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金杜律师事务所,除了在传统的诉讼业务方面保持优势外,在非诉讼领域如企业并购、跨境投资等高端业务上也颇有建树,通过搭建内部的业务合作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律师团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服务大型复杂项目,实现整体盈利提升。而对于中小律所来说,则可以聚焦某一特定领域或者特定客户群体,做精做专。比如有的小型律所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针对当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到知识产权维权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凭借专业度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再者,要与聘用律师等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很多律所与律师之间只是简单的挂靠关系,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利益共享机制。实际上,律所应当为律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包括组织专业培训、提供案源支持等,帮助律师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律师也能为律所创造更多价值,带来更多业务收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通过优化这些经营理念,律所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二)提升专业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和行业竞争加剧,律所想要破局求生,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是必经之路。

一方面,律所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朝着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当下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精细化,客户不再满足于泛泛的法律建议,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深度专业服务。比如在商业领域,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公司设立时的股权架构搭建,到日常经营中的合同审查、合规管理,再到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等重大事项,都需要专业的法律指导。像方达律师事务所,很早就确立了专业化发展路径,其在资本市场、争议解决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有专业团队深入钻研,律师们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以及行业惯例都了如指掌,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律所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划分出诸如刑事辩护、民事侵权、金融证券、劳动人事等细分专业部门,让律师专注于特定领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水准,进而打造律所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团队化、多元个性化服务也是发展的重点。很多复杂的法律项目,单靠个别律师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发挥各成员的专业特长,协同作战。例如在大型的企业破产重组项目中,涉及到财务审计、债权债务梳理、资产处置、劳动关系处理等多个环节,就需要有擅长破产法的律师、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以及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律师等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为项目提供全面服务。同时,客户的需求也是多元且个性化的,律所要能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和要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比如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时,除了常规的合同审查等基础服务外,还可以针对其资金紧张的情况,提供一些低成本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议;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则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提供跨境合规等综合性服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提供多元个性化服务,律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信赖,获得长远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